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血管> 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

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簡介

相關問答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有別於動脈硬化,節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變主要累及四肢遠段的中,小動靜脈,病理上主要表現為特征性的炎症細胞浸潤性血栓,而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詳情】

01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認為是由綜合因素所釀成,主要包括:

  1、吸煙指主動及被動吸煙者,煙堿能使血管收縮,據統計,患者中有吸煙史者占80%~95%,戒煙可使病情好轉,再吸煙後,又再度複發,吸煙雖與本病關係密切,但並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為婦女吸煙者,發病率並不高,還有少量患者從不吸煙。

  2、寒冷和感染寒冷損害可使血管收縮,因此北方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南方,由於很多病人都有皮膚真菌感染,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它影響人的免疫反應,可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多,易發生血栓形成,但某些易感人群因工作關係,經常暴露於寒冷環境中,以及雖有真菌感染者,而其發病率並不高,因此尚不能確認寒冷和感染為本病的主要病因,而可能是一種誘因,加重血管痙攣作用。

  3、性激素病人絕大多數為男性,又都在青壯年發病,很可能與前列腺功能紊亂,引起血管舒縮失常有關。

  4、血管神經調節障礙自主神經係統對內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調節功能失常,可使血管處於痙攣狀態,從而可導致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

  5、外傷少數病人有肢體損傷史,如壓傷,劇烈運動,長途行走等,發病可能與血管損傷有關,但有的輕微外傷,不足以引起肢體血管損傷,也有時一側肢端輕度外傷而在其他肢體發生脈管炎的病變,這些情況難以用直接外傷暴力解釋,有人認為外傷後刺激神經感受器,進而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功能失調,使其逐漸喪失對周圍血管的調節作用,引起血管痙攣,長期痙攣而導致血栓阻塞。

  6、免疫學說臨床研究表明脈管炎病人有特殊的抗人體動脈抗原的細胞和體液免疫性,血清中有抗動脈抗體存在,病人血管中發現各種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C3複合物,血清中發現抗核抗體存在,無抗線粒體抗體,人類白細胞抗原異常與這些自體抗體的存在提示本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文獻報道,取患者動脈抗原作補體結合試驗,呈陽性者占44.3%,在病情處於急性活動期,其陽性率更高。

  總之,從臨床角度看,凡是能使周圍血管持久地處於痙攣狀態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綜合性的,血管持久痙攣,影響管壁滋養血管的血供,可使管壁發生缺血性損害,導致炎症反應和血栓形成,構成本病發生和發展的基礎。

 二、發病機製

  1、病理特點:脈管炎是一種周圍血管的病變,血管全層呈炎性反應有腔內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其特點如下:

  (1)病變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進展可侵犯上肢,心,腦,腸,腎等內髒血管雖可累及,但極罕見,在上海中山醫院261例中,上下肢同時受累者21例,無一例單獨發生在上肢的。

  (2)病變主要累及中小型動脈,如脛前,脛後,足背,蹠,橈,尺和手掌等動脈,其他較大的動脈如股和肱動脈發生病變較少見,據一組198例脈管炎病人進行兩側股動脈造影類型分析,對其中105例210條肢體動脈造影類型分析,顯示脛前,脛後和腓動脈閉塞分別占90%,80%和50%,腓動脈有半數未閉塞,有40%的病人,除小腿動脈閉塞外,股膕動脈也受累,股膕動脈病變係由小腿動脈病變向近心端發展形成,約40%小腿血管閉塞類型兩側相似,半數以上在閉塞遠側動脈主幹消失。

  (3)病變的血管壁全層呈非化膿性血管炎改變,在全層血管壁中有廣泛的淋巴細胞浸潤及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增生,中性粒細胞浸潤較少,偶見巨細胞,早期即有管腔內血栓形成,血栓初期為紅色或棕色,後變為淡黃色,含有很多內皮細胞及成纖維細胞,後期血栓機化,伴有血管腔內細小再管化,血管壁的交感神經可發生神經周圍炎,神經退行性變和纖維化,靜脈受累的病理變化與動脈大體相同。

  (4)病變為節段性,並常呈節段性分布,節段之間有內膜正常的管壁,病變和正常部分的界線分明。

  (5)少數病人在病變後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圍組織呈廣泛纖維化,動脈,靜脈和神經可被纖維組織包圍,形成一硬索條周圍可以見到側支循環形成。

