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營養飲食 食物相克 食物熱量

天皰瘡(天皰瘡 )

別名:
傳染性:
無傳染性
治愈率:
90%
多發人群:
所有人群
發病部位:
皮膚
典型症狀:
瘙癢 鱗屑 結痂 紅暈 黏膜損害
並發症:
肺炎 敗血症
是否醫保:
掛號科室:
皮膚科 中醫科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天皰瘡治療?

天皰瘡一般治療

  天皰瘡西醫治療

一、治療

1.支持治療

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飲食,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進食困難者應由靜脈補充,貧血者及營養不良顯著者給予輸血。長期用皮質激素者應補充鉀以防低鉀血症。如有細菌或真菌感染應給予足量敏感抗生素或抗真菌藥物。


  2.全身治療

  (1)皮質類固醇激素:為目前治療本病的首選藥物。應盡量做到早期治療,足量控製,正確減量,繼用維持量。一般用量為每天80~120mg潑尼鬆。治療1周後,如無明顯療效,應增加劑量,主要根據新發水皰數、水皰愈合速度和天皰瘡抗體滴度來判斷療效。增加劑量前應排除繼發感染的可能。皮損控製後繼續用藥2~3周,然後減量,口腔損害往往不易短期消退,不一定作為減量的標準。維持量一般為每天10~15mg,小劑量時可改為隔天服藥。從控製量到維持量的時間一般為2~3個月,減量過程中如有水皰發生,可暫停減量,穩定一段時間,多數病人皮質激素需維持數年,少數病人完全可撤除。在應用激素過程中,應注意可能伴發的各種副反應如糖尿病胃潰瘍骨質疏鬆結核病的複發及白色念珠菌的感染。

  (2)免疫抑製劑:對於病情穩定的患者,單用免疫抑製劑部分病例可獲緩解。對於大部分病例,免疫抑製與皮質類固醇合用可減少激素用量,避免或減少大劑量激素的副作片,環磷酰胺1~2mg/(kg•d)口服或硫嘩嘌呤1~2.5mg/(kg·d)(每天50~100mg)為宜。甲氨蝶呤每周25mg,肌注。免疫抑製劑一般在用藥1個月後出現療效,出現療效後,一般先減激素用量,以後再減免疫抑製劑至維持量,長期連續使用免疫抑製劑者,可以幾種免疫抑製劑交替使用,以減少副作用。在使用免疫抑製劑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其副作用如貧血、肝腎功能損害、感染及腎功能衰竭等。

  (3)金製劑:硫代蘋果酸金鈉(gold sodium thiomalate) 對不能耐受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製劑者,可每周肌內注射1次,第1次10mg,第2次25mg,以後每次50mg,直至皮損控製後,用金製劑維持,每2~4周肌內注射50mg。

  (4)血漿置換療法:當患者病情進展迅速或血清天皰瘡抗體滴度較高,對大劑量皮質激素治療不敏感時,可考慮血漿置換療法。每周更換一次,每次1000~2000ml。

  (5)環胞素:用量為5~6mg/(kg·d),口服有一定療效。

  3.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的目的為保護創麵,預防感染。

  (1)對小麵積者可用0.1%依沙吖啶(利凡諾),複方硫酸銅溶液或黃柏地榆煎水濕敷。以龍膽紫鋅氧汕,鬆碘油等製成油紗布外敷。

  (2)對麵積較大,結痂及滲液較多者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或0.1%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清洗創麵。用消毒凡士林紗布,維氏油紗布外敷創麵,有條件者可行暴露療法。

  (3)對黏膜損害,可用2%~3%硼酸溶液,1%過氧化氫(雙氧水),1%明礬溶液漱口,每3~4小時1次,具有消毒收斂作用。含漱後外用2.5%金黴素甘油塗劑,亦可用中藥金銀花、白菊化煎液含漱或用金蓮花片每次2片口含。

天皰瘡辨證論治

  天皰瘡中醫治療

一、中醫療法

  (1)毒熱熾盛型: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利濕。

  方藥:羚羊粉0.6g(衝服)、板藍根30g、地丁30g、草河車15g、連翹15g、雙花炭10g、生地炭10g、白茅根30g、赤芍15g、豬苓30g、車前草30g、大黃5~10g。

  分析:方中板藍根、羚羊粉、地丁、大黃、草河車、連翹清熱解毒,白茅根、赤芍、雙花炭、生地炭涼血,豬苓、車前草利濕。

  (2)心火脾濕型:

  治法:瀉心涼血、清脾除濕。

  方藥:黃連10g、連翹15g、丹皮15g、梔子10g、生地15g、竹葉10g、蓮子心10g、白茅根30g、生苡仁30g、豬苓15g、茯苓皮15g。

  分析:方中黃連、連翹、丹皮、梔子、白茅根、生地、竹葉、蓮子心瀉心涼血,生苡仁、豬苓、茯苓皮清脾除濕。

  (3)濕熱熏蒸型: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豬苓15g、茵陳15g、車前草30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黃柏10g、黃芩10g、澤瀉10g、枳殼10g。

