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實證的治療方法

作者:養生小編  時間:2017-01-09 14:47:15  來源: 大眾養生網

人活著,能夠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金錢、權利、名譽等,很多人在追求的過程中迷失了自己,沒有很好地保護自己,結果不幸患上了呃逆實證疾病,此時要樹立信心,相信呃逆實證的治療方法可以讓自己恢複健康。

百病刮痧大全 源自騰訊博客高血壓的刮痧療法

高血壓病又稱原發性高血壓,以持續性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尤其是舒張壓持續升高為特點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大多數高血壓病病人在血壓升高的早期僅有輕微的自覺症狀。比較常見的有頭痛、頭暈、失眠、耳鳴、煩躁、工作和學習時精力不易集中、易疲勞、記憶力減退等。而且這些症狀還會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後發作或加重,如果不測血壓,很容易造成誤診,故應引起重視。中晚期高血壓病病人已經出現並發症時,症狀會越來越明顯,可以出現手指、足趾、四肢肢體麻木和(或)僵硬,走路時下肢疼痛,或出現肌肉酸痛緊張感等;當心髒受累時,會出現心慌、氣促、胸悶、心前區疼痛等症狀;當腎髒受累時,則可出現夜間尿頻、多尿、尿液清淡等症狀;如果有嚴重的並發症如腦溢血時,則會突然出現神誌不清,大小便失禁,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狀;如果出現腦血栓並發症時,會出現肢體逐漸活動不便、麻木甚至麻痹癱瘓等。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若成人收縮壓≥18.7kPa(140mmHg),舒張壓≥12kPa(90mmHg),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並伴有頭痛、頭暈、耳鳴、健忘、失眠、心悸等症狀即可確診,晚期可導致心、腎、腦等器官病變。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肩井、頭後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經、曲池、足三裏、三陰交。(見圖2-6-1、圖2-6-2、圖2-6-3、圖2-6-4)

(2)定位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問的凹陷處。

肩井:在肩上,當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刮拭順序 先刮風池、頭後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經,然後刮手臂曲池穴,最後刮下肢的三陰交、足三裏。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常用降壓刮痧部位為頸背部、胸部的肌肉脹痛處。若身體脹痛不明顯,則以督脈兩旁俞穴,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及頸部、腋窩動脈行走部為重點刮痧區;頭痛甚者由百會穴開始由上往下重刮;情緒激動,伴有心悸、心煩者加刮手少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血壓高而體虛頭暈之人,加刮下肢足太陰彈經及足陽明胃經。

刮痧手法及注意事項:先在刮痧部位塗上刮痧油,再用刮痧板的凸麵在皮膚表麵呈45。角由上至下,緊壓皮膚,用力壓刮。刮痧手法由輕至重,毛輕後重。刮痧降壓多提倡重手法,刮至病人自覺刮後身體輕鬆為度。身體脹痛,頭痛而伴見高血壓者,尤須反複重刮,每次刮痧時間約10分鍾。若無凝血機製障礙患者刮出人工瘀斑為正常現象,可增強療效,人工毫斑3~5天可自行消退。糖尿病患者,凝血機製障礙患者禁用刮痧。刮痧一定要用刮痧油,以免刮破皮膚。

二、病例

鄭某,男,48歲。頭暈、頭痛反複發作5年,加重10天。平素工作緊張勞累,5年前始感發作性頭暈頭痛,伴血壓升高,最高血壓160/100mmHg。此次10天前因工作緊張勞累而頭暈頭痛複發並加重,心悸不安,周身疲乏,口苦口幹,麵紅易怒,大便幹,舌質紅,苔黃,脈弦滑。查:BP:180/130ramHg,HRl00次/分,律尚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神經係統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實驗室檢查:ECG正常,膽固醇7.82mmol/L,甘油三酯2.60mmo1/L。取風池、肩井、頭後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經、曲池、足三裏、三陰交,在塗刮痧油之後行刮痧治療,每周2次。4周後測血壓150/95mmHg,繼續治療2周,頭暈頭痛、惡心消失,測血壓125/80ranlHg。

泄瀉的刮痧療法

泄瀉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泄瀉是一種常見的胃腸病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多見。

