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與分娩方式、胎兒娩出方式位和出生體重有關。難產、胎兒轉位幅度大、巨大兒發生率高。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基層單位。鎖骨骨折是產傷性骨折中最常見的一種,與分娩方式、胎兒娩出方位及出生體重有關。
單純的新生兒鎖骨骨折通常不會有並發症。由於嬰兒愈合能力很強,在長大後,由X光片上甚至有些人都看不出曾發生過鎖骨骨折。但嚴重的新生兒鎖骨骨折則會損傷到臨近組織。
1、鄰近的骨與關節損傷
患兒可合並肩鎖、胸鎖關節分離及肩胛骨骨折。當鎖骨骨折合並肩胛頸移位骨折時,由於上肢帶失去骨性的支撐連接作用,骨折端明顯不穩。
2、胸膜及肺損傷
由於鎖骨鄰近胸膜的頂部和上肺葉,移位的鎖骨骨折可造成氣胸及血胸。合並氣胸的發生率可高達30%。
3、臂叢神經損傷
鎖骨骨折移位時可造成臂叢神經根的牽拉損傷。損傷部位常在鎖骨上,頸椎橫突水平,或神經根自脊髓分支處。骨折塊的移位也可在局部造成臂叢神經的直接損傷,構成尺神經的分支常易受累。
4、血管損傷
鎖骨骨折合並大血管損傷者較為少見。可見於較大暴力、骨折明顯移位時。偶也見於鎖骨成角畸形或青枝骨折時。常易受累的血管有鎖骨下動脈、鎖骨下靜脈和頸內靜脈。腋動脈及肩胛上動脈損傷也有時發生。血管損傷的病理改變可為撕裂傷、血管栓塞、血管外壓迫或血管痙攣等。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大部分患兒無明顯症狀,故易漏診,但患側上臂活動減少或被動活動時哭鬧,局部壓痛,出現骨摩擦感,甚至可捫及骨痂硬塊,患側擁抱反射減弱或消失。
預防新生兒鎖骨骨折,在產前需正確估計產道、胎兒大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選擇剖宮產重視對難產的處理,調節有效宮縮,手轉兒頭的同時,注意幫助胎體緩慢轉位同時,提高助產技術,認真係統地觀察整個產程變化,掌握正確的分娩機轉:胎肩娩出按正規操作規程,左手將胎兒頸部向下輕壓,右手適當保護會陰,使前肩自恥骨弓下先娩出,繼之再托胎頸向上,使後肩從會陰前緣緩慢娩出
剖宮產時預防新生兒鎖骨骨折,要掌握胎兒娩出時機,不要盲目吸羊水,羊水吸淨後宮腔壓力減小,會促進子宮收縮,切口縮小不利於胎兒娩出,胎兒娩出時先緩慢娩出後肩再壓頸部娩出前肩
一般新生兒鎖骨骨折症狀,可能很輕微或甚至無症狀。臨床上,骨折的嬰兒也不見得會哭的比其他嬰兒厲害,臨床表現可以是局部壓痛、也可以是母親餵哺母乳時,固定某一側特別容易躁動不安。肢體活動也可能正常。
觸診時,骨折斷裂處可以感覺骨頭不規則、平滑,摸起來像是海綿狀突起物或局部有骨摩擦感或摩擦音,但大部分的情形則是因骨折部位變形輕微、血腫不明顯而未被察覺。因為疼痛的關係,嬰兒可能不活動患側手臂,驚嚇反射(Mororeflex)消失,一般較少合併神經肌肉損傷。假如骨折一側上肢軟綿綿,還是應該檢查是否有臂神經叢或合併肩關節的損傷。診斷主要靠身體理學檢查與鎖骨部位的X光片檢查。鎖骨骨折時患側的手臂揮動時會痛,相對於健側的手臂活動量會較少。
醫護人員在懷疑寶寶有鎖骨骨折的可能時,會幫寶寶安排照胸部X光,看鎖骨的外觀作為診斷。少數情形骨折點如果重疊完美,X光片可能也看不出來,需要後續在照顧中利用觸摸檢查及再度的X光檢查才可確認。然而根據研究發現,新生兒鎖骨骨折表現出局部壓痛的隻佔5%,有些初期症狀不明顯,在嬰兒室期間並沒有發現,兩三個星期後才發現鎖骨處有一團突出硬塊,因此國內每年仍約有140名新生兒發生新生兒鎖骨骨折是在後期才診斷的。
新生兒鎖骨骨折的患兒最好純母乳。母乳是0~6個月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營養全麵,且比例合理,隻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夠滿足這一階段嬰兒的生長需求。特別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進嬰兒腦細胞的發育。
新生兒鎖骨骨折如是青枝骨折一般不需治療,對於完全性骨折,有學者也認為無需處理。隨著小兒生長發育,肩部增寬,錯位及畸形均自行消失。也可在患側腋下置一軟墊,患肢以繃帶固定於胸前,2周可愈合。可在患側腋下置一棉墊,打8宇繃帶固定患側上肢於胸壁外側,2周後即愈合,預後良好。
穿衣時患側手臂先穿,脫衣時患側手臂後脫,可以避免手臂之抬舉。平常照顧時避免去拉動患側手臂,避由患側腋下去托抱寶寶,可以減少寶寶不舒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