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在幾乎所有40歲以上的人身上,凡是承受重量的關節都會發生變化。盡管大多數症狀隻是到年事增高後才顯現出來,但能影響所有年齡的人,包括兒童在內。增加各種人群對關節炎的認識已成為當務之急。下麵我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骨關節炎的五大病因。
1、肥胖:肥胖的體重增加了關節的負荷並由於姿勢、步態等的改變,導致關節的生物力學都有所改變。大多數肥胖者膝骨關節病變的常見部位集中於內側軟骨。尤其缺少運動的肥胖者更易患此病。
2、骨關節炎的遺傳因素:在臨床實踐中,有好多骨關節炎患者,由不同種族和不同人群的患病率不同而得出此推斷。
3、氣候因素:常居住在潮濕、陰冷環境中的人多有症狀。這可能為溫度底,骨內血液循環不佳所致。
4、關節形態:許多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存在先天膝內、外翻畸形或髕骨半脫位畸形等。力線的不平衡使這部分病人比同年齡的其他人更容易患骨關節炎。
5、骨關節炎其他方麵致病因素:關節創傷、骨折、脫位、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可使關節軟骨麵局部的負荷和磨損增加;嚴重創傷特別是骨折,也可能改變其他部位的功能,導致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痛風、糖尿病、脊柱側彎等疾病均會導致膝關節的骨關節炎。
病變發生於長骨時,局部 腫脹 ,質硬,不活動,壓痛不明顯或僅有輕微的壓痛,少數因病理性 骨折 才被發現,有的表現為局部 持續性疼痛 ,皮膚溫度高,發亮,表淺靜脈怒張,甚至可類似 腫瘤 。偶有發生病理性 骨折 ,椎體和附件破壞,壓縮時,可出現 脊髓壓迫症 狀,甚至發生 截癱 。
患兒由於骨骺板提前骨化,表現為侏儒型,體型矮小,關節粗大,並有疼痛和活動受限,局部有疼痛、腫脹、肌萎縮和痙攣,以踝關節發病最早,依次為手指關節、膝、肘、腕、足趾關節和髖部,出現膝內翻或膝外翻,而日常呈對稱性。年齡越小,畸形越重。
重在預防,改變小麥的貯存方法,防止真菌感染,勿食被真菌感染的麥製品疫區3~16歲少年兒童服用亞硒酸鈉藥片,補充硒元素,以降低本病的發生率早期病例服用維生素A、E,對緩解症狀效果顯著;中期病例治療的目的是止痛和保持關節活動功能,對有關節遊離體者可行關節清理術;晚期關節有嚴重畸形的病例,可行關節矯形或成形術對疼痛嚴重,生活不能自理者,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X線表現
1、骺板和幹骺端失去正常形態,凹凸不平,呈鋸齒狀,有時可見遊離體。骨骺厚度不一,幹骺端兩側的骨皮質呈銳角。
2、骺板提前骨化與幹骺端早期融合。骨骺中心軟骨消失而骨化,向外周擴張。有時中心軟骨骨化後呈碎裂狀,或有凹陷杯狀的幹骺端融合。
3、骺板完全消失,骨骺與骺板早期發生融合,骨的長軸發育停止。骨端增粗,關節麵凹凸不平,關節邊緣骨贅增生,骨幹變短。
1、多食高鈣食品,以保證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老年的攝取量較一般年輕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鈣不少於1200毫克,故宜多食牛奶、蛋類、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可以適當補充鈣劑。
2、過於肥胖的患者要控製飲食,增加活動,減輕體重,以利於減輕關節的負重。
3、蛋白質的攝入要適度,因為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進鈣從體內排出,不利於骨骼的恢複。
4、要增加多種維生素攝入,如維生素A、B、B1、B12、C和D等,注意營養的均衡,不可偏食。
遵守休息、冰敷、加壓包紮、抬高患肢的原則,多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急性期24~48小時可冷敷,大骨節病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48小時之後熱敷2~3天,以促使局部組織滲液盡快吸收,減輕疼痛。必要時,可用膠布敷貼踝部固定製動2~3周。而慢性損傷的患者保守治療的效果則相對較差,大骨節病改善疼痛和不穩定的症狀是治療的目的,有時需要通過手術重建韌帶來改善踝關節的穩定性;同時可以通過微創的踝關節鏡手術來消除滑膜軟骨損傷或遊離體等致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