泄瀉以大便清稀為臨床特征,或大便次數增多,糞質清稀;或便次不多,但糞質清稀,甚至如水狀;或大便清薄,完穀不化,便中無膿血。泄瀉之量或多或少,泄瀉之勢或緩或急。常兼有脘腹不適,腹脹腹痛腸鳴,食少納呆,小便不利等症狀。起病或緩或急,常有反複發作史。常由外感寒熱濕邪,內傷飲食情誌,勞倦,髒腑功能失調等誘發或加重。臨床一般分為寒濕、濕熱、食滯3型。

一、寒濕泄瀉

(一)症狀

泄瀉清稀,甚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苔白膩,脈濡緩。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熱頭痛,肢體酸痛,苔薄白,脈浮。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天樞、足三裏、三陰交、脾俞、胃俞。(見圖2-9-1、圖2-10-1、圖2-10-2、圖2-10-3)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中旁開2寸。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裏。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和外側足三裏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濕熱泄瀉

(一)症狀

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天樞、曲池、外關、肺俞。(見圖2-9-1、圖2-10-2、圖2-10-4)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外關:在手背腕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肺俞:位於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肺俞穴,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後從前臂曲池刮至外關。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肺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上肢外側外關穴,30次,出痧為度。

三、食滯腸胃

(一)症狀

以腹痛腸鳴,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為特點。

(二)治法

(1)選穴 中脘至天樞、上巨虛、大腸俞。(見圖2-9-1、圖2-10-1、圖2-10-2)

(2)定位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大腸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最後刮下肢上巨虛。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大腸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從中脘穴向下刮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下肢外側上巨虛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李某,男,5歲。患兒2天前吃羊肉串後出現腹瀉,大便每日5~6次,色黃,水樣,穢臭,伴惡心嘔吐。刻下時有腹痛,大便稀黃,小便黃少,口渴欲飲。查見:T 38.2°C,P 125次/分,R 21次/分,BP 90/60mmHg。神清,眼眶稍凹陷,麵色偏黃,舌紅,苔黃膩。腹稍脹氣,左下腹輕壓痛,腸鳴音活躍,餘無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糞常規 白細胞7~8/HP,外周血 白細胞12.5×109/L,中性粒細胞70%,淋巴細胞25%。取中脘、天樞、曲池、外關、肺俞,在塗抹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治療1次之後,次日症狀即消失。

嘔吐的刮痧療法

嘔吐指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胃中之物從口吐出的一種病症,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古人將有聲無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常並稱嘔吐。嘔吐以胃腸道疾患最為常見,如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賁門痙攣、幽門梗阻或痙攣等,其他如神經性嘔吐、內耳眩暈性嘔吐等也可參照本節治療。

嘔吐常有誘因,如聞及特殊氣味,飲食不節,情誌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臨床證候不盡一致。一般分為飲食停滯與肝氣犯胃2型。

一、飲食停滯

(二)治法

(1)選穴 下脘至氣海、足三裏、腹結、內關、內庭。(見圖2-11-1、圖2-11-2、圖2-1l 3、圖2-11-4)

(2)定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氣海: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腹結:位於人體的下腹部,大橫穴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建裏(任脈)旁開4寸處。

內關:位於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3)刮拭順序 先刮腹部下脘,腹結至氣海,再刮前臂內關,最後刮下肢足三裏和足部內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下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刮拭腹部腹結穴至氣海穴,先左後右,由腹結向氣海穴方向,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後重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和足部內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肝氣犯胃

(一)症狀

證見嘔吐泛酸,口苦噯氣,胸脅煩悶不適,嘈雜。

(二)治法

(1)選穴 上脘、陽陵泉、太衝、梁丘、神門、期門、內關。(見圖2-11-1、圖2-11-2、圖2-11-3、圖2-11-4、圖2-11-5)

(2)定位 上脘: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陽陵泉: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太衝:位於足背側,第一、第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

