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骨關節科>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簡介

相關問答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是指原因不明的炎性腸病(IBD),即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病引起的關節炎。除有胃腸道症狀外,還有關節炎、皮膚黏膜病變及炎症性眼病等表現。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為多。

【詳情】

01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還不明。有細菌、病毒、真菌、原蟲等感染學說;淋巴管阻塞和淋巴細胞聚集學說;炎症循環障礙學說等,都難定論。目前已肯定,本病患者HLA-1327大多陽性,說明遺傳素質是本病的致病因素。近年來從病理形態學的多樣性,疾病的慢性炎症特性,肉芽腫的存在,多係統損傷如關節炎、皮膚損害及免疫抑製治療有效等方麵考慮,免疫調控機製障礙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02炎症性腸病關節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是貫穿腸壁全層的增殖性疾病,並侵犯腸係膜和局部淋巴結。局部並發症有竇道或瘺管、直腸周圍感染、腸梗阻、腸穿孔、腹腔膿腫等;全身性並發症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脈管炎等。少見的還包括結膜炎、黃斑水腫、漿液性視網膜脫離、脈絡膜浸潤、眼眶假瘤、眼外肌麻痹、球後視神經炎、視盤炎、眼眶蜂窩織炎和眼外肌炎等。

03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外周關節炎和中軸關節病變,不明原因的腸道非感染性炎症,並可伴發關節外或腸道外其他全身症狀如皮膚粘膜病變及炎症性眼病等表現。

一、關節表現

  1、外周關節病變:多於炎性腸病後出現,有的患者關節病變先於腸道病變幾年出現。表現為少數非對稱性、一過性、遊走性周圍關節炎,以膝、踝和足等下肢大關節受累為主,其次是肘、腕或指關節等。任何外周關節均可受累。關節炎嚴重程度與腸道病變嚴重程度相關,並伴炎性腸病治療而消退。多數不遺留關節畸形,偶有小關節和髖關節破壞。可見大關節積液、臘腸指(趾)、肌腱末端病、跟腱和蹠底筋膜炎。克羅恩病關節炎可出現杵狀指和骨膜炎。

  2、中軸關節受累:約4%~7%炎性腸病患者在腸道病變前出現明顯的脊柱炎或骶髂關節炎,與腸道病變程度不一定關聯。臨床表現為腰背部、胸、頸或臀部疼痛,腰和頸部運動受限,擴胸度降低。炎性腸病性伴發的脊柱炎在症狀、體征及X線片表現上難與特發性強直性脊柱炎鑒別。

二、消化係統表現

  1、腹痛:約80%~90%患者有腹痛,早期與輕型者有腹部不適與脹痛,可由粗糙食物誘發,伴腸鳴音增多。腸腔狹窄引起不全腸梗阻時,有腸絞痛、腸脹氣與腸型。病變累及幽門、十二指腸及胃部者,腹痛酷似消化性潰瘍。回結腸炎的腹痛可經排便和排氣獲得緩解。後期有腹腔內膿腫與瘺管形成,腹痛呈持續性,多局限在右下腹或病變所在處,伴明顯壓痛。

  2、腹瀉:85%~90%的患者可有腹瀉,開始為糊樣便,2~3次/日,可自行緩解。每因飲食不當而誘發。重症或晚期加重,便次增多,可見少量黏液,伴腹部陣痛,頑固難愈。病變累及結腸者出現黏液便或膿血便,肛門直腸受累者常有裏急後重。小腸病變廣泛者因吸收不良而有泡沫狀惡臭的脂肪瀉。

  3、腹部包塊:約1/3的患者可捫及腫塊,多位於左下腹,可在臍周和下腹,有時經直腸、陰道檢查時發現。腹塊由增厚的腸襻、腹腔內粘連、腫大的淋巴結與瘺管、膿腫等引起,腫塊質地中等、較固定,伴壓痛。

