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檢查
一、檢查
1.組織病理
特點是棘細胞層鬆解,表皮內裂隙及水皰形成。棘細胞的棘突變性萎縮,出現鬆解,棘細胞間失去聯係,產生裂隙,形成大皰,單個或成群的棘細胞遊離於皰腔之中,即所謂“棘層鬆解細胞”。尋常性天皰瘡的表皮內大皰位於基底細胞上方,增殖性天皰瘡的組織病理與尋常性者基本相同,此外尚見棘層肥厚,表皮呈乳頭瘤樣增殖,出現表皮內小膿瘍,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落葉性和紅斑性天皰瘡的表皮鬆解性大皰則位於角質層或顆粒層下。
2.實驗室檢查
(1)刮取新鮮水皰基底組織液塗片,用姬姆薩染色,可見單個或成群的鬆解遊離的棘細胞,胞核大而染色均勻,核周有一透明帶,周邊的細胞濃染,棘突消失,此即棘突鬆解細胞,對天皰瘡有診斷意義。
(2)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取水皰或其周圍皮膚作冰凍切片,可見棘細胞間有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沉積。
(3)間接免疫熒光檢查:取患者血清檢測天皰瘡抗體,其滴度與病情呈正相關。
(4)出現血漿總蛋白降低和不同程度貧血。初起血常規檢查可有白細胞總數、嗜中性與嗜酸性白細胞增加,血沉常不同程度加速。
缺乏特異性,患者多有輕度貧血,貧血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白細胞總數增加,半數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升高,血沉增高,肝腎功能檢查基本正常。
細胞學檢查(Tzanck塗片):用鈍刀刮糜爛麵薄塗於玻片上,或用玻片在糜爛麵上輕壓一下,然後固定,瑞特或Giemsa染色,可見細胞呈圓形、橢圓形,細胞間橋消失,細胞核呈圓形染色較淡,可見核仁,細胞質嗜堿,即所謂天皰瘡細胞或Tzanck細胞。
間接免疫熒光檢查:本病90%以上患者血清有抗表皮細胞表麵的抗體,大皰瘡抗體滴度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活動性大體相平行。臨床症狀改善後滴度可下降或轉陰,但它不是判斷疾病嚴重性的唯一指征。天皰瘡抗體可見於燒傷,Lyell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症,青黴素藥疹等。但這種抗體滴度較弱,且在體內不能與表皮細胞結合,不引起組織損傷。
二、組織病理:
各型天皰瘡的組織病理變化特點如下:
1.尋常性天皰瘡
棘細胞下層,基底細胞層上發生棘突鬆解,產生裂隙和水皰,基底僅剩一層基底細胞,位於真皮乳頭上者,類似腸絨毛稱絨毛。皰液中有棘突鬆解細胞,此細胞較正常細胞大,呈圓形,核濃縮居中,胞質均勻一致,核周有一圈淡染清晰區,此細胞又稱為Tzanck細胞。真皮上部輕度水腫,少數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
2.增殖性天皰瘡
早期損害棘層下方有棘突鬆解裂隙或空腔形成,可見絨毛。表皮有嗜酸性粒細胞小膿腫。晚期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呈乳頭瘤樣增生,病理變化類似尋常性天皰瘡,但絨毛形成及表皮下伸特別明顯。陳舊性皮損無診斷價值。
3.落葉性天皰瘡
棘突鬆解,裂隙或水皰發生於顆粒層及其下方。顆粒層細胞棘突鬆解後形成類似角化不良的穀粒細胞(核皺縮深染,胞質較紅),有診斷價值。真皮內有炎症細胞浸潤,嗜酸性粒細胞較多。
4.紅斑性天皰瘡
病理變化類似落葉性天皰瘡,但陳舊性損害毛囊角化過度,顆粒層棘突鬆解,角化不良細胞常顯著。
直接免疫熒光檢查:對天皰瘡的診斷分型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取皮損和外觀正常皮膚檢查,幾乎所有病人表皮細胞表麵有IgG和C3沉著,尋常性天皰瘡及增殖性天皰瘡,熒光反應主要在表皮下層,落葉性天皰瘡和紅斑性天皰瘡熒光反應主要在表皮上層,紅斑性天皰瘡皮損的DIF可見基底膜帶的IgC和C3沉著具有特征性。
電子顯微鏡觀察:早期的研究認為表皮細胞間基質局部或全部溶解,細胞間隙變寬,隨後橋粒破壞消失導致棘突鬆解形成。近年的研究表明橋粒的破壞或形成障礙是導致水皰形成的主要原因,非皮損部位皮膚電鏡觀察可見橋粒破壞及數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