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麵,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神門:位於手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問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內關:位於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3)刮拭順序 先刮胸腹部上脘、期門,再刮前臂內關至神門,然後刮梁丘至陽陵泉,最後刮太衝。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上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之後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至神門穴,由上而下,30次,出痧為度。再刮下肢內側梁丘至外側陽陵泉穴,從膝關節底部上緣用刮板角部刮過,30次,可不出痧。最後重刮足部太衝穴,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女,61歲。數日前出門吃席時進食過多,當時感覺惡心,回家後即嘔吐不止。在當地診所打點滴補液三日仍無效。惡心,嘔吐酸水頻頻,畏寒厚衣,困頓昏睡,呼之能應,不呼則複昏睡不醒。近三日未曾大便,小便昨晚3次,量甚少。形肥色黑潮紅,咽紅。脈兩手沉洪數,P 92次/分,舌紅苔白膩。取下脘至氣海、足三裏、腹結、內關、內庭穴,在塗抹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經一次治療後,次日症狀明顯緩解,隔三日再治療一次,症狀消失。

心悸的刮痧療法

心悸是指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心失所養、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症。本病多呈陣發性,也有呈持續性者,可伴胸悶胸痛,氣短喘息,或頭暈失眠等症,古籍中據臨床表現及病因病機不同而分別命名為“驚悸”、“怔忡”。本病多見於現代醫學的心神經官能症及風濕性心髒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肺源性心髒病等引起的心律或心率失常。

心悸的基本證候特點是發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劇烈,不能自主,或一過性、陣發性,或持續時間較長,或一日數次發作,或數日一次發作。常兼見胸悶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喘促,甚至不能平臥,以至出現暈厥。其脈象表現或數或遲,或乍疏乍數,並以結脈、代脈、促脈、澀脈為常見。臨床一般分為心氣虛弱、膽怯易驚及心脾兩髒虛損2型。

一、心氣虛弱,膽怯易驚

(一)症狀

除主症外,可兼見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苔薄白,脈細弦。

(二)治法

(1)選穴 心俞、膻中至巨闕、問使、神門、膽俞、大椎。(見圖2-7-1、圖2-7-2、圖2-7-3)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巨闕: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間使: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神門:位於手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膽俞: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椎: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心俞、膽俞,然後刮前胸的膻中至巨闕,最後刮上臂的問使、神門。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然後刮背部,從心俞穴一直到膽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從膻中穴向下刮至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最後刮拭雙側上臂,由問使穴刮至神門穴,出痧為度。

二、心脾兩髒虛損

(一)症狀

除主症外,可兼見麵色百光白,頭暈乏力,納少,脈弱。

(二)治法

(1)選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裏。(見圖2-7-1、圖2-7-2、圖2-7-4)

(2)定位 心俞: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巨闕: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心俞、膈俞、脾俞,再刮前胸巨闕,最後刮下肢足三裏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背部,從心俞穴經膈俞穴一直到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出痧為度。再刮拭腹部正中線巨闕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用力輕柔,出痧為度。最後重刮足三裏穴,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王某,男,57歲。主訴:心慌1年。曾發快速房顫,竇性早搏,常胸悶、胸痛,有高血壓病史10餘年,並有糖尿病病史。常服倍他樂克、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刻下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速。血壓:150/90mmHg。苔薄,舌質紅,脈細弦數。取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裏,予以對症刮痧治療,兩周後胸悶、胸痛症狀消失,房顫、竇性早搏次數明顯減少。

慢性胃炎的刮痧療法

慢性胃炎係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胃黏膜的病變程度並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後飽脹、反酸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個別伴黏膜糜爛患者上腹痛較明顯,並可有出血。臨床一般分為胃氣壅滯、肝胃氣滯、脾胃虛寒3型。

一、胃氣壅滯

(一)症狀

可見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

(二)治法

(1)選穴 天樞、足三裏、內關、裏內庭、下脘至神闕、陰陵泉。(見圖2-9-1、圖2-9-2、圖2-8-2、圖2-8-4)

(2)定位 天樞: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裏內庭:在足底,當第二、三趾骨問,與內庭穴相對處。(內庭:當足背第二、三趾間縫紋端。)

下脘: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神闕: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

陰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腹部下脘至臍中、天樞,再刮前臂內關,然後刮下肢陰陵泉、足三裏,最後刮裏內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線下脘穴至天樞穴,用刮板角部白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側部內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下肢內側陰陵泉穴和外側足三裏穴,各30次,可不出痧。最後刮拭足部裏內庭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二、肝胃氣滯

(一)症狀

可見胃部攻撐作痛,胸悶暖氣,喜歎息。

(二)治法

(1)選穴 足三裏、中脘、太衝、期門、內關、膻中。(見圖2-8-3、圖2-9-1、圖2-9-3、圖2-9-4、圖2-7-3)