三、粘膜表現

  1、口腔黏膜病變:克羅恩病常伴牙質、口腔及胃黏膜損害。口腔黏膜損害表現為頰部黏膜及舌側表麵和口腔底部有腫脹、結節、疼痛感及潰瘍,特點為分布在黏膜皺褶間凹陷處,呈線形或阿弗他樣潰瘍,邊緣增厚,稍隆起,表麵覆蓋白色纖維薄膜,典型的潰瘍稱為“鵝口瘡”樣潰瘍。潰瘍和增生互相交替,形成“鋪路石”樣改變。口腔病變是診斷克羅恩病的重要臨床依據。

  2、皮膚粘膜表現:克羅恩病最常見的皮膚病變為結節性紅斑,表現為疼痛、紅斑樣或紫色結節,最常見於腿部,病變呈多發性,可發生於四肢。壞疽性膿皮病較嚴重,可出現壞死性潰瘍,有時病程與腸道炎症不相一致。典型病變發生於下肢,但也可見於身體任何部位,偶見於手術切口。潰瘍性結腸炎則表現為不常見的較嚴重壞疽性膿皮病。黏膜表現以深在性口腔潰瘍多見。

四、眼部表現

  患者可伴前色素膜炎,多為單側及一過性,易複發。

五、其他表現

  發熱、貧血、營養不良及血管炎(可表現為網狀青斑、血栓性靜脈炎和小腿潰瘍)等均可出現。

04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應該如何預防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能與細菌、病毒等感染有關,因此建議患者應該注意下麵的預防措施:

  1、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改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

  2、注意鍛煉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煙戒酒

  3、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堅持治療

05炎症性腸病關節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臨床上遇有慢性腹瀉、腹痛、發熱、貧血、體重減輕、腹部包塊、肛門病變和低蛋白血症者,應考慮本病。結合X線檢查、內鏡檢查和活組織檢查,即可確診。

一、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及血沉

  由於失血或骨髓抑製,以及葉酸或維生素Bl2吸收不良,可引起貧血。不同程度的白細胞增多和血沉增速,可反映出病變的活動和炎症程度。

2、生化學檢查

  血清α2球蛋白升高。腹瀉明顯者常見低鉀、低鎂血症。低鈣血症是由於廣泛腸黏膜受累和維生素D吸收不良所造成的。低蛋白血症是由於蛋白質漏出而引起的。十二指腸液檢查甘氨酸和牛黃酸含量比值增高,提示末端回腸病變廣泛。血清溶菌酶能反映出活動性肉芽腫的炎症程度,其正常值為5mg/L,本病則在10mg/L以上,可用以判斷病期活動性及觀察治療效果。廣泛小腸切除有碘-聚維酮試驗(Ⅰ-PVP)異常(正常人糞便排泄率

3、免疫學檢查

  類風濕因子、狼瘡細胞均為陰性。HLA-B27陽性者易發生周圍關節炎或者強直性脊柱炎。血清IgA示預後良好。

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發病部位以末端回腸為多見,早期由於黏膜下層炎症水腫,X線檢查表現腸黏膜皺襞增粗、變平及消失,病變腸形態較固定,但腸管一般無明顯狹窄。其他腸道可出現分節、舒張等功能改變。由於分泌增多,鋇劑常分散呈斑片狀。隨著病變的發展,黏膜下層可有大量肉芽組織增生,黏膜皺襞可出現卵石樣或息肉樣充盈缺損,潰瘍形成後,腸腔充盈時輪廓常呈鋸齒狀或尖刺狀,此即龕影所在。腸管外形常固定,局部蠕動消失。因腸壁增厚,腸間距可增寬。晚期腸段可發生大量纖維化。腸腔明顯狹窄時,X線顯示腸腔呈線狀不規則狹窄,黏膜皺襞消失,狹窄段長短不一,從1~2cm到較長範圍不等,而且可以間斷多發。有時見機械性腸梗阻的X線表現,但多為不完全性腸梗阻。

  局限性腸炎單獨侵犯結腸者較少見,多發生於右側結腸,尤以盲腸好發,並常同時伴有回腸末端病變。結腸受侵犯時也可發生於多個節段,並累及左側結腸。早期表現為結腸動力增速,刺激征象明顯,鋇劑不易充盈。慢性期腸腔變窄,腸袋變淺或消失,多為一側性,但有時亦可呈對稱性,腸管邊緣可有乳頭狀高低不平的突出或有縱行的小潰瘍。除小腸及結腸改變外,還可出現多發性周圍性關節炎,但在X線上可以不出現關節侵蝕改變。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同強直性脊柱炎。Acheson(1960)發現,在742例局限性小腸炎病例中,2.3%有強直性脊柱炎。

