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簡介

相關問答

  腫瘤性息肉是大腸膜上皮細胞增生的真性腫瘤,其單發者統稱為腺瘤,根據其組織學特征和生物學行為的不同又可分為腺管狀、絨毛狀和混合性3類。多發性者常見為家族性腺瘤病,其他尚有非家族性腺瘤病及伴有消化道外腫瘤的Gardner氏綜合征、Turcot氏綜合征等,它們多有不同的惡變率、被視為癌前病變,因此腺瘤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詳情】

01腫瘤性息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腺瘤的組織發生,尚不十分清楚。最初Lane表明深部隱窩細胞隨著向表麵的遷移、不典型增生逐漸發展。這些腺瘤上皮與隱窩深部上皮組化反應的一致性有力支持腺瘤起源於隱窩深部的可能。腺瘤起源的另一個假說是1986年Urbanskl等描述的嗜酸性上皮,他們發現在這種病變中,陷窩含杯狀細胞減少,並被一層嗜酸性的細胞襯附。嗜酸性上皮常位於腺瘤上皮附近,並見兩者有移行現象。但是其它一些作者發現在缺乏腺瘤性腺體的病變亦可見到嗜酸性隱窩的存在。還有一些作者注意到腸粘膜淋巴濾泡的作用,這些濾泡常緊鄰腺瘤上皮,已發現它們與人類及實驗動物腺瘤的發生有關。

02腫瘤性息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腫瘤性息肉是可逆轉的,從屍體解剖發現,在高齡老年的屍檢中發現其內髒器官內有包囊存在,研究人員切開病檢結果有癌細胞存在,故常常並發細胞的癌變。但這些老年生前卻沒有任何腫瘤症狀,但他們能長期帶瘤生存、直到老死。這一現象引起了醫學家們深思還有很多癌症病人在絕望中未服任何藥物,有些服用的普通藥物根本治不好癌,了解中發現他們用堅強的意誌力、信仰和鍛煉頑強的活了下來,後來經動員他們去醫院做檢查,檢查結果未發現腫瘤,腫瘤完全消失了。還有我們很多腺瘤息肉病人,經服用中藥調理後腺瘤息肉也完全消失了。在我們治療的一些腫瘤病人中我們運用“逆轉療法”、“轉移療法”、“困死療法”相結合(不直接殺死癌細胞的療法),結果發現經過治療的這些病人病情穩定了,體內的腫瘤被包裹住了。

03腫瘤性息肉有哪些典型症狀

  腺瘤是大腸粘膜上皮組織向腸腔的突出物,外觀略呈紅色,東藉此可與呈灰白色的增生性息肉鑒別,但即使是有經驗的內鏡醫生確診亦不超過70%,對於直徑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以上的增生性息肉,極易發生誤診。

  多數腺瘤為管狀腺瘤,其確切發生率各個統計報告不一,因為有的統計係根據臨床資料,有的則根據體驗,並且與患者年齡,性別,檢查是否仔細,徹底,診斷標準是否統一,以及命名上是否統一等也有關係,管狀腺瘤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有蒂多見,占85%,大小由數毫米10cm不等,以1~2cm直徑大小的腺瘤多見,無症狀人群普查發現的腺瘤往往較臨床患者小,其中直徑<5mm的腺瘤稱為微小腺瘤,主要為管狀腺瘤,但也可出現中度甚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偶見有浸潤癌,值得重視。

  腺瘤形態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麵光滑,可有淺裂病,明顯充血,發紅,部分有點狀出血斑,形成虎斑樣結構,有繼發感染時,表麵附有粘液膿性分泌物,5%~10%的管狀腺瘤在蒂部周圍鄰近粘膜,甚至在腺瘤頂對側腸粘膜可出現白斑,白斑呈圓點狀,約幾毫米大小,成簇小片分布,性質不完全明確,組織學上主要是炎症變化。

  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多見於左半結腸,其中直腸約占82%,乙狀結腸約占13%,右半結腸極少見,大部分為無蒂和亞蒂,有蒂僅占17%,形態不規則,無蒂者呈花壇狀或菜花樣,亞蒂呈絨球,有蒂者類似於成串葡萄,表麵不光滑,有無數細絨毛狀突起,往往附有大量粘液,質地較脆,常伴糜爛出血,一般直徑大於2cm,較管狀腺瘤大,並隨年齡增加而逐漸增大。