(2)定位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太衝: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膻中: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3)刮拭順序 先刮胸腹部膻中至中脘,再刮脅部期門,然後刮前臂內關,再刮下肢足三裏,最後刮足背的太衝穴。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腹部正中線膻中穴至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為度。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上肢內側部內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30次,可不出痧。最後刮拭足背部太衝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三、脾胃虛寒

(一)症狀

可見胃痛綿綿,空腹為甚,得食則緩,喜熱喜按,泛吐清水。

(二)治法

(1)選穴 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門、內關、公孫、關元至氣海。(見圖2-9-1、圖2-9-3、圖2-9-5、圖2-9-6、圖2 7-3)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章門:在側腹部第十一肋遊離端的下緣。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關元: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氣海:仰臥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刮腹部中脘、章門、關元至氣海,然後刮前臂內關,最後刮足部公孫。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脾俞穴向下刮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中脘穴至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中脘穴起,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走向刮至掌門,出痧為度,用力輕柔。刮拭腹部正中線,從氣海穴向下刮至關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側部內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最後刮拭足部公孫穴,用刮板角部刮拭,出痧為度。

四、病例

劉某,女,55歲。因腹部脹滿、噯氣不適、納差就診,在外院做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大便3天1次,幹,因腹脹而飲食少。顏麵清瘦,腹部肌肉鬆軟,情緒焦慮,有頸椎病,頭暈,就診時經常噯氣,舌淡苔薄白,脈弦細。取脾俞至胃俞,中脘、章門、內關、公孫、關元至氣海,在塗抹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治療4周後,脹滿、噯氣等不適症狀明顯緩解。

呃逆的刮痧療法

呃逆俗稱“打嗝”,以氣逆上衝,喉問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連續或間斷發作,令人不能自製為主症。本證古稱“噦”,又稱“噦逆”。呃逆可偶然單獨發生,也可與其他病兼見。若在急食飽餐或風冷之氣人口之後,而出現一時性呃逆,症狀輕微,且不治自愈者,一般不視為病態。若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後期突然出現呃逆,多為病趨危重的預兆。現代醫學中的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等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以參照本節治療。

呃逆的主要表現是喉問呃呃連聲,聲音短促,頻頻發出,令人不能自製。臨床所見以偶發者居多,為時短暫,多在不知不覺中自愈;有的則屢屢發生,持續時間較長。呃聲有高有低,間隔有疏有密,聲出有緩有急。發病因素與飲食不當、情誌不遂、受涼等有關。本病常伴胸膈痞悶,胃脘嘈雜灼熱,噯氣等症。根據其病因病機不同,將呃逆分為3型,即胃火上逆型、氣機鬱滯型、脾胃陽虛型。

一、胃火上逆

(一)症狀

以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多喜冷飲,大便秘結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關、天樞、合穀、足三裏、內庭、公孫。(見圖2-11-2、圖2-11-3、圖2-11-5、圖2-12-1、圖2-12-2、圖2-12-3、圖2-12-4)

(2)定位 天突: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內關:位於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天樞:在腹部,臍中旁開2寸。

合穀: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問陷中。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問縫紋端。

公孫:在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然後刮背部膈俞,再刮腹部天樞,前臂內關、合穀,最後刮下肢公孫、足三裏、內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和手背合穀穴,各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和足部公孫、內庭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二、氣機鬱滯

(一)症狀

常因情誌不暢而誘發加重,胸脅滿悶,噯氣納減,腸鳴矢氣。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俠溪、期門、太衝。(見圖2-112、圖2-11-3、圖2-12-5、圖2-12-l、圖2-12-2、圖2-12-5)

(2)定位 天突: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內關:位於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俠溪:在足背部,第四、第五趾縫問,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期門: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太衝: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然後刮背部膈俞,再刮脅部期門,接著刮前臂內關,最後從下肢足三裏刮至俠溪、太衝。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c次,出痧。刮期門穴,刮拭胸部兩側,由第六肋問,從正中線由內向外刮,先左後右,用刮板整個邊緣由內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然後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和足部俠溪、太衝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脾胃陽虛