  (6)血管閉塞的同時,雖可逐漸建立側支循環,但常不足以代償,因此受累肢體供血不足,發生疼痛,功能障礙以及骨骼和軟組織營養障礙,肌肉和皮膚萎縮,骨質疏鬆或發生壞死,骨髓炎,足和趾部脂肪吸收和纖維化,趾甲增厚,生長緩慢,毛發脫落,趾部毛細血管增多,擴張而無張力,後期可發生足部壞疽和潰瘍,繼發感染,彌漫性蜂窩織炎,腱鞘膿腫或上行性淋巴管炎,嚴重病例可發生神經纖維化,甚至發生神經纖維與其細胞體分離變性。

2、病理過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理過程可分為急性期,進展期和終末期。

  (1)急性期:急性期的病理變化是最有特點和診斷價值的,主要表現為血管壁全層的炎症反應,並伴有血栓形成,管腔閉塞,血栓周圍有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有微膿腫形成。

  (2)進展期:在進展期主要為閉塞性血栓的機化,並有大量炎症細胞向血栓內浸潤,而同時血管壁的炎性反應則要輕得多。

  (3)終末期:終末期主要的病理變化是血栓機化後的再通,血管壁中,外膜層的再管化,以及血管周圍的纖維化,同時血管壁的交感神經也可發生神經周圍炎,神經退行性變和纖維化,此期的病理改變往往缺乏特征性,易與動脈硬化引起血管閉塞的晚期改變相混淆,總之血栓形成,大量炎症細胞浸潤和增生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特征性的病理改變。

02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組織營養障礙可並發缺血性神經炎,若動脈管腔完全閉塞,則局部組織血液供應完全喪失,以致發生潰瘍和壞疽。

03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本病起病隱匿,病情進展緩慢,常呈周期性發作,經過較長時期演變後,病情才逐步加重,其臨床表現主要是由於肢體動脈阻塞後血流減少肢體缺血而引起,病情的輕重則是依據血管阻塞的部位,範圍和側支循環建立程度以及局部有無續發感染等情況而有所不同。

1、症狀

  (1)發涼和感覺異常:患肢發涼,怕冷是常見的早期症狀,患部體表溫度降低,尤以趾(指)端最明顯,因神經末梢受缺血性影響,患肢(趾,指)可出現胼胝感,針刺感,麻木或燒灼等感覺異常。

  (2)疼痛:也是早期症狀,起源於動脈痙攣,因血管壁和周圍組織內神經末梢感受器官受刺激所引起,疼痛一般並不劇烈。

  (3)間歇性跛行:是因動脈內膜炎和血栓形成而閉塞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表現的缺血性疼痛,即當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後,小腿或是足部肌肉發生脹痛或抽痛,如果繼續行走,則疼痛加重,不得不止步,休息片刻後,疼痛迅即緩解,再行走後疼痛又複出現,這種症狀為間歇性跛行,隨病情進展,行走距離逐漸縮短,止步休息的時間增長。

  (4)靜息痛:病情繼續發展,動脈缺血更加嚴重,疼痛劇烈而持續,即使肢體處於休息狀態時,疼痛仍不止,稱之為靜息痛,夜間尤甚,肢體抬高時加重,下垂後疼痛可稍減輕,病人日夜屈膝撫足而坐,徹夜不眠,有時甚至將患肢下垂於床旁,以減輕疼痛,若並發感染,疼痛更為劇烈。

  (5)皮膚色澤改變:因動脈缺血而致皮膚蒼白,伴有淺層血管張力減弱而皮膚變薄者,尚可出現潮紅或發紺。

  (6)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足背或脛後動脈,尺或橈動脈的搏動,隨病變進展而減弱乃至消失。

  (7)營養障礙:患肢長期慢性缺血,組織發生營養障礙,表現為皮膚幹燥,脫屑,皸裂,汗毛脫落,趾(指)甲增厚,變形和生長緩慢,小腿肌肉鬆弛,萎縮,周徑變細,病情發展惡化,肢端組織缺血嚴重,終至產生潰瘍或壞疽,多為幹性壞疽,先在1個或2個趾的末端或趾甲旁出現,然後累及整個趾,開始時趾端幹枯發黑,壞死組織脫落後形成經久不愈潰瘍,此時肢端疼痛更加劇烈,病人日夜不能入睡,胃納減少,消瘦軟弱,麵色蒼黃乃至貧血,若並發感染,呈濕性壞疽時,則出現高熱,畏寒,煩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狀。

