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神經> 麻風性周圍神經病

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簡介

相關問答

  麻風性周圍神經病主要影響後根神經節或感覺纖維,產生感覺症狀。麻風是由麻風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皮膚和周圍神經是麻風杆菌侵犯的主要靶組織。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周圍神經病有感覺喪失、肌肉無力與萎縮,腱反射的減退以及血管運動症狀,單獨地或以任何組合方式形成的綜合征。

【詳情】

01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麻風主要是通過鼻和口腔分泌物、汗液、淚液、乳汁、精液以及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和皮膚的微小損傷進行傳播的。麻風杆菌侵入人體後,先潛伏在巨噬細胞和周圍神經的施萬細胞內,染菌後是否發病或發病後的演變過程,均取決於機體的免疫狀態。人體對麻風杆菌的反應以細胞免疫為主,雖也可產生特異性的抗體,但對抑製和殺滅麻風杆菌不起作用。

  二、發病機製

  在細胞免疫強大的狀態下,麻風杆菌被巨噬細胞消滅而不發病,在細胞免疫功能異常的情況下,根據組織對麻風杆菌反應的不同,可演變為3種不同的病理類型,即結核樣型(tuberculousleprosy)、瘤型(lepromatousleprosy)和界限型(borderlineleprosy)。

  1、結核樣型麻風患者有較強的細胞免疫力,能將病變控製在一個局限的病灶內,主要累及周圍神經和皮膚,內髒很少受累。因病灶內含菌極少,故病程進展緩慢,傳染性低。瘤型麻風患者的機體對麻風杆菌的細胞免疫有缺陷,病灶內大量的麻風杆菌繁殖,有很強的傳染性,不僅累及皮膚和周圍神經,還常侵及鼻黏膜、肝、脾、淋巴結和睾丸。界限型麻風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態介於瘤型和結核型之間,可同時具有兩型的病理改變,也可以更偏向於某一種類型,稱為偏瘤型或偏結核型。

  2、麻風病周圍神經損害的機製與周圍神經幹酪樣壞死、纖維化、增殖性炎症造成的神經嵌壓以及血管炎引起的缺血性損害有關。血管炎主要累及神經外膜的小血管,可以表現為肉芽腫性血管炎或免疫複合物型的壞死性血管炎。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周圍神經和血管壁上有分枝杆菌抗體沉積。Chimelli等還發現神經外膜血管受炎性組織壓迫閉塞,導致神經組織呈灶性缺血性梗死。

  3、結核型麻風常侵犯耳大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引起神經粗大。神經活檢可見結核樣幹酪樣壞死,周邊有淋巴細胞和上皮樣細胞形成的肉芽腫,壞死可液化形成所謂神經膿腫。神經內外膜均見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小血管增生,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狹窄。神經外膜可見肉芽腫性血管炎。恢複期時,病灶纖維化,神經變粗大,質地變硬。抗酸染色一般不易找到抗酸杆菌。有髓和無髓纖維均遭嚴重破壞,數量明顯減少,殘存的神經纖維表現為軸突變性和節段性脫髓鞘。

  4、瘤型麻風的受累神經也變粗,神經內外膜可見彌漫性的淋巴細胞浸潤,神經外膜血管炎類型與結核型不同,多為免疫複合物型壞死性血管炎。神經纖維數目明顯減少,脫髓鞘和軸突變性共存。抗酸染色在施萬(雪旺)細胞和巨噬細胞內可查見麻風杆菌,巨噬細胞吞噬大量的麻風杆菌後形成所謂的“麻風球”,麻風杆菌的脂質積聚於巨噬細胞內形成所謂的泡沫細胞。

  Chimelli(1997)分析了53例麻風神經病的腓腸神經、尺神經背側支、橈神經表淺支的活檢病理,結果顯示炎性病變40例(75%),肉芽腫反應7例(1.3%),不同程度纖維化35例(66%),內膜血管增生7例(1.3%)。絕大多數有不同程度的軸突變性和神經纖維脫失,有的完全脫失。9例(1.7%)可見髓鞘脫失和再生反應,15例(28%)在血管內皮細胞、施萬細胞和巨噬細胞內查見麻風杆菌。

02麻風性周圍神經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皮損可以是一處或多處,通常其顏色均較周圍的正常皮膚淺一些,有時這些損害也可以是淡紅或銅色的。以斑疹、丘疹、斑塊、彌漫浸潤、結節、潰瘍為常見。多數皮損麻木無汗,但少數有癢感或奇癢。