  (一)症狀

以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麵色咣白,食少乏力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中脘、脾俞、胃俞、氣海。(見圖2-11-2、圖2-11-3、圖2-12-1)

(2)定位 天突: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內關:位於前臂,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氣海: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天突,再從背部膈俞刮至胃俞,重點是膈俞、脾俞、胃俞,然後刮腹部中脘至氣海,再刮前臂內關,最後刮下肢足三裏。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刮拭背部膈俞穴經脾俞至胃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30次,出痧。然後刮腹部,從中脘至氣海穴,由上至下,刮30次,出痧為度。然後重刮上肢內側內關穴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外側足三裏穴,30次,可不出痧。

四、病例

王某,女,48歲。因反複呃逆3天而就診。3天前與鄰居爭吵,出現呃逆,初起較輕,能自行緩解,繼之發作頻繁而重,影響起居,呃聲響亮,不能自製,伴胸脅脹滿,食納不佳,腸嗚矢氣,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俠溪、期門、太衝穴予以對症刮痧治療。治療1次後,次日症狀明顯緩解。3日後繼續治療1次,症狀消失。

中暑的刮痧療法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溫環境下勞動、生活或活動,因暑熱侵襲,致邪熱內鬱,體溫調節功能失常而發生的急性病變。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可分為陰暑、陽暑,若頭暈、頭痛、懊儂、嘔惡者稱“傷暑”;猝然昏倒者稱“暑厥”;兼見抽搐者稱“暑風”。

中暑先驅症狀有全身軟弱、乏力、頭昏、頭痛、惡心、出汗減少。繼而體溫迅速上升,出現嗜睡、譫妄或昏迷。皮膚幹燥、灼熱、無汗,呈潮紅或蒼白;周圍循環衰竭時呈紫紺。脈搏快,脈壓增寬,血壓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淺,後期呈陳一施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縮小,後期擴大,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患者出現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或肝腎功能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一、刮痧治療

(一)症狀

本證在臨床上分輕重兩型,表現各不相同。輕證表現為頭昏頭痛,心煩胸悶,口渴多飲,麵紅為陽暑;若見精神疲憊,肢體困倦,胸悶不暢,為陰暑。而重證則見壯熱無汗.肌膚灼熱,麵紅目赤,口唇幹燥,神誌昏迷,手足痙攣或抽搐。

(二)治法

(1)選穴 風府、啞門、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穴位、合穀、內關。

放痧穴:大椎。(見圖2-17-2、圖2-18-1、圖2-18-2)

(2)定位 風府: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啞門:位於項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O.5寸,第一頸椎脊突下。

大椎: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穀:位於手背,第一、第二掌骨問,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

(3)刮拭順序 先刮風府、啞門,然後用三棱針放痧大椎穴,再刮背部膀胱經,最後刮前臂內關、合穀穴。

(4)刮拭方法 補瀉兼施,大椎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部風府至啞門穴,由上至下,宜用刮板角部,30次,出痧為度。大椎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然後刮拭背部膀胱經穴,分別為背部正中線旁開1.5寸和旁開3寸二線,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最後分別刮上肢內側內關穴和手背部合穀穴,各30次,出痧為度。

二、病例

鄭某,男,48歲。在工地施工中,突覺乏力、頭昏、頭痛、惡心,而後突然昏厥,被工友送至醫院。入院後送急症檢查,脈搏102次/分,血壓60/100mmHg,呼吸快而淺,瞳孔擴大,對光反應遲鈍。取風府、啞門、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穴位、合穀、內關穴行刮痧治療,並予大椎穴放痧。1小時後測血壓70/110mmHg,對光反射恢複,神誌清醒。

支氣管哮喘的刮痧療法

哮喘是一種呼吸係統疾病,以突然發作、呼吸喘促、喉間哮鳴有聲,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呼吸困難為特征。本病分發作期和緩解期,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有密切關係。

典型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前有先兆症狀,如打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如不及時處理,可因支氣管阻塞加重而出現哮喘,嚴重者可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幹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現紫紺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平喘藥物治療後緩解。某些患者在緩解數小時後可再次發作,甚至導致哮喘持續狀態。此外,在臨床上還存在非典型表現的哮喘,如咳嗽變異型哮喘,患者在無明顯誘因咳嗽2個月以上出現哮喘,夜間及淩晨常發作,運動、冷空氣等誘發加重,氣道反應性測定有高反應性,抗生素或鎮咳、祛痰藥治療無效,使用支氣管解痙劑或皮質激素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