  (8)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約1/2的病人在發病前或發病過程中,在小腿或足部淺靜脈,反複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表現為受累淺表靜脈呈紅色條索,結節狀,伴輕度疼痛,急性發作持續2~3周後,症狀消退,過一段時間又重複出現,病情自數月或數年而不被病人注意。

2、體格檢查

  (1)Burger試驗:病人取平臥位,下肢抬高45°,3min後觀察,陽性者足部皮膚蒼白,自覺麻木或疼痛,待病人坐起,下肢下垂後則足部膚色潮紅或出現局部紫斑,該檢查提示患肢存在嚴重的供血不足。

  (2)Allen試驗:本試驗目的是了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手部動脈的閉塞情況,即壓住病人橈動脈,令其反複鬆拳握拳動作,若原手指缺血區皮色恢複,證明尺動脈來源的側支健全,反之提示有遠端動脈閉塞存在,同理,本試驗也可檢測橈動脈的側支健全與否。

  (3)神經阻滯試驗:即通過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阻滯腰交感神經,若患肢皮溫明顯升高,提示肢體遠端缺血主要為動脈痙攣所致,反之則可能已有動脈閉塞,但本試驗為有創操作,目前臨床上很少應用。

3、臨床分期根據病情輕重,臨床上一般將疾病過程分為3期:第1期,局部缺血期;第2期,營養障礙期;第3期,壞疽期,掌握臨床分期對辨別病情輕重,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法有重要意義。

  (1)局部缺血期:屬病情早期階段,患肢麻木,發涼,怕冷,酸脹,隨之出現間歇性跛行,檢查時可見患肢皮溫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和(或)脛後動脈搏動減弱,可反複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表靜脈炎,此期引起缺血性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痙攣)大於器質性因素(閉塞)。

  (2)營養障礙期:為病情進展期,疼痛轉為持續性靜息痛,夜間疼痛劇烈,病人撫足而坐不能入睡,皮溫顯著下降,明顯蒼白或出現潮紅,紫斑,皮膚幹燥,無汗,趾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肉萎縮,足背和(或)脛後動脈搏動消失,各種動脈功能試驗陽性,作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後,仍可出現皮膚溫度升高,但達不到正常水平,此期病變為動脈器質性閉塞,靠側支循環尚可保持患肢存活。

  (3)壞疽期:屬病情晚期,患肢趾(指)端發黑,幹癟,幹性壞疽,潰瘍形成,疼痛劇烈,日夜屈膝撫足而坐,不能入睡,消瘦,貧血,如並發感染則變為濕性壞疽,加上上述體位,可使患肢出現腫脹,嚴重者出現全身中毒症狀而危及生命,此期動脈完全閉塞,側支不足以代償所必需的血供,壞死肢端不能存活。

  在臨床實踐中,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診斷,一般說是比較容易的,但早期診斷有時卻感到困難。

04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誘發本病,並能引起病情的發展,故積極地采取預防措施,能穩定病情,減輕症狀

  1、絕對禁煙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一項重要措施

  2、足部清潔與幹燥保持足部清潔,防止感染;因濕冷比幹冷對病情更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幹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環不良,即使輕微外傷亦易引起組織壞死和潰瘍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的外傷

  3、防寒保暖無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時均宜保持足部溫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環,但不能過熱,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體位變動與足部運動勞動時應隨時變換體位,以利於血液循環,平時可進行足部運動(Buerger運動),以促進患肢側支循環,方法為:患者平臥,抬高患肢45°,維持1~2min,然後兩足下垂床旁2~5min,同時兩足及其趾向四周活動10次,再將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複練習5次,每天數回

  5、避免應用縮血管藥物

05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血液凝血和溶纖維蛋白因子測定測定抗凝血酶Ⅲ(AT-Ⅲ),纖維蛋白溶酶原,α-巨球蛋白等了解血液是否存在高凝狀態。

  2、組織病理學檢查。

  3、血,尿及肝腎功能檢查了解病人全身情況,測定血脂,血糖及凝血指標,明確有無高凝傾向和其他危險因素。

  4、風濕免疫係統檢查排除其他風濕係疾病可能,如RF,CRP,抗核抗體,補體,免疫球蛋白等。

  5、無損傷血管檢查即通過電阻抗血流描記,了解患肢血流的通暢情況,通過測定上肢和下肢各個節段的血壓,計算踝/肱指數(ABI)評估患肢的缺血程度及血管閉塞的平麵,正常ABI應≥1,若ABI