  混合性腺瘤,隻是一個組織學術語,大部分係管狀腺瘤的長大,腺上皮細胞出現絨毛狀生長,而形成混合型,因此類似於管狀腺瘤,以有蒂,亞蒂多見,可見表麵不光滑,可有縱深裂溝,呈分葉狀,伴許多絨毛狀突起。

  由於腺瘤大體形態並無特征性變化,故目前內鏡診斷和對腺瘤分型仍有一定的誤差,Thompason等將內鏡切除的息肉用1%台盼藍染色,結合解剖顯微鏡檢查可精確描述腺瘤的大體形態特征,他們發現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的分葉構造和顯著不同,根據粘膜表麵溝回的異型程度和裂隙或潰瘍情況尚可預測不典型增生程度和浸潤癌的存在。

  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的主要症狀是大便帶血和粘液,便次增多,稀便,此外還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以及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癌變者常發生腸梗阻,也有無症狀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為大腸的多發性腺瘤,數目以超過100枚為標準,Bussoy統計為104至5000個以上不等,平均約1000枚,腺瘤分布以左半結腸,尤以乙狀結腸,直腸最多,山田按腺瘤分布的疏密程度,將腺瘤病分為密生型與非密生型,前者指腺瘤密集生長,其間幾乎正常粘膜,後者指腺瘤間留有正常粘膜者,一般來說,腺瘤總數多於1000枚者多為密生型,少於1000者為非密生型,在X線下呈現為全大腸內廣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圓形充盈缺損,直徑0.3~0.5cm,輪廓光滑,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氣鋇雙重造影極似玉米樣排列,但用傳統的鋇劑灌腸則容易被鋇劑淹沒而漏診。

04腫瘤性息肉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無有效預防方式,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的關鍵定期每年做一次全身體檢,以做到一級預防,如果已經發現有腫瘤性息肉的存在,應該積極的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並行病理學檢查進行二級預防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的身體鍛煉、良好的作息時間以及飲食習慣,可以提升抵抗力,避免導致本病

05腫瘤性息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X線:鋇餐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確分類和定性,內鏡檢查不僅可直視下觀察大腸粘膜的微細病變,而且可通過組織活檢和細胞學刷片檢查而確定病變的性質,因此是發現和確診大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2、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組織檢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檢鉗或圈套器電切摘除後送驗,大的或廣基的息肉則往往隻能行鉗取活檢。

  3、活檢:由於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絨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鉗取活檢處病變並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檢處無癌變亦不能肯定腺瘤他處無癌變,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無癌變往往需切除整個腫瘤,仔細地切片檢查後方能肯定,鉗取活檢病理結果可供參考,但並非最後結論,臨床上這種術前鉗取活檢的結果與術後病理診斷不一的情況在絨毛狀腺瘤中相當常見,如Tayloy收集文獻中報告了1140例絨毛狀腺瘤中,術前鉗取活檢為良性,而術後證實癌變的可達23%~80%,臨床醫師對腺瘤鉗取活檢在診斷中的這種局限性必須有所了解。

06腫瘤性息肉病人的飲食宜忌

 1、宜多吃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食物:山羊血、鱟、蟹、羊腦、海參、牡蠣、鱉、龜、沙蟲、鹿血、大葉菜、麥片、小莧菜、油菜籽、沙棗、香芋、栗、野葡萄。

  2、宜吃預防放療、化療副作用的食物:蜂乳、核桃、獼猴桃、銀耳、香姑、大頭菜、花粉。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蔥、蒜、薑、花椒、辣椒、桂皮等。忌肥膩食物。

07西醫治療腫瘤性息肉的常規方法

  1、腺瘤的處理原則:一經發現即行內鏡下摘除並作全瘤活檢。對於出現下述情況者,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出現淋巴浸潤者;組織學示癌組織分化差;腺瘤切除邊緣或鄰近有癌腫浸潤。在腺瘤標本中,發現浸潤型性腺癌者約占2%~5%,而總的淋巴轉移患者也不超過5%,可見絕大多數的息肉惡變,尤其是有蒂者,經內鏡切除是適當的。在有蒂息肉,癌變局限於息肉頭部者,淋巴轉移非常少見。

  2、家族性多發性腺瘤病治療原則:一旦確診,將可能發生癌變的大腸全部切除,以阻斷大腸癌的發生。對於已癌變的患者宜選擇適當的根治手術。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