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傷寒一般治療
一、副傷寒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1)對於患者許隔離治療
須臥床休息;注意聖體體征變化,預防其他感染;給予熱量高、營養充分、易消化的飲食,補充必要的維生素。
(2)對症治療
高熱是可應用退熱藥,患者出現興奮狂躁症狀時應用鎮靜劑;采用生理鹽水灌腸治療便秘;調節飲食改善腹脹腹瀉症狀,如減少牛奶及糖類緩解腹脹,少糖少脂肪緩解腹瀉。此外可以應用潑尼鬆等激素類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但有腹脹腹瀉患者慎用。
2.病原治療
目前主要應用喹諾酮類或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氯黴素、磺胺藥物、卡那黴素、氨苄西林等對傷寒病原菌也有效,但臨床應用上均發現有耐藥性。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
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黴素、阿莫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丁胺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
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喹諾酮類、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曲鬆、頭孢呱酮、頭孢他啶和其他輔助藥物。
喹諾酮類、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氯黴素等,兒童慎用,孕婦不宜使用。
3.慢性帶菌者的治療
慢性帶菌者的治療常較困難。一般認為有膽石症或膽囊疾患的慢性帶菌者,須同時處理膽囊膽道疾患,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1)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等,用藥後膽汁中的濃度高,可用於治療慢性帶菌者。
(2)氨苄西林3~6g/d,丙磺舒1~1.5g/d,分次口服,聯合用藥,療程4~6周以上。
(3)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噁唑)2片/次,2次/d,療程1~3個月,有一定效果。
4.對並發化膿性病灶者
如發現膿腫已經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排膿並加強抗菌治療。
5.並發症的治療
並發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膽囊炎、肺炎一般對症治療; 出現腸出血、腸穿孔時應加強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采取流質飲食。症狀嚴重者應選擇手術治療;並發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征控製感染,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肝素、右旋糖酐40靜脈滴注,嚴重者可通過透析治療。
二、預後
預後與患者的情況、毒血征程度、年齡、有無並發症或加雜症;病菌的毒力;治療早晚、治療方法;曾否接受過預防注射等有密切關係。一般情況下副傷寒的預後良好,恢複後慢性帶菌者較少見。但丙型副傷寒引起骨髓炎、體腔或組織膿腫較多,應加以注意。
副傷寒辨證論治
三、中醫偏方
根據病情發展按衛、氣營、血辨證施治。
參考藥方: 青蒿15(後下) 黃芩12 廣藿香15 葛根18 佩蘭12 滑石20 金銀花20 連翹15 薏苡仁20 法夏12
[加減]:
①頭痛:加菊花15 鉤藤15 ;高熱加梔子12 竹葉15
②腹脹、腹痛:加柴胡10 厚樸18 白芍10
③嘔惡者加竹茹15 白豆蔻8(後下)
④出現便血:加丹皮15 水牛角25(先煎) 生地10
⑤出現黃疽脅痛:加茵陳26 溪黃草25
⑥咽幹,津液虧損:加石斛15 太子參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