一、發作期

(一)症狀

哮喘以突然發作,呼吸困難,喉問哮嗚音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為特征,發作期除上述表現外,多惡寒發熱,喘急。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澤、曲池及上肢內側、列缺。(見圖2-3-1、圖2-3-2、圖2-3-3、圖2-3-4、圖2-3-5)

(2)定位 大椎: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定喘:在背部經外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O.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天突: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尺澤: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列缺: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背部定喘、肺俞,然後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內側,重刮尺澤、曲池,最後重刮列缺。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肺俞穴至定喘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線,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從中府穴向下刮至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然後由內向外橫式刮法,每一個肋間隙刮30次左右,中府、膻中穴加強。雙上肢內側肺經、心包經、心經,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重刮尺澤至列缺,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以出痧為度,最後重刮曲池。

二、緩解期

(一)症狀

哮喘以突然發作,呼吸困難,喉問哮鳴音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為特征,緩解期可伴有脾腎虛弱症狀如麵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

(二)治法

(1)定位 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誌室及腰部、太淵及前臂內側、足三裏。(見圖2-3-1、圖2-3-4、圖2-3-6)

(2)定位定喘:在背部經外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O.5寸。

風門: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脾俞: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誌室: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定喘、風門、肺俞、脾俞、腎俞、誌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內側,重刮太淵,最後刮下肢足三裏。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刮背部時先刮頸椎,順督脈向下由大椎刮至腰骶部,再刮督脈旁側的膀胱經,其中定喘、肺俞、氣喘、誌室穴重刮,以出痧為止。前胸天突穴以角點刮30次,任脈由上而下刮,膻中穴加強。然後由內向外行橫式刮法,每個肋間隙刮30次左右,中府、俞府穴加強。雙上肢內側肺經、心包經、心經,由上而下刮30次左右,不一定出痧。雙上肢外側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由上而下刮30次,不一定出痧。雙側足三裏重刮30次,不出痧。

三、病例

患者,趙某,女,26歲。患者參觀花卉展時,突感鼻癢、打噴囊、流清涕,隨即出現胸悶、憋氣,逐漸加重,伴大汗淋漓,雖噴吸“舒喘靈”氣霧劑,但效果不佳。既往有“哮喘”病史,其母有同類病史。查體:神清,煩躁,呼吸急促。雙肺彌漫性哮鳴音,未聞及水泡音,心率100次/分,律整。心音有力、無雜音,雙下肢無浮腫。診為“支氣管哮喘”,取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澤、曲池和上肢內側、列缺,在塗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20分鍾後症狀明顯緩解。

眩暈的刮痧療法

眩暈由風陽上擾,痰瘀內阻或腦髓不充,腦竅失養所致,臨床以頭暈、眼花為主症的一類病症。

眩暈的臨床表現,輕者閉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麵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可突然仆倒。臨床一骰分為氣血虧虛與痰濁阻滯2型。

一、氣血虧虛

(一)症狀

以頭暈目眩,麵色蒼白,神疲乏力為主症。

(二)治法

(1)選穴 百會、血海、膈俞、足三裏、三陰交、氣海。(見圖2-8-1、圖2-8-2、圖2-8- 3、圖2-8-4、圖2-7-1、圖2-6-4)

(2)定位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血海:屈膝,在髕骨底內側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膈俞: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氣海: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3)刮拭順序 先按揉頭頂百會,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後刮腹部氣海穴,再刮下肢內側血海至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裏。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按揉頭頂百會穴,約3分鍾,用力不宜過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腹部正中線氣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內側部血海至三陰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關節處可作停頓,或分段刮至三陰交穴,在三陰交穴處重刮,刮30次,出痧為度。最後重刮足三裏,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濁阻滯

(一)症狀。

頭重如裹,視物眩轉,胸悶作嘔,嘔吐痰涎。

(二)治法

(1)選穴 陰陵泉、豐隆、中脘、內關、頭維、百會。(見圖2-8-1、圖2-8-2、圖2-8-3、圖2-8-5、圖2-7-3)

(2)定位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豐隆: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