  麻風菌抗原誘導的免疫反應性損害是指麻風菌在體內死亡後會釋放抗原,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如麻風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和神經炎等。這些表現一般出現在皮膚和周圍神經損害之前,但有時也可發生較早,成為首發和突出表現,常引起誤診。

03麻風性周圍神經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1、周圍神經損害特點

  麻風病的周圍神經損害以結核樣型最為顯著,瘤型較輕,界限型介於前兩型之間,最常受累的神經是耳大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脛神經和腓腸神經,腦神經也可受累,以麵神經和三叉神經常見。

  2、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感覺損害表現

  多以感覺缺失起病,因無痛性的肢體損傷而引起注意,感覺受累的程度依次為溫度覺,痛覺和觸覺,深感覺很少受累,臨床有時出現深淺感覺分離和痛觸覺分離,易與脊髓空洞症相混淆,感覺障礙的分布多為片狀,因自主神經末梢也遭破壞,故多同時伴有局部無汗,這是皮內神經受累的特征,神經幹和神經根受累罕見,瘤型麻風可有手套襪子樣的感覺障礙,同時伴有明顯的肢體遠端發涼,此點與其他周圍神經病引起的手套和襪子樣的感覺障礙不同。

  3、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運動受累表現

  感覺障礙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便可出現運動受累,尺神經受侵犯時,可出現骨間肌萎縮,呈爪狀手,腓總神經麻痹時有足下垂,肌無力很少超過肘膝關節以上。

  4、末梢自主神經受累表現

  可導致肢體末端皮膚營養障礙,表現為指趾短小,脫落,骨溶解,足穿孔和Charcot關節,麻風周圍神經病為慢性增殖性炎症,皮下感覺神經可觸及肥大,以耳大神經和尺神經多見。

  5、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

  表現為神經源性損害,運動和感覺傳導速度均減慢,根據Becx-Bleumink的經驗,65%有神經損害的麻風患者無自覺症狀,因此電生理檢查對發現臨床前期的周圍神經損害非常重要。

04麻風性周圍神經病應該如何預防

  要控製和消滅麻風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積極防治,控製傳染”的原則,執行“邊調查、邊隔離、邊治療”的做法發現和控製傳染病源,切斷傳染途徑,給予規則的藥物治療,同時提高周圍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製傳染、消滅麻風病

  鑒於目前對麻風病的預防,缺少有效的預防疫苗和理想的預防藥物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應用各種方法早期發現病人,對發現的病人,應及時給予規則的聯合化學藥物治療對流行地區的兒童、患者家屬以及麻風菌素及結核菌素反應均為陰性的密切接觸者,可給予卡介苗接種,或給予有效的化學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

05麻風性周圍神經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麻風杆菌塗片檢查

  主要從皮膚和黏膜上刮取組織液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

  2、血液檢查

  包括血糖,肝功,腎功,血沉常規檢查;風濕係列,免疫球蛋白電泳等與自身免疫有關的血清學檢查;血清重金屬(鉛,汞,砷,鉈等)濃度檢測,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3、皮損查菌未能確診,應該做皮損病理活檢:組織病理檢查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限型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

  4、神經肌肉電生理檢查:對發現臨床前期的周圍神經損害非常重要。

06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1、麻風性周圍神經病吃那些食物對身體好

  飲食清淡,以素食為主。

2、麻風性周圍神經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禁止喝酒,吸煙,接觸有毒物質,或對神經有損傷的藥物。

07西醫治療麻風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及時正規的抗麻風治療對防止神經損害及其進一步加重極為重要。要早期、及時、足量、足程、規則治療,可使健康恢複較快,減少畸形殘廢及出現複發。為了減少耐藥性的產生,現在主張數種有效的抗麻風化學藥物聯合治療。

  1、聯合化療方案如下:多菌型(初診時有一個以上部位皮膚塗片細菌指數BI≥2)連續用藥2年以上;少菌型連續用藥6個月。

  2、免疫療法正在研究的活凍幹卡介苗(卡介苗)加死麻風菌的特異免疫治療,可與聯合化療同時進行。其他如轉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為輔助治療。

  3、神經損害的治療主要是應用潑尼鬆,通常為40mg/d,2周後開始減量,總療程為20周。

  4、並發症的處理:足底慢性潰瘍者,注意局部清潔,防止感染,適當休息,必要時須擴創或植皮。畸形者,加強鍛煉、理療、針灸,必要時作矯形手術。

  二、預後

  Becx-Bleumink報道132例病人的治療反應,其中105例(79.5%)完全恢複,12例(9.1%)部分恢複,15例(11.4%)效果不佳。經充分的內科治療後,神經損害仍繼續加重者,可考慮行手術減壓。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