  分析:方中豬苓、茵陳、車前草、茯苓皮、冬瓜皮、澤瀉清熱利濕,黃柏、黃芩清熱燥濕,佐以枳殼行氣導滯。

  (4)脾虛濕盛型:

  治法:健脾除濕。

  方藥:生苡仁30g、白術10g、山藥30g、黨參6g、芡實10g、扁豆10g、豬苓15g、茯苓皮15g、冬瓜皮15g、澤瀉10g。

  分析:方中生苡米、白術、山藥、黨參、芡實、扁豆健脾除濕,豬苓、茯苓皮、冬瓜皮、澤瀉利水滲濕。

  (5)氣陰兩傷型: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生黃芪30g、黨參5g、太子參10g、沙參15g、麥冬15g、白術10g、生苡米30g、花粉10g、車前草15g、當歸10g。

  分析:方中生黃芪、黨參、太子參、白術、生苡米益氣,沙參、麥冬、花粉養陰,佐以當歸養血,車前草除濕。

天皰瘡相關醫生

更多>

  • 李廣瑞,副主任醫師
    李廣瑞 副主任醫師
    未開通
    北京望京醫院 皮膚科

    擅長疾病:

  • 鍾秋生,主任中醫師
    鍾秋生 主任中醫師
    未開通
    東莞市鬆山湖中心醫院 中醫科

    擅長疾病:風濕免疫、骨關節、皮膚疾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 張東興,主任醫師
    張東興 主任醫師
    未開通
    梅州市人民醫院 皮膚科

    擅長疾病:變態反應疾病及真菌疾病、大皰性疾病的診治及臨床科研

  • 沈小霞,主任醫師
    沈小霞 主任醫師
    未開通
    西安市第一醫院 皮膚科

    擅長疾病:皮膚美容(包括果酸活膚及注射填充等技術)及激光美容等治療

天皰瘡相關醫院

更多>

相關醫院

專家推薦

  • 李秀蓮

    李秀蓮 新生兒疾病的診斷、治療與護理。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 盧秀英

    盧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時華

    席時華 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性青光眼的治療,眼底疾病及小兒弱視診治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特別是對準分子激光治療近視、青光眼、淚道疾病及眼外傷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 熱西提

    熱西提 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推薦問答

輕微癲癇需要醫治嗎?

輕微癲癇,即癲癇小發作,雖然症狀較輕,但仍然需要治療。癲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其發作可能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有助於控製病情,減少發作頻率,降低潛在的並發症風險。治療輕微癲癇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生活方式調整和心理支持等。患者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以確保安全有效。

黑頭粉刺痣如何治療?

黑頭粉刺痣的治療需綜合考慮個體情況,通常包括日常護理、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多種方法。日常護理中,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摩擦和擠壓是基礎。藥物治療方麵,可使用含有水楊酸、果酸等成分的產品,以促進角質代謝和減少皮脂分泌。物理治療如激光治療、光子嫩膚等,可以針對特定類型的黑頭粉刺痣進行改善。此外,患者應避免使用可能刺激皮膚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減少皮膚負擔。具體治療方案應在專業皮膚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有效。

羊水減少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羊水減少,醫學上稱為羊水過少,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首先,胎兒發育異常,如胎兒畸形、胎兒生長受限等,可能導致羊水生成減少。其次,胎盤功能不全,影響胎兒與母體間的物質交換,導致羊水生成不足。此外,母體因素,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影響羊水量。最後,羊膜破裂導致羊水外流,也是羊水減少的原因之一。針對羊水減少的原因,需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

慢性支氣管炎有哪些症狀表現?

慢性支氣管炎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狀包括持續咳嗽、咳痰,痰液通常為白色或黃色黏稠狀,尤其在早晨較為明顯。患者可能伴有氣短或呼吸困難,尤其在體力活動後加劇。此外,患者可能會有胸悶、喘息等症狀。在急性加重期,症狀可能加重,伴有發熱、寒戰等全身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隨季節變化而波動,尤其在冬季或氣候變化時更為明顯。

小兒中度腦損傷有哪些後遺症?

小兒中度腦損傷可能導致多種後遺症,包括但不限於運動功能障礙,如肌肉無力、協調性差、步態異常;認知障礙,如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語言障礙,如言語表達困難、理解能力下降;情緒和行為問題,如情緒不穩定、攻擊性行為、社交障礙;以及癲癇發作等。這些後遺症的嚴重程度和表現形式因個體差異而異,需要綜合評估和個體化治療。

丙型肝炎病毒是什麼病?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種主要通過血液傳播的病毒性肝炎,可導致肝髒炎症和損傷。該病毒可引發急性或慢性感染,慢性感染者可能發展為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丙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血液製品、不潔注射、性接觸以及母嬰傳播等。感染後,患者可能出現乏力、黃疸、肝區不適等症狀,但許多感染者在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及時的抗病毒治療對於控製病毒複製、減緩疾病進展至關重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