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腸炎的病原菌可分產腸毒素性和侵襲性兩大類。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腸炎,有不同的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1、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有大腸杆菌、沙門氏菌、耶爾森氏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杆菌、空腸彎曲杆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大腸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稱為大腸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發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被當作正常腸道菌群的組成部分,認為是非致病菌。
2、細菌性腸炎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乏力、發燒等,一般著涼或進食不幹淨的食物,都可能會引起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較輕。脫水和酸中毒是急性腹瀉的主要致命原因,平時身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髒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嚴重時甚至無尿,這就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出現疲乏無力及神經係統症狀等。主要並發症還包括出血、穿孔、中毒性腸擴張、息肉增生或癌變等。
細菌性腸炎的症狀包括腹瀉、發熱、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裏急後重感,即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下所述。
1、腸毒素性細菌性腸炎:病原體主要感染小腸,因此基本臨床表現是腹瀉次數較多,為大量水樣便,無膿血,一般無腹痛,無裏急後重感,常伴有嘔吐,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較輕。
2、侵襲性細菌性腸炎:此類腸炎的基本臨床表現是全身毒血症明顯,有高熱,重症病人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粘液膿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顯,呈陣發性絞痛。
細菌性腸炎的發生與細菌感染有關,因此本病的預防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預防,其具體預防措施如下所述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孳生地,發動群眾消滅蒼蠅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3、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檢查大便,做細菌培養
4、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5、不要暴飲暴食,以免胃腸道抵抗力降低
6、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汙染食品不準出售
7、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髒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後方可食用
細菌性腸炎的主要症狀就是腹痛、腹瀉,還有的會引起發燒。細菌性腸炎需做以下檢查:
1、電解質檢查。
2、大便鏡檢。
3、嘔吐物檢查。
4、乙狀結腸鏡檢查。
細菌性腸炎患者飲食宜清淡,飲食要規律。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宜食軟且易消化的食物,應以素食為主。平時應多喝水,保持腸胃暢通。宜食熱量、蛋白質及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忌吃油炸類食物;忌吃易脹氣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1、可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青黴素等。在用藥前要到醫院做大便常規化驗、細菌培養,要根據生長細菌的種類選用恰當的抗生素。
2、輕度脫水且嘔吐不重者,可口服補液,WHO推薦的口服液配方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脫水或嘔吐較重者,可靜脈輸入生理鹽水、等滲碳酸氫鈉和氯化鉀溶液以及葡萄糖。
3、恢複期口服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與微生態調節劑(培菲康),可加速控製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