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齋法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9-09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莊子》第四篇“人間世”之中,借用顏回和孔子的一段對話,揭示了中華道家“心齋”的高妙義謗。“聽息”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借用聽息,可以進入心齋的最高境界。

《莊子》原文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照。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炁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須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亂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後,就可以用“聽”字法訣。但又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這還是粗淺的說 法,再深一層功夫來講,也不是用心去聽,而是用“炁”去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己停止了,心也與炁合而為一,沒有後天知覺了。“炁”的本質是虛 的,正因為“虛”所以才能容納物體,隻有“道”才能把“虛”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夠做到心同太虛,就是“心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為了初學做功者容易入門起見,現在整體功夫之內,劃分幾個不同的步驟,然後再加詳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誌”。

“若”字當作“你”字解,“誌”就是思想,也就是注意力, “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當你開始做功夫的時候,心中的注意力要專一,不要有雜念幹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掃除幹淨,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解,是“不要”的意思。 “之”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o“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開始做功夫,就是運用“聽”字的口訣。普通人所謂"聽”,本來是用兩 個耳朵,去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可是這裏的所謂“聽”,就不是去聽什麼聲音。這樣人們就會發生疑問了,既然說是“聽”,必然應當存在去聽的對象,如果說不是 去聽聲音,那麼要聽什麼?這個問題,在各家注解之中,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現在特別指出,起初下手,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凡是呼吸係統正常而且不存在障 礙的人,鼻孔氣息都不應當發出聲音,這一點對於修煉來講尤其應當做到,所以才說:“無聽之以耳。”雖然說是沒有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 一人,或快或慢,或粗或細,即使是雙耳失聰的人,也有這個體會,所以才說“而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

這裏又會讓人產生疑問了, “心”是有知有覺的,還可以說上一個“聽”字; “炁”是沒有知覺的,為何還要用它去聽?“心”所聽的對象是“炁”,那麼“炁”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如果說用“炁”來聽“炁”,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 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答案應當是,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炁”已經訂成一片,分不開了,此即丹經所謂: “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這時的“炁”不是呼吸之氣,已經不能作為用 “心”去聽的對象了。不能再說用這個“心”,去聽那個“炁”,所以才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心”和“炁”雖然團結在一處,但是尚未達到混融境界, 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度階段,與其說是用“心”聽“炁”,使 “心”和“炁”互相對立,不如說是以“炁” (中的心)聽(心中的) “炁”,使“心”與“炁”二者之間渦去裂痕,變為融合,所以說“聽之以炁”。

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初步下手做功夫,關鍵在“一”字訣,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假使長久的抱住一 個“聽”字不放,反嫌過於執著,所以最後要用“止”字訣。所謂“聽止於耳”,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人於混鈍境界,心與照合為一 體,心中酌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炁,炁無知覺,故心僅合炁,所以說“心止於符” (符即符合,符合於炁)。此時心炁合一的狀態,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後一步, “炁也者,虛而持物者也。準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從“一。、“聽”、“止”等境界,由強人深,一步一步經曆過來,最後就達到了“虛”的高層次。進入這一層次, “心”與“禿”皆化為虛無,是從無知無覺,進入忘記自我,而後又從無我,進入空洞太虛的高炒境界。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識製造 出來的,如果做功夫的時候,心裏想著要達到“虛”的層次,反而離“虛”十萬八千裏了。全部“心齋”的義話,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到此進入最高境界,已為先 天。所以最後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體悟,虛與道合,是為得道。然則莊子所謂“心齋”的義誨,在於直指大道,這已超出內丹築基所要達到的目標了, 修煉內丹的層次與此有所不同。因此築基法中的靜功,隻求達到第四步“心傑合一”的境界,就是築基的最高層次,已足夠了。最後一步“心痛人虛”,俏無悟道功 夫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為修煉之大礙。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麵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麵又稱“調息”。因此此處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傑的功夫,這個須要和吐納法結合煉習.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