1、發病原因
星形病毒(astrovirus)是由Madeley和Cosgrove於1975年首先描述並命名的。病毒顆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徑28nm±0.5nm,因病毒表麵有5~6個星芒狀突起而得此名。有5個抗原型。可在人胚腎細胞中生長。
2、發病機製
與腸腺病毒胃腸炎相同。
由於腹瀉,營養物質吸收差,再加上食欲差,攝入營養物質亦減少,可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缺乏。慢性腹瀉尤為嚴重,常見有營養不良症、營養性貧血以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長期腹瀉後全身抵抗力低下,可繼發各種感染,常見的有中耳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泌尿係感染、皮膚感染和敗血症等。
一、普通輪狀病毒胃腸炎潛伏期1~3天
1、病情差別較大,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後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
2、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
3、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周左右。但少數患兒短期內仍有雙糖尤其是乳糖吸收不良,腹瀉可持續數周,個別可長達數月。
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胃腸炎潛伏期2-3天
1、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惡心、嘔吐等症狀。病程3-6天,偶可長達10天以上。
2、少數患者可並發腸套疊、直腸出血,溶血尿毒綜合征、腦炎及Reye綜合征等。
應從控製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增進人體抵抗力三方麵著手:
1、早期:發現病人和帶菌者,及時隔離和徹底治療是控製菌病的重要措施從事飲食業、保育及水廠工作的人員,更需作較長期的追查,必要時暫調離工作崗位
2、切斷:傳播途徑搞好“三管一滅”即管好水、糞和飲食以及消滅蒼蠅),養成飯前便後洗後的習慣對飲食業、兒童機構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帶菌狀態一發現帶菌者,應立即予以治療並調離工作
3、保護: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蓮菌株活菌苗,該菌無致病力,但有保護效果,保護率達85%~100%國內已生產多價痢疾活菌苗
一、實驗室檢查
依賴病原學和血清學來確診。用電鏡或免疫電鏡從病人糞便中查見病毒顆粒,或用ELISA和RIA法從糞便中檢測到病毒抗原可確診。也可用ELISA、RIA法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特別是IgM抗體。
二、特異性診斷實驗
1、取糞便作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可發現輪狀病毒顆粒。
2、用酶聯免疫附試驗或免疫酶斑試驗(Immnnoenzymedottest)檢測糞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3、從糞便中提取病毒RNA,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銀染色,檢查有無輪狀病毒的RNA電泳圖譜,既有診斷價值,又可區別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學檢測,感染後5天,血中可檢測出特異性IgM抗體,亦有助於本病診斷。
星形病毒胃腸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忌:飲食無規律。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質的比例,注意維生素等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含量。
2、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
3、忌:過冷、熱、硬食物:過涼的食物和飲料。過於堅硬粗糙的食品、粗纖維的蔬菜、用油煎炸或燒烤的食品。
4、忌:不潔飲食,生吃瓜果要洗淨,不要吃變質食品。
本病屬於病毒感染,目前對於病毒都沒有特效處理方法,可以使用利巴韋林、幹擾素進行抗病毒處理。其次就是補液對症治療,保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避免嚴重腹瀉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對於有腹部痙攣性疼痛的患者可給與654-2解除平滑肌痙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