中脘: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則腕屈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頭維:在頭側部,當額角發際上O.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3)刮拭順序 先按揉頭頂百會穴,再按揉頭兩側頭維穴,然後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內關穴,刮下肢內側陰陵泉,最後刮下肢外側豐隆穴。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按揉頭頂百會穴和頭維穴,各約3分鍾,用力不宜過猛。刮拭腹部正中線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內側部內關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輕柔,刮30次,出痧為度。最後重刮下肢內側陰陵泉和外側豐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劉某,男,60歲。頭暈、頭痛、心悸、視物旋轉,睡眠時亦感眩暈,血壓95/70mmHg,麵色蒼白,稍感乏力,納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麵黑,舌淡多津,邊有齒痕,太淵脈浮洪數。取百會、血海、膈俞、足三裏、三陰交、氣海,在塗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治療4次之後,視物旋轉、睡眠時亦感眩暈症狀消失,頭痛、心悸症狀緩解,繼續治療4次後,頭痛、心悸基本消失。

便秘的刮痧療法

便秘是指由於大腸傳導失常,導致大便秘結,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幹結,排出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病症。便秘是臨床常見症狀,可出現於各種急慢性病症過程中。

主要症狀有糞便量少、幹硬、次數減少等,輕者可無其他症狀。部分頑固性便秘者可十餘天到一個月才大便一次,可伴有肛門直腸壓迫感,排便不淨感,便意頻發。亦可有會陰、臀、大腿後麵和髖關節附近區域的鈍痛,並於排便後消失。並發痔瘡、肛裂、肛周潰瘍的乳頭炎者,可出現肛門灼痛和便血。有時亦可有頭昏頭痛、厭食、口臭、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另外可有各種器質性病變相應的臨床症狀。本病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

一、實證便秘

(一)症狀

以大便秘結,暖氣頻作,腹中脹痛,納食減少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大椎、內庭。(見圖2-13-1、圖2-13-2、圖2-13-3)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後孔。

天樞:在腹部,肚中旁開2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椎: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穴,然後刮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再刮腹部天樞穴,最後刮內庭。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足部內庭穴,30次,可不出痧。

二、虛證便秘

(一)症狀

虛秘表現為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短氣,便後疲乏,大便並不幹結,麵色蒼白。

(二)治法

(1)選穴 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足三裏、氣海、三陰交。(見圖2-13-1、圖2-13-2)

(2)定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小腸俞:在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一骶後孔。

天樞:在腹部,臍中旁開2寸。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氣海: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3)刮拭順序 先刮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然後刮腹部天樞至氣海,再刮下肢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裏。

(4)刮拭方法 瀉法。在需刮痧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先刮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小腸俞穴,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刮拭,30次,出痧。刮拭腹部正中線天樞穴至氣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30次,出痧為度。最後用刮板角部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穴和外側足三裏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潘某,女,30歲。體形稍胖,麵白。患者素有便秘疾患,甚至一周一解,解如算盤子,腹無所苦。本次是從外地回來後(可能是因為坐汽車緣故)大便一直不暢快,每日早晨5點左右腹痛而有便意,但解之不暢,解不多,大便成條,顏色未查,每晚8點後腹脹,脹及兩脅側,矢氣多,臭穢,矢氣後腹脹緩解。納食如常,口不幹不苦,不嘔吐不反酸,喉中痰梗。舌質淡白,苔薄白,六脈沉細。取大腸俞、小腸俞、天樞、腎俞、足三裏、氣海、三陰交穴,在塗抹刮痧油之後,行刮痧治療,每周2次。1周後2日解大便一次,大便色如常,餘症狀消失。

咳嗽的刮痧療法 咳嗽因邪客肺係,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

咳嗽因邪客肺係,肺失宣肅,肺氣不清所致,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本病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多為六淫外邪侵襲肺係,內傷咳嗽為髒腑功能失調,內邪幹肺。外感咳嗽,即急性咳嗽,除咳嗽主症外可兼見表症,若調治失當可轉為慢性咳嗽;內傷咳嗽是肺係多種疾病遷延不愈導致肺髒虛損,氣陰兩傷,肅降無權而為咳,內傷咳嗽經久難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發作。

一、外感咳嗽

(一)症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外感咳嗽,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 放痧穴:肺俞、太衝。(見圖2-2-1、圖2-2-2、圖2-2-3)