  6、超聲檢查可以直觀地顯示患肢血管,尤其是肢體遠端動,靜脈的病變範圍及程度,結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描記,還可測算血管的直徑和流速,對選擇治療方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二維超聲:灰階超聲顯示動脈壁中內膜增厚,內膜粗糙不平呈“蟲蝕”狀;嚴重者可使整個管腔閉塞,並且多以膕動脈以下病變為主,呈節段性,病變處無斑塊形成,而其上下段動脈內膜常可正常。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顯示狹窄段血流流道變細,不平整,顏色呈花色,嚴重狹窄或閉塞時,彩色多普勒可見血流變暗或消失,其遠段動脈血流顏色亦暗淡。

  (3)多普勒流速曲線:脈衝多普勒示狹窄處及遠段血流速度增加,曲線增寬,反向血流消失,而嚴重狹窄或閉塞時,脈衝多普勒顯示低速血流,其遠段動脈可出現舒張期流速增高,收縮期流速降低的低速低阻的血流曲線(Tardus-parvus現象)。

  7、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這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無損傷血管成像技術,在磁共振掃描的基礎上,利用血管內的流空現象進行圖像整合,從而整體上顯示患肢動,靜脈的病變節段及狹窄程度,其顯像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血管造影(尤其是下肢股膕段的動脈),但是MRA對四肢末梢血管的顯像效果不佳,這一點限製了MRA在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中的應用。

  8、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一般認為,動脈造影檢查並非確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所必需,但對可疑病例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特別是手術方法)的選擇,仍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輔助檢查方法,典型征象多為肢體動脈節段性狹窄或閉塞,病變部位多局限於肢體遠側段,而近側血管則未見異常,從正常到病變血管段之間是突然發生轉變的,即病變近,遠段的動脈光滑,平整,顯示正常形態,可見“樹根”狀,“蜘蛛”狀和“螺旋”狀的側支血管(圖2),此外,DSA檢查還可顯示閉塞血管周圍有豐富的側支循環建立,同時也能排除有無動脈栓塞的存在。

06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有益的食物及其功用、食用方法為:

1、桃仁

  功用:桃仁味苦甘,性平而潤,入肝、心、大腸經,有破血去瘀、潤燥滑腸作用。能活血、行血、消散瘀血。

  食法:桃仁去皮、去尖,放酒中浸一周,曬幹為末,以蜜調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每次15粒,以黃酒或開水送服。

2、龍眼

  功用:龍眼味甘性平無毒,入脾、心經,有開胃益脾之功效。龍眼肉可滋補強壯、安神補血,是補血(補血食品)益心的佳果。可用於治療體衰、氣血不足、產後(產後食品)血虛和腦力衰退等症。適用於脈管炎各型病人。

  食法:

  ①龍眼肉9克、花生米連紅衣15克,水煎服。

  ②龍眼肉5枚、蓮子15克、糯米30克,熬粥食。早晚各一次。

3、其他

  功用:鼠肉味甘,性溫,無毒,入腎經,有壯陽益腎、祛寒補虛之功用,可治體虛怕冷、腰脊酸痛、陽萎早泄等。

  食法:將捕到的田鼠,剖腹去腸,放鍋內隔水蒸,開水煮沸後約2~3分鍾即可,洗淨用油、鹽回鍋炒,加入薑、酒、醬油(油食品)等配料燒熟,其味清香,滋補功能勝過雞、鴿。治體虛怕冷,腎虛陽萎、病後虛弱等,適用於陰寒型脈管炎的腎虛病人。

4、白木耳(銀耳)

  功用:味甘、性平、無毒,入肺、胃、腎經,有清肺熱、益脾胃、滋陰、生津、益氣、活血、潤腸之功效,可治胃腸燥熱、血管硬化、高血壓等。

  食法:白木耳與瘦豬肉燉熟食,為滋養佳品。加入大棗10枚同燉,陰寒型及氣血俱虛型脈管炎病人適用。

5、赤小豆

  功用:赤小豆甘酸性平無毒,入心、小腸、腎、膀胱經,有除熱毒、散惡血、消脹滿、利小便等作用,可治癰腫膿血、下腹脹滿、煩熱、幹渴;外敷可治熱毒癰腫、血腫、扭傷等。

  食法:以赤小豆2兩,適量水同煮如粥狀,分兩次服完。適用於脈管炎毒熱型及氣血俱虛型病人。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初期和中期陽虛寒凝者宜吃下列食品:

1、生薑

  性溫,味辛,有散寒溫經作用。現代醫學認為,生薑的主要成分薑辣素對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心髒加快跳動、血管擴張、血液流動加快,從而使全身產生溫熱的感覺。同時,流到皮膚去的血液增多了,可以促使體表的汗毛孔張開,從汗毛孔滲出來的汗也多了,將一些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這大概正是中醫所說的“發汗解表而逐寒邪”的道理,這無疑是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人的寒濕外侵者有溫通經脈的作用。

2、蔥白

  性溫,味辛,能發散寒邪、溫通經絡。如《別錄》載:“蔥白治傷寒骨肉痛。”唐·孟詵說它“通關節”。《用藥心法》亦載:“通陽氣,發散風邪。”明·李時珍認為能“除風濕,身痛麻痹”。元·張元素還說:“蔥莖白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據現代研究,蔥能興奮神經係統,刺激血液循環,更能刺激汗腺,促進發汗作用。所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之人受寒初期,食用蔥白,最為適宜。

3、辣椒

  性熱,味辛,是著名的辛辣刺激性食物。《藥性考》載:辣椒“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濕。”《藥檢》中亦雲:辣椒“能祛風行血,散寒解鬱。”《綱目拾遺》還補充說:“辣椒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濕。”所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早期寒邪初步侵犯之時,食之尤宜。現代研究認為,辣椒有興奮作用,能刺激汗腺及調整排水機能,又能促進血液循環,柔和血管壁,能驅除風寒濕邪。

4、胡椒

  性熱,味辛,功在散胃腸寒邪。正如《本草綱目》所雲:“暖腸胃,除寒濕反胃。”但感受風寒外邪初期,食用胡椒,也可起到預防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說:“凡寒痰冷積,四肢如冰,誠為要品。”《食物中藥與便方》亦介紹:“冒雨涉水,遭受寒冷:蔥白一握,煮稀飯或麵條一碗,加入白胡椒末適量,趁熱吃下蓋被臥,出汗即瘥。”這是卓有成效的預防受寒而導致“脫疽”的好方法。

5、花椒

  性溫,味辛,有散寒、除濕之功。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載:“主風邪氣,除寒痹,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別錄》亦說:“除六腑寒冷,開腠理,通血脈,調關節。”所以,感受風寒之人,尤其是嚴寒涉水,寒濕外侵之韌,最宜食用,能起到預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效果。可用花椒60克,加水一碗半,煎至大半碗,放溫後服,再蓋被微微出汗,以散寒濕入侵之邪。

6、肉桂

  又稱桂皮。性熱,味甘辛,有散寒邪、活血、化瘀、止痛、溫通經絡的作用。《本草彙言》稱它是:“治沉寒痼冷之藥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中期,可以稱得上是“沉寒痼冷”的頑疾,食之最為適宜。據現代研究,肉桂所含桂油能興奮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從而起到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效果。

7、羊肉

  性溫,味甘,有溫補氣血、暖下溫陽的作用。《名醫別錄》中還說它能治“虛勞寒冷”。對於陽虛寒凝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宜食羊肉。可效仿《金匱要略》中的名方——當歸生薑羊肉湯,用羊肉同生薑、當歸一起煨食,吃肉喝湯,頗有裨益。

8、狗肉

  性溫,味鹹,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養血祛寒的作用。體質虛寒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最宜在秋冬季節常吃多吃些狗肉,起到暖腰膝、益氣力、助陽驅寒的效果。

9、狗骨

  性溫,味甘,能溫補氣血、除濕去風、通痹止痛、活血生肌。《四川中藥誌》曾介紹用狗骨“治風濕關節痛,冷骨風痛,腰腿無力及四肢麻木。”同樣道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肢端怕冷、發麻、疼痛皆由於寒濕凝聚經脈、痹塞不通,氣血運行不暢,食之亦頗適宜。

10、蛇肉

  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蛇肉還有強壯神經的功效。《本經逢原》認為:“蛇,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雖不屬痹症,但其發病總與風寒濕冷,經絡閉阻有關,蛇肉可祛寒濕風邪,又能疏通經絡,所以,“脫疽”之人食之亦宜。

11、黃鱔

  性溫,味甘,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唐·孟詵雲:“鱔,補五髒,逐十二風邪,治風濕。”《本草拾遺》亦載:“主濕痹氣,補虛損。”體虛之人寒濕侵襲、經脈痹阻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宜常食之。

