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為一種退行性病變,係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根據有無局部和全身致病因素,將骨關節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一、繼發性骨關節炎。
1、機械性或解剖學異常。髖關節發育異常,股骨頭骨骺滑脫、股骨頸異常、多發性骨骺發育不良、陳舊性骨折、半月板切除術後、關節置換術後、急慢性損傷。
2、炎症性關節疾患。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結核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貝赫切特綜合征、Paget病。
3、代謝異常。痛風、Gaucher病、糖尿病、進行性肝豆狀核變性、軟骨鈣質沉著症、羥磷灰石結晶。
4、內分泌異常。肢端肥大症、性激素異常、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伴黏液性水腫、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5、神經性缺陷。周圍神經炎、脊髓空洞症、Charcot關節病。
二、原發性骨關節炎。
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高齡、女性、肥胖、職業性過度使用等因素有關。
骨關節炎並發肢體關節活動障礙,嚴重時會產生肢體內翻及屈曲攣縮畸形,最後出現關節病殘。膝內翻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甚至還可以導致骨壞死。
主要症狀為關節疼痛,常發生於晨間,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另一症狀是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壓痛,活動時有摩擦感或“哢嗒”聲,病情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1、有的病人關節處於一定位置過久,或晨起下地,便感到關節疼痛,即所謂休息痛。此類病人逐漸活動關節一定時間後,疼痛消失,關節可感到鬆快。
2、增生之骨贅刺激或壓迫鄰近神經而發生放射性疼痛,如頸椎增生引起上肢疼,腰椎增生造成下肢痛,髖關節增生所致的股前內側痛等。脊椎嚴重增生可壓迫脊髓和神經根,出現感覺、運動、大小便障礙、神經刺激征,甚至截癱。
3、早期關節外形和活動無異常,晚期膝、手指等周圍軟組織較少的關節可看到骨性增粗,關節腫脹、肌肉萎縮及關節變形,關節有壓痛,活動受限,活動時有磨擦感。
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避免關節過度負荷的預防骨關節炎的重要手段對於老年來說,可以使用手杖等輔助設施減少關節負荷
1、保持樂觀情緒: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是良好的單純X線有骨質增生者不一定出現症狀
2、有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平時飲用牛奶(少量多次),多曬太陽,必要時補充鈣劑應調整勞動強度或更換導致症狀加重的工種,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如劇烈運動
3、避免過度負荷:避免受累關節的過度負荷,肥胖者應減輕體重膝和髖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
4、選擇適當的鞋:老年最好穿鬆軟帶後跟的鞋,鞋後跟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cm左右為宜,老年的鞋底還要稍大一些,必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
5、使用輔助設施:可利用把手、手杖、護膝、步行器、楔形鞋墊(膝內翻或外翻者)或其他輔助裝置,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
6、輔助理療: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已做關節成形術和含有金屬元件的關節禁用透熱或超聲療法,以免深部灼熱傷
7、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若鍛煉後關節持續疼痛,應降低運動強度和時間有氧運動包括關節運動和肌肉運動,以膝關節為例:關節運動可取坐位或臥位,行膝關節屈伸和旋轉運動,每日3次左右肌肉運動方法有兩種:(1)取臥位,直抬腿達35°左右,維持5秒,重複20-30次,每日2-4次(2)直立位向後伸下肢達45°,維持5秒,重複20-30次,每日進行2-4次不同病人應采取不同的鍛煉方法:膝關節受累可進行遊泳或散步,但頸椎骨關節炎不適於遊泳;頸椎和腰椎受累者可行輕柔的頸和腰部活動,手受累者可做抓和握鍛煉
8、正確使用藥物:可以選擇對因治療骨關節炎的氨基葡萄糖類藥物不宜濫用鎮痛藥,尤其對於有高血壓、肝或腎功能受損患者應謹慎用藥,以防發生不良反應
骨關節炎患者血尿常規檢查和血沉,粘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均在正常範圍,滑膜液檢查色澤,透明度及粘蛋白凝塊試驗正常,白細胞計數在200~2000/mm3之間,鏡檢無細菌或結晶,但可見到軟骨碎片和纖維,從碎片的數目可粗略估計軟骨退化程度。
