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副傷寒的病原體有三種:副傷寒甲杆菌、副傷寒乙杆菌、副傷寒丙杆菌。又各稱副傷寒甲沙門菌、副傷寒乙沙門菌、副傷寒丙沙門菌。
分別屬於沙門菌屬中A,B,C三群。各種副傷寒杆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傷寒丙杆菌還兼有“Vi”抗原。
在自然條件下,副傷寒杆菌一般隻能感染人類,以夏秋季發病最多,發病以兒童、青壯年較多。
二、發病機製
病原菌產生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病菌在小腸內增殖,穿過腸黏膜上皮細胞到達腸壁固有層。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細胞吞噬,並在其胞質內繁殖。部分進入淋巴結並在其中生長繁殖,然後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症。病原菌可反複多次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菌血症反複發作。病菌向全身擴散,侵入肝、膽、脾、腎、骨髓等器官組織,釋放內毒素。內毒素可增強局部病灶的炎症反應,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使之產生及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加重炎症。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腸出血或穿孔少出現,但胃腸炎型患者的腸道病變顯著而廣泛,且多侵及結腸。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不顯著,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常引起化膿症。敗血症副傷寒常有骨、關節、腦膜、心包、軟組織等處化膿性遷延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