  此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初、中期寒濕偏重、陽虛寒凝之時,還宜食用豬瘦肉、禽蛋、牛奶、豆製品、動物肝、牛肉、雞肉、泥鰍、青魚、鯽魚、鰱魚、金橘、桃子、櫻桃、栗子等優質高蛋白食品和溫熱性果品,以補充機體營養,保護足夠的熱量攝入,以增強抗病能力,利於疾病的恢複。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後期出現陰傷毒熱時,由於病情沉重,病變複雜,既要吃優質高蛋白和保證熱量的攝入,又不宜溫熱香燥進一步傷陰,所以,隻宜吃些清淡平性滋補食品,宜吃山藥、薏苡仁、牛肉、甲魚、烏骨雞、豬瘦肉、雞蛋、牛奶、白扁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青菜、大白菜、金花菜、豇豆、土豆、芋頭、黑木耳、白木耳、蓮子、花生、胡蘿卜、薺菜、豆腐漿、胡桃、葡萄、百合、芝麻、玉米、粳米等。

07西醫治療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的常規方法

一、非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主要適用於早、中期病人,包括下列幾類。

  ①血管擴張劑: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存在明顯血管痙攣,因此可使用下列藥物來緩解症狀。A.血管α受體阻斷劑:妥拉唑林,可口服,推薦劑量25~50mg,3次/d,也可25~50mg肌內注射,2次/d。B.鈣離子阻滯劑:尼卡地平、佩爾地平,一般劑量為5~10mg,3次/d;30mg,3次/d。C.此外也可使用地巴唑及煙酸等來緩解症狀。

  ②抗凝劑:理論上抗凝劑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並無效,但有報道可減慢病情惡化,為建立足夠的側支循環創造時間,這可能與預防在脈管炎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有關。目前使用的抗凝劑為肝素及華法林。但抗凝治療一般在臨床很少應用。

  ③血小板抗聚劑: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預防繼發血栓形成。常用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一般劑量為25~50mg,1~2次/d,本藥雖為腸溶片,但有時病人的胃腸道副作用仍較明顯;雙嘧達莫,3次/d,1次2片;西洛他唑(培達)50mg,2次/d;或用噻氯匹定(Ticlid)250mg,1片/d。

  ④改善微循環的藥物:A.潘通:為己酮可可堿類藥物,可加強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毛細血管內的氣體交換,改善組織氧供。由於存在體位性低血壓及過敏症狀,因此推薦首劑100mg加入25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若無不良反應,第2天起300mg加入500ml5%葡萄糖中靜脈滴注,維持10天。B.前列腺素E1(PGE1):此類藥物可抑製血小板聚集,並擴張局部微血管,靜脈用藥可明顯緩解疼痛,並促進潰瘍愈合,目前在臨床上使用較為廣泛。而通過脂質球包裹PGE1(凱時)可沉積在病變血管局部,持續釋放。推薦劑量20μg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推注,1次/d,10~14天為1個療程,每3~6個月可以重複1個療程。此藥短期效果相當明顯,但長期療效不確切,且價格較為昂貴。

  ⑤止痛劑:為對症處理,緩解靜息痛。A.口服用藥有非甾體類的抗炎鎮痛藥,如吲哚美辛(消炎痛)、雙氯芬酸(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作用較為溫和的索米痛片(索密痛)、曲馬朵緩釋片(100mg/每晚)以及新型的麻醉類止痛藥嗎啡(美施康定),其劑量有10mg/片和30mg/片2類,1片/睡前。B.肌注用藥以布強痛定)及呱替啶(度冷丁)為主,均為100mg1次。甚至還可以通過硬膜外置管,一般為腰2~4水平,間斷推入利多卡因或丁卡因(地卡因),每次3~5ml,止痛效果顯著,而且還兼具擴張末梢血管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硬膜外給藥時病人應取平臥位,監測血壓,一旦發現血壓下降,對症處理,同時對於存在出血傾向的病人(尤其是服用抗凝劑者),硬膜外置管應非常謹慎,以免局部出血或血腫壓迫脊髓。

  ⑥激素:一般不宜使用,僅在病變進展期(如血沉較快),在短期內可予使用。常用藥物有潑尼鬆10mg口服,3次/d,或者地塞米鬆0.75mg口服,3次/d。

  ⑦抗生素:主要應用於存在肢體末端潰瘍、壞疽合並感染者,以肌注及靜脈用藥為主,最理想是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由於大部分病人為革蘭陰性杆菌感染為主,因此也可以直接使用相關抗炎治療,常用藥物有環丙沙星、第三代頭孢菌素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安美汀)等。