X線平片一般有典型表現,主要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邊緣唇樣變及骨贅形成,關節周圍骨內囊狀改變等,在脊柱除上述改變外,如髓核突出至上下椎體內形成軟骨下結節,即所謂許莫氏結節(Schmorl"snodes),有時須與脊椎占位性病變鑒別,CT和MRI檢查能清晰顯關節病變,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增厚鈣化等,對骨關節炎有診斷意義。
根據慢性病史臨床表現和X線所見,診斷比較容易。必要時可做關節滑液檢查,以證實診斷X線改變不能說明是原發性骨關節病。應從病史中明確病損是原發性或繼發性。
骨關節炎患者的飲食應多以富含維生素和硫的食物為主,盡量減少使用高熱量食物以免發胖影響病情恢複。
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2、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組氨酸有利於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多食用富含胡蘿卜素,黃酮類,維生素C和E以及含硫化合物的食物。也可多食含硫食物如大蒜、洋蔥、芽甘藍及卷心菜。
3、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
4、保證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亞麻籽、稻米麩、燕麥麩等。
5、患者禁服鐵或含鐵的複合維生素。因為鐵與疼痛、腫脹和關節損傷有關。茄屬蔬菜,如西紅柿、土豆、茄子、辣椒等及煙草中的生物堿能使關節炎症狀加重。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理療及適當的鍛煉可保持關節的活動範圍,必要時可使用夾板支具及手杖等,對控製急性期症狀有所幫助。消炎鎮痛藥物可減輕或控製症狀。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是公認的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功能的有效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一、一般治療。
1、宣傳防病知識、保護關節。首先要讓患者對該病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嚴重時應製動或石膏固定,以防畸形。減輕體重,使用把手、手杖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與職業有關者,應調換工作。進行有關肌肉群的鍛煉,可保持和改善關節活動,以增強關節的穩定性。
2、物理療法。熱療、水療、紅外線、超短波、電刺激等均可增強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等症狀。牽引療法對頸椎病神經根型患者效果較好,可以鬆弛肌肉,緩解疼痛,並能防止神經根相鄰的組織形成粘連,但須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二、藥物治療。
1、改善症狀的藥物。鎮痛劑如對已酰氨基酚有鎮痛作用,但抗炎作用弱。非甾體抗炎藥有抗炎止痛的特點,用藥後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
2、糖皮質激素。不宜全身用藥,僅在對其他治療無效,關節有急性炎症發作表現或有關節周圍滑膜炎,肌膚炎等可給予關節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射。不宜反複使用。同一部位二次注射間隔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
3、使用軟骨保護劑。可緩解症狀,維持和恢複關節功能。如聚氨基葡萄糖。
4、黏彈性補充療法。是向關節腔內注射大分子量的透明質酸溶液,減輕滑膜炎症,軟骨破壞和改善關節功能,阻斷局部病變的惡性循環。
三、外科和關節鏡下治療。
根據病情采用關節鏡下關節衝洗、骨軟骨移植、軟骨細胞或間質幹細胞移植、關節畸形嚴重者,可采取截骨矯形術、關節破壞,功能障礙嚴重者可行關節置換。
四、其他治療方法。
在2001年歐洲風濕病年會上,報道了同種軟骨或骨髓幹細胞移植術。自體軟骨移植通常僅限於小於2.2cm的關節軟骨缺損,將股骨遠端非承重部位截取的骨柱或自體軟骨移植到股骨關節表麵預先處理好的軟骨缺損隧道中。采用基因治療骨關節病也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
另外,鑒於骨關節炎的關鍵在於軟骨再生,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利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促使人體關節再生的代替醫療開始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盛行。所謂代替醫療,指的是在傳統西醫之外,並且其功效可以代替或補充西醫作用的療法。相比傳統療法手術風險大往往難以根治的不足,代替療法更加趨於根本和安全。現在在歐洲,鋸峰齒鮫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關節藥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鋸峰齒鮫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直接應用於臨床,並取得關節軟骨再生的驗證,為人類攻克骨關節炎帶來了明亮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