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規檢查
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後者隨病情的好轉逐漸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2%,絕對計數超過4*108/L者可基本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二、細菌學檢查
①血培養是確診的論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第7~10病日陽性率可達90%,第三周降為30%~40%,第四周時常陰性;②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尤適合於已用抗菌素藥物治療,血培養陰性者;③糞便培養,從潛伏期起便可獲陽性,第3~4周可高達80%,病後6周陽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過一年;④尿培養:病程後期陽性率可達25%,但應避免糞便汙染;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檢切片也可獲陽性培養。
三、免疫學檢查
1.肥達氏試驗傷寒血清凝集試驗
即肥達反應陽性者對傷寒,副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1:80或1:160以上或恢複未見期血清抗體 倍增高。肥達氏反應結果的判定宜審慎,必須密切結合臨床資料,還應強調恢複期血清抗體效價的對比。有少數病人抗體很遲才升高,甚至整個病程抗體效價很低(14.4%)或陰性(7.8%~10%),故不能據此而排除本病。應用流行菌株抗原與當地流行菌株相比,可提高陽性率的診斷。
2.被動血凝試驗(PHA)
用傷寒杆菌菌體抗原致敏紅細胞,使之與被檢血清反應,根據紅細胞凝集狀況判斷有無傷寒特異性抗體存在,國內外報道陽性率90%~98.35%,假陽性率5%左右。鮑行豪等曾報道LSP-PHA對傷寒血培養患者的檢出率為89.66%,早期病人90.02%,臨床確診者為82.5%,且主要檢測的是特異IgM抗體,故可用於早期診斷。
3.對流免疫電泳(CIE)
本方法可用於血清中可溶性傷寒抗原或抗體的檢測,操作簡便,便於基層推廣,特異性較高;但敏感性較低,不同作者報道為24%~92%,主要受采集血清時間的影響,發病初期最易測出,故可用於傷寒的早期診斷。
4.協同凝集試驗(COA)
利用金葡菌的葡萄球菌A蛋白(SPA)可與抗體IgG的Fc段結合的原理,先用傷寒抗體致敏帶有SPA的金葡菌,然後與抗原發生反應,本試驗的陽性率在81%~92.5%,特異性為94%~98%,一般來說,其敏感性高於CIE,而特異性較CIE差。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ELISA的基本原理是用酶促反應的放大作用來顯示初級免疫學反應,既可檢測抗原,又可檢測抗體,用ELISA法檢測傷寒患者Vi抗原,靈敏性達1ng/ml,高於CoA法9100ng/ml,並可檢測到1∶1024稀釋後尿液中的Vi抗原。國內、外用ELISA檢測過臨床標本中的Vi抗原,V9抗原,LPS,H抗原等,敏感性在62.5%~93.1%,因檢測抗原的不同而異,多數在80%以上。杭州鮑行豪等應用ELISA同時檢測IgM和IgG抗體,LPS-IgM-ELISA的敏感性為91.38%,特異性為99.02%,LPS-IgG-ELISA分別為93.1%和98.02%,在傷寒的血清免疫學診斷方法中,ELISA方法簡便,快速,敏感,特異性高,是公認較好的一種診斷方法。
6.免疫熒光試驗(IFT)
Doshi等用傷寒杆菌菌體Vi懸液作抗原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檢測,140例血培養陽性的傷寒患者134例(95.7%)陽性;394例對照者僅4例(1%)假陽性,目前有關本法的報道尚少,傷寒疫苗預防接種和其它沙門氏菌感染是否會影響本試驗特異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四、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1.聚合酶鏈反應(PCR)PCR方法是80年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方法,它能在數小時內在體外將目標基因或DNA片段擴增到數百萬倍,檢出率較DNA探針高100~10000倍,國外JaeHS等用PCR方法擴增傷寒的鞭毛抗原編碼基因,敏感度能檢出10個傷寒菌,特異性為100%,PCR方法因其高度敏感,易出現產物汙染,所以控製PCR方法的假陽性及假陰性,是提高準確度的關鍵。
2.DNA探針(DNAProbe)DNA探針是用DNA製備的診斷試劑,用於檢測或鑒定特定的細菌,方法是用一段已標記的特定的DNA片段(探針)與標本中已變性的細菌DNA雜交,通過測定是否發生雜交反應來達到檢測目的,由於此探針是以細菌專有的特異性基因片斷製備,故特異性很高。用DNA探針對培養所得的傷寒杆菌進行檢測,敏感性需標本中達1000個細菌才能檢出。DNAProbe的特異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於菌種鑒定及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