  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治療: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要累及肢體遠端的中、小動脈,因此很多情況下動脈流出道不佳,無法施行動脈架橋手術,而促進側支血管再生則成為一項重要的治療措施。由此,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治療性血管生成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帶來一種全新的治療手段。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可以特異性地與血管內皮細胞表麵的VEGF受體結合,從而促進內皮細胞分裂,形成新生血管。在動物實驗方麵最早是由Reissner於1993年將覆有phVEGF165的氣囊導管插至實驗兔的股動脈,通過血管成形術將氣囊與動脈壁緊密接觸而完成基因轉移,後RT-PCR證實在局部組織有VEGF的表達,血管造影及肌肉活檢也提示有新的側支形成。此後是Isner首先將這一技術應用於臨床,他采用患肢注射phVEGF165的方法,共治療了9例下肢動脈缺血伴潰瘍的病人,隨訪表明血流顯著增加達80%,明顯側支形成達70%,潰瘍愈合率超過50%,同時症狀也得到明顯緩解。當然VEGF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副作用,其中主要一點是它可以促進腫瘤生成並加速轉移,此外,VEGF也有可能加重由於糖尿病引起的視力惡化,因此目前VEGF的基因治療尚屬試驗階段,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3、介入治療:對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要是在X線動態監測下介入插管至病變部位溶栓,常用溶栓藥物為尿激酶,一次推薦用量為25萬U,也可保留導管在動脈內持續給藥。但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遠端血管多為閉塞,而且血栓以炎性為主,因此療效尚不確切。

  此外,對於節段性狹窄病變,如果導引鋼絲可以通過,也可考慮予以血管成形並釋放支架。

 8、高壓氧治療:高壓氧治療可以提高血氧分壓,增加血氧張力及血氧彌散程度,從而達到改善組織缺氧的目的。

  具體的方法為:待病人進入高壓氧艙後,在20min左右將艙內壓力提高到2.5~3個大氣壓,給病人分別呼吸氧濃度為80%的氧氣30min和艙內空氣30min,反複2次,然後再經過20~30min將艙內壓力降至正常。如此1次/d,10天為1個療程,休息數天後可開始第2個療程,一般可持續2~3個療程。經過如此治療後一般病人的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皮溫升高,潰瘍縮小,有一定的近期療效。

二、手術治療:目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手術方法較多,但由於病變多累及中小動脈,因此手術效果欠理想。手術術式主要有下列幾種。

  1、腰交感神經節切除術:本術式至今已有70年曆史,主要適用於1,2期病人,尤其是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同時也可以作為動脈重建性手術的輔助術式。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多累及小腿以下動脈,因此手術時主要切除患肢同側2,3,4腰交感神經節及神經鏈,近期內可解除血管痙攣,緩解疼痛,促進側支形成,但遠期療效不確切,而且對間歇性跛行也無顯著改善作用。手術入路有前方徑路和後外側徑路2種,以前者術野顯露較好,使用較多。術中下列幾點請予以注意:

  ①應正確辨認腰交感神經節,與其他類似組織相鑒別,其中生殖股神經為白色,但無結。為此術中應將切除的腰交感神經節即刻送檢病理證實;

  ②腰靜脈與腰交感神經節關係密切,右側腰靜脈在右交感幹前跨過,左側腰靜脈則位於腰交感幹後方,因此術中應避免損傷腰靜脈,一旦出血,予以縫紮;

  ③對男性病人,手術時尤其要注意應避免切除雙側第1腰交感神經節,以免術後並發射精功能障礙。

  同理,對於上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可考慮采取胸交感神經節切除。

  2、動脈旁路術:主要適用於動脈節段性閉塞,遠端存在流出道者,但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者多為中、小動脈病變,因此符合這項適應證的病人較少。

  移植物可采用PTFE人工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但因多為肢體遠端的動脈重建,故以大隱靜脈為佳。有時若需要行股-脛動脈或股-腓動脈長段移植,也可采用複合移植物,即近端股動脈采用PTFE人工血管,遠端采用自體大隱靜脈作吻合。為防止術後移植物血栓形成,長期抗凝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措施(尤其是人工血管移植物),現在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藥物是華法林,但是使用時需隨訪凝血酶原時間,以免過量使用導致出血。

  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常見膝下段動脈受累,因此動脈旁路術後遠期通暢率受影響,現有報道平均通暢時間約為2.8年。