(2)定位 大椎: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府:前壁的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問隙。

太衝:在足背側,當第一蹠骨問隙的後方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風門、肺俞、身柱,然後刮胸部中府、膻中,最後刮足背部太衝。

(4)刮拭方法 瀉法。太衝、肺俞可放痧。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肺俞、太衝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內傷咳嗽

(一)症狀

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症狀。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複發作,病程長,可伴見他髒見證。

(二)治法

(1)選穴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腎俞(見圖2-2-1、圖2-2-2)

(2)定位大椎: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身柱: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問,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腎俞: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3)刮拭順序 先刮頸部大椎,再刮背部的風門、肺俞、身柱、腎俞,最後刮胸部中府、膻中。

(4)刮拭方法 補法。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刮拭背部正中旁開1.5寸線,從風門穴經肺俞穴向下刮至身柱穴,再至腎俞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至膻中穴。

三、病例

馮某,女,81歲。自述去冬患咳嗽,兼氣喘,數月不愈。愈咳愈劇,不能平臥,咳吐稀白痰涎,其味鹹,小便頻數清長,咳甚時有小便遺出,畏寒肢冷,兩足微腫,腰背酸疼,舌淡苔白,脈沉細。長期服用中藥,但效果不佳。取大椎、風門、肺俞、身柱、膻中、中府、腎俞,在塗抹刮痧油之後,各刮至出痧。治療4次之後,症狀明顯改善。

感冒的刮痧療法

感冒是一種外感風邪或時行病毒所引起的發熱性疾病,現代醫學稱之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喉腫痛、脈浮。感冒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為多,是臨床常見的多發病。由於外感病邪不同,感冒有風寒、風熱和暑濕之分。

一、風寒感冒

(一)症狀

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風池、大椎、風門、肺俞及肩胛部、中府及前胸、足三裏。放痧穴:少商、大椎。(見圖2-1-1、圖2-1-2、圖2-1-3、圖2-1-4)

(2)定位 風池:在頭後項部,頭枕骨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大椎: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門: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中府:胸前壁的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

足三裏:膝蓋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少商: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3)刮拭順序 先刮後頭部風池,再刮頸部大椎及背部肺俞、肩胛部,然後刮中府及前胸,放痧少商,最後刮拭足三裏。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由於肩部肌肉豐富,用力宜重,從風池穴一直到肩髑穴,應一次到位,中間不要停頓。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胸部正中線,從天突穴經膻中穴向下刮至鳩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中府穴處宜用刮板角部從上向下刮拭。

少商、大椎放痧。針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積聚於針刺部位,經常規消毒後,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針,對準穴位迅速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少量出血,然後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

二、風熱感冒

(一)症狀

以惡寒輕、發熱重、頭痛、有汗、流濁涕、痰黃稠、口渴、舌苔薄黃為主要症狀。(見圖2-1-1、圖2-1-5)

(二)治法

(1)選穴 大椎、合穀、曲池、尺澤、外關、風池。

(2)定位 大椎: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合穀:第一、第二掌骨問,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

外關:在前臂背側,在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風池: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3)刮拭順序 先刮後頭部風池,再刮頸部大椎,然後刮拭上肢內側曲池、尺澤,最後刮外關、合穀。

(4)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先塗抹適量刮痧油。從風池穴直向下刮3寸,中間不要停頓,用力不宜過重。頸後高骨大椎穴,用力要輕柔,不可用力過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為度。刮拭上肢內側部2穴,由上向下刮,尺澤穴可重刮。刮拭上肢外側部2穴,由上向下刮。

三、暑濕感冒

(一)症狀

多見於夏季,感受當令暑邪,暑多夾濕,暑濕並重,以發熱、汗出熱不解、鼻塞、流濁涕、頭昏、頭痛、頭脹、身重倦怠、心煩口渴、胸悶欲嘔、尿短赤、舌苔黃膩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孔最、合穀、中脘、足三裏、支溝、膻中。(見圖2-1-2、圖2-1-3、圖2-1-4、圖2-1-5、圖2-1-6)

上麵是對呃逆實證的治療方法的介紹,患者應意識到這種疾病不治是無法自己痊愈的,早日選一家正規醫院治療。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