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早產、感染及缺氧都有可能引起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一、內因
新生兒,尤其早產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發育完全,體表麵積相對較大,皮膚薄,血管分布較多,易於散熱。皮下脂肪少(
二、外因
1、寒冷環境: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縮,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多,致棕色脂肪分解,增加產熱以維持體溫。寒冷時間長,則棕色脂肪耗竭,化學產熱能力劇降,導致新生兒寒冷損傷,發生心肺功能抑製的惡性循環。胎兒娩出後體溫隨室溫下降;窒息、麻醉、母用鎮靜藥、感染及產傷等因素,均可影響體溫調節,更易發生低體溫。
2、攝入熱量不足:早產兒熱量攝入不足,加之新生兒糖原儲備少,產熱來源受限。
3、疾病:肺炎、敗血症、腹瀉、窒息、嚴重先天性心髒病或畸形影響新生兒代謝和循環功能,特別是嚴重感染時,可導致微循環障礙和DIC。缺氧、酸中毒、休克可抑製神經反射調節及棕色脂肪產熱。
重度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常發生休克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還會並發其他髒器的衰竭,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1、肺出血
由於新生兒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而患兒機體處於低氧血症、酸中毒狀態,使血管抗性增加、通透性增強,血液外滲或血管破裂發生出血。患兒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兩肺紉濕哆音,心率先快後慢。病情惡化時大量泡沫血性分泌物或鮮血從口鼻湧出。
2、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患兒機體處於低氧、酸中毒狀態這是引起DIC的主要原因。臨床可見注射的針孔處出血不止、臍殘端出血、皮下出血、吐血、尿血。可由於腎血管內凝血出現少尿或無尿、酸中毒、高血鉀、高尿素氮血症等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症狀。肺血管內凝血則出現肺功能障礙,發生肺性腦病,表現為煩躁不安、謂妄、昏迷。其他髒器如心、腦均可由於血管內凝血而發生臨床症狀。
3、急性腎功能衰竭
新生兒期腎髒血流量較少,當出現心衰、出血等情況時,腎的血流灌注更少,同時缺氧,酸中毒可直接損傷腎髒使其功能受損。而出血、缺氧、酸中毒可直接損傷腎髒使其功能受權c而出血、缺氧、酸中毒是硬腫症的常見情況。急性腎功能衰竭可出現少尿或無尿(每小時每公斤體更少1ml為少尿,少於0.5ml為無尿)、酸中毒、高血鉀、高尿素氮症等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的改變。
4、心功能衰竭
新生兒心肌纖維發育不成熟,出生時從胎兒循環變成成人型循環,心髒負擔驟然增加;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時的酸中毒、缺氧使心肌受損、收縮障礙而發生心衰。心衰時心跳或快或慢,心音低鈍,肝脾進行性增大。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多發生在寒冷季節,新生兒早期和早產兒多見。患兒一般有早產、窒息、產傷、感染、熱量供給不足等病史,夏季發病大多由嚴重感染和缺氧引起。患兒的臨床表現為:
1、低體溫
患兒體表溫度(肛門內5cm處溫度)常降至35℃,重症〈30℃,僅26℃左右。
2、一般表現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一般表現為反應低下,哭聲弱或低下,吸吮困難,全身及四肢冰冷,呼吸淺表,脈搏微弱。
3、硬腫
全身皮下脂肪聚集的部位均可出現硬腫、水腫或硬而不腫,觸及像橡皮樣,常見於大腿兩側、臀部、小腿外側、肩部,還可波及背、胸、腹部及頰部,嚴重者手足心也可發硬。開始皮膚發紅似熟蟹色,若伴有缺氧皮膚呈紫紅色;伴循環障礙皮膚呈蒼灰色;伴黃疸皮膚則蒼黃似蠟樣。
4、感染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並發感染的患兒常出現肺炎及敗血症。
對於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來說,預防重於治療所以一定要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加強產前檢查,減少早產兒的發生寒冷季節和地區應為產房裝配保暖設備新生兒一旦娩出即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保暖床上處理對高危兒做好體溫監護同時積極治療可以引起本病的基礎疾病,如感染、顱內出血、畸形、窒息及產傷等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患兒需要做DIC篩選試驗、血生化檢查及心電圖等檢查。