2、內鏡檢查

  纖維結腸鏡檢查可發現小的和初期病變,通過活檢可獲得確切診斷。

06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是由於炎症性腸病導致的一種關節炎,炎症性腸病廣義的是包括各種的腸道炎性疾病,一般來說是累及回腸、直腸、結腸這些的都可以叫炎性腸病,本病患者可以采用下麵的食療方進行輔助治療。

1、川烏粥

  原料:製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烹製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淨,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

  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2、牛藤桂心散

  原料:山茱萸100克,懷牛膝100克,桂心60克。

  烹製方法:將以上原料洗淨,曬幹或晾千,共研成細末,備用。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3克,以黃酒送服。

3、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曲適量。

  烹製方法:先將牛膝洗淨,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藥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藥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曲,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4、桑葚桑枝酒

  原料:新鮮桑葚500克,新鮮桑枝100克,紅糖500克,白酒1000克。

  烹製方法:將桑枝洗淨、切斷,與桑葚、紅糖同入酒中浸泡,l個月後可飲。

  食用方法:隨量飲用,以不醉為度。

07西醫治療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的常規方法

  炎症性腸病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積極治療原發病,控製發作,維持緩解,減少複發,防治並發症。在疾病控製發作之後,均應長期維持治療,一般以水楊酸類藥為主維持治療,部分患者使用免疫抑製藥。維持時間應不少於3~5年,甚至終生維持,其間部分病例可酌情隔日或間隙給藥以減少用藥量和藥物副作用。

1、全身治療

  包括柳氮磺吡啶(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硫唑嘌呤等,使用前應除外腸結核。鑒別困難者可先行2~3個月的抗結核治療。SSZ為首選藥物,開始每天2~3g,分4次口服,活動期每天4~6g,維持量為每天2~3g。若用藥2周無效,可改用潑尼鬆每天30~40mg,分3~4次口服。嚴重者可用ACTH20~40U肌注或靜滴。有降結腸病變者,可並用氫化可的鬆保留灌腸。SSZ對早期病例有效,見效後應盡早減量,有腹腔內感染和敗血症者禁用,有瘺管形成者慎用。長期用藥能引起菌群失調,使手術病例增加,病死率也明顯上升。

  硫唑嘌呤或巰嘌呤(6-巰基嘌呤)與糖皮質激素合用,可減少後者的用量,但單獨使用不比SSZ和糖皮質激素效果好。甲硝唑(滅滴靈)每天0、4~0、6g,分2~3次口服,對不太頑固的病例有效。

2、外科治療

  需手術者達70%以上,急性者往往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而予手術,一旦發現是本病,就不能行闌尾切除,否則可形成腸瘺。手術的適應證包括不可逆性腸狹窄或腸梗阻、難治性腸瘺、腹內膿腫、穿孔、大出血、癌變和內科治療無效者。手術效果不如潰瘍性結腸炎好,複發率高達50%以上。手術後由於膽汁酸代謝變化及腸內細菌叢變動,可引起有機酸代謝障礙、膽石症、尿路結石或骨關節障礙,有時手術可成為直接或間接的死亡原因,故應慎重,切除範圍不宜超過3.0cm。

3、對症治療

  急性及活動期宜安靜臥床,避免勞累和精神刺激,應給予高熱量、低脂肪、低渣和易消化的食物。補充鐵劑、各種維生素和電解質(鈉、鉀、氯、鈣、鎂),輸血、血漿、人血白蛋白和多種氨基酸製劑。靜脈給予高營養療法有利於改善腸道功能與增強病人體質。使年輕人發育不受影響。因廣泛回腸病變或切除後引起的腹瀉,可用考來烯胺(膽酪胺);脂肪吸收不良者可用中鏈叁酰甘油;合並感染者可用抗生素,但應注意林可黴素和克林黴素(氯林可黴素)有引起潰瘍性結腸炎樣腸炎的可能。以上治療對早期病人可收到明顯效果。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