3、動脈血栓內膜剝除術:本術式也主要適用於股動脈節段性閉塞,遠端流出道血管條件尚佳的病例,因此適合本術式的病人不多。術中在剝除血栓內膜後,可在局部血管壁上加縫-人工血管補片,擴大動脈腔,減少術後再狹窄及閉塞的發生。術後積極抗凝同樣也是預防血栓形成症狀複發的一項重要措施。

4、動靜脈轉流術:由於許多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患肢末梢動脈閉塞,缺乏流出道,因此很多學者均考慮通過動脈血向靜脈逆灌來改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缺血症狀。首先是由Johansen通過動物實驗證實采用分期動靜脈轉流術可有效地改善缺血下肢的動脈血供,其首次手術是在動脈和靜脈之間端側吻合-移植物來建立下肢的動靜脈瘺,通過動脈血衝入靜脈,一部分向心回流,另一部分向遠端持續衝擊,最終造成遠端靜脈瓣膜單向閥門關閉功能喪失,而後行第2次手術結紮近端靜脈,使所有動脈血均向靜脈遠端逆行灌注。

  根據吻合口位置的高低,動靜脈轉流術可分為下列3類術式。

  ①高位深組:將髂外、股總或股淺動脈與股淺靜脈間建立動靜脈瘺,4~6個月後再行二期手術。本術式操作較為簡便,但因吻合口位置較高,術後肢體腫脹較明顯。

  ②低位深組:將動脈與脛腓幹之間建立動靜脈轉流,2~4個月後行二期手術,靜脈血主要通過脛前靜脈回流。

  ③淺組:將動脈與大隱靜脈遠側端行動靜脈吻合,一般不行二期手術,術後肢體腫脹較輕,但手術操作較複雜。

  目前的臨床實踐表明動靜脈轉流術可改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的靜息痛,但術後肢體腫脹明顯,有濕性壞疽可能(尤其是同時合並糖尿病者),因此並不降低截肢率,而且對於術後動脈血逆行灌注的微循環改變也有待進一步探討。

  5、大網膜移植術:主要適用於動脈流出道不良,不宜行動脈搭橋以及三期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病例,可緩解疼痛,有利於潰瘍愈合。

  本方法最初是由美國的Casten和Aldav於1971年提出,主要是將大網膜剪裁成長條形,同時保留其原有血管蒂供應,這種方法經臨床應用證明均有一定療效,部分病人潰瘍愈合,疼痛緩解。而且進一步實驗研究表明24h內大網膜即可與缺血組織產生粘連,造影證明大網膜動脈的血流能灌注下肢組織後並經深靜脈回流。但本術式創傷大,操作較複雜,而且大網膜個體差異很大,因此遠期效果待隨訪,且目前臨床應用較少。

 6、腎上腺切除術:既往,對於經腰交感神經節切除後而又無條件行動脈重建術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例,也有學者主張行腎上腺次全切除術以減輕症狀,但由於切除腎上腺本身並發症較多,因此目前已不再使用。

  7、截肢術:對於晚期病人,潰瘍無法愈合,壞疽無法控製,或並發感染時,可予以截肢或截指(趾)。

  截肢術主要應用於壞疽或感染擴散到足跟甚至踝關節以上者,截肢平麵應盡量考慮行膝下截肢,以便今後可安裝假肢。術中不宜使用止血帶,截肢殘端的皮瓣及肌肉應適當保留得長一些,避免縫合時張力過大,影響愈合,術後切口需注意引流,如果肢體殘端血供仍然較差,愈合不良,必要時可提升截肢平麵。

  截指(趾)術一般不宜采用局部浸潤麻醉,以免感染擴散,術中應注意將壞死組織完全剪除,術後一般將碘仿紗條填塞創麵,敞開換藥。此外,還可以局部使用表皮或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如貝複濟),以利肉芽生長。

  脈管炎很少累及肢體以外的血管,其生命的預後和一般人之間並無顯著差別。近年來由於診斷手段的進步,血管外科的發展以及開展中西醫結合等綜合治療,明顯地改變了脈管炎的經過,臨床治愈率已顯著提高,截肢率也明顯下降,即使需截肢的,截肢平麵已降低。高位截肢率已降到4%以下。為防治本病,有必要強調戒煙的重要性,據調查表明,病情加重或一度治愈又複發的都和不遵守戒煙有關。截肢後的病人仍需戒煙。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