1、血常規
患兒末梢血白細胞總數無明顯變化。合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或減少者,提示預後不良。並發DIC者,血小板明顯下降。
2、DIC篩選試驗
重症凝血障礙凝患者血酶原時間延長,伴DIC時凝血活酶時間延長,3P試驗陽性,纖維蛋白原降低。
3、血生化檢查
低溫時因拒乳使體內糖原及能量消耗增加,血糖常降低;患兒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4、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以酸中毒為主要表現,由於缺氧和酸中毒使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5、超微量紅細胞電泳時間測定
患兒由於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電泳時間延長。
6、心電圖
部分病例可有心電圖改變,主要表現Q-T時間延長,低電壓,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
7、胸片
並發肺炎者可見散在斑片狀陰影。
複溫是治療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重要措施,其治療還需要供給足夠的熱量及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一、複溫
1、輕症:可用緩慢複溫法,溫水浴後將新生兒用預暖衣被包裹,置24~25℃室溫中,同時加熱水袋(瓶)促使體溫上升,待體溫上升至35℃時移至26℃暖箱內,以後每小時提高箱溫1℃,視情況調至30~32℃,合理控製溫度範圍,有條件者可加用伺服控溫至36℃,以期在12~24h內體溫恢複正常。
2、重症:緩慢複溫效果差,多主張快速複溫,可將病兒送入預熱至27℃以上暖箱中,每小時升高1℃箱溫,直至體溫恢複,亦可配合加熱輸液、加溫供氧等措施。若用遠紅外輻射保暖床複溫,先使床溫預熱至高於體溫1℃,約30min提高體溫1℃,待體溫升至35℃再移至暖箱保溫,控製在適中溫度。微波複溫更快,平均每7分鍾提高體溫1℃,但快速複溫中耗氧量增加,易發生腦缺氧、抽搐,隨循環改善淤積在末梢內的酸性產物進入大循環,在快速複溫的同時必須給氧,做好呼吸管理及供氧、檢測酸中毒、低血糖和凝血等。
二、供給足夠熱卡
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的患兒在做好生命體征監護的同時,必須補足能量,保證熱卡來源,從209.2kJ/(kg·d)[50kcal/(kg·d)]開始,隨體溫上升增至418.4kJ/(kg·d)[100kcal/(kg·d)]。在消化功能未恢複時,早期喂乳要防腹脹、嘔吐,可先用靜脈高營養,待消化功能正常後再喂奶。
三、糾正器官功能紊亂
1、DIC治療:重症硬腫常伴有DIC是硬腫症死亡的重要原因,抓緊高凝期治療是關鍵。
(1)肝素:應慎用肝素需掌握好指征,出現重度微循環障礙時應用,肛溫≤34℃,收縮壓≤5.3kPa(40mmHg);實驗室檢查發現紅細胞變形及紅細胞碎片;有出血傾向,血小板≤6×109/L(6萬/mm3),纖維蛋白原≤1.5g/L(≤150mg/ml),纖維蛋白裂解產物≥10mg/ml。亦有主張血小板≤10×109/L時,DIC高凝階段及早應用肝素。常用量首次0.5~1mg/kg,以後每6~8小時1次,每次0.5mg/kg,隨病情好轉延長時間和減少用量,直至凝血恢複正常逐漸停止。為補充凝血因子可少量輸鮮血或血漿。
(2)雙嘧達莫(潘生丁):有抑製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作用,常用量1~2mg/(kg·d),加入葡萄糖液中靜滴,注意不與其他藥物混合,以免發生沉澱。
2、血管活性藥物:抗休克、改善微循環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1)莨菪堿類藥物:能改善微循環,抑製血小板凝集,調節副交感神經功能,常用微調Ⅱ號(每支含東莨菪堿0.6mg、阿托品0.2mg),每次1/2~1支,1~2次/d;或用東莨菪堿每次0.1~0.2mg/kg或東莨菪堿(654-2)每次1~2mg/kg,病情嚴重者除靜滴外可臨時加靜推。
(2)多巴胺:能增加心髒收縮力,增快心率,選擇性擴張腎血管,5~10mg/次加入10%葡萄糖液內靜滴,速度5~10g/(min·kg)。
(3)酚妥拉明(單用或加多巴胺):有抗休克、改善微循環、解除肺血管痙攣的作用,開始劑量按每次0.1~1mg/kg,常用1mg試驗治療後以1~2mg/(min·kg)維持,應用中注意血壓。
3、腎功能衰竭:可用呋塞米每次1mg/kg靜注,嚴格控製液體量,無效者加用多巴胺或氨茶堿。
4、機械正壓通氣:肺出血早期使用機械正壓通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