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西醫學發展到現代社會,出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幾率也大大增加,但是不少人仍舊相信中醫學的藥效。但是在中醫學上有許多的專有名詞讓不少人都不太清楚,例如氣血瘀積這一症狀是許多人身上都會出現的一種症狀。但是大多數人出現氣血瘀積之後,並不知道它到底是指哪一部位出現了問題。
1、氣滯血瘀的症狀
氣滯血瘀體質的發病傾向,大多具有明顯的“不通暢”特征。例如:頑固性頭痛、抑鬱症、腦梗塞、心肌梗塞、膽囊炎、腸功能紊亂、乳腺小葉增生、痛經、子宮肌瘤、惡性腫瘤等。
氣滯血瘀,百病叢生。微循環瘀阻,是許多疾病的發病基礎,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說法。
偏重於氣滯:胸悶喜歎息,兩脅、胃、腹脹痛,噯氣,咽部如有異物梗阻,性格內向,憂鬱寡歡,心胸狹窄,情緒波動時易腹痛腹瀉,女性乳房、小腹脹痛,舌色暗,脈弦等。
2、氣滯血瘀的原因
氣滯血瘀是指中醫所說的體內氣血運行不暢,於某一部位產生阻滯的病理。氣滯血瘀的成因常見以下幾方麵:
2.1、情緒抑鬱、緊張,性格內向,有不順心的事都埋在心裏,鬱結日久,影響氣血運行。
2.2、嗜食油膩、甜食,血脂過高,或飲食過鹹,或飲水不足,均能使血液過分黏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2.3、氣虛、陽虛體質,推動功能減退,導致氣血運行遲緩或瘀積。
3、氣滯血瘀的飲食宜忌
對於氣虛體質者,可以通過飲食的方法進行調養。
氣滯血瘀體質宜選用有行氣、活血功能的飲食,如白蘿卜、柑橘、大蒜、生薑、茴香、桂皮、丁香、桃仁、韭菜、黃酒、紅葡萄酒、洋蔥、銀杏、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積;適量的紅葡萄酒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氣滯血瘀體質宜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魚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
偏重於血瘀:口唇爪甲紫暗,皮膚青紫斑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絞痛固定不移,或觸及腫塊,麵部色素沉著,眼圈黑,黃褐斑、女性痛經,經色紫暗夾有血塊,或閉經,舌紫暗或有青紫斑點,舌下靜脈鬱血,脈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