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這種結直腸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那種方法最預防這種病。那麼,人為什麼需要養生?你應該知道吧。
一、基本治療方案
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癌腫為首選,輔之以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及中醫藥治療等;最近不少學者對早期大腸癌采用經內鏡下切除治療,也取得較好療效。至於如何選擇最佳方案,須依據不同的臨床病理分期。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為:Dukes′A期者,可予手術,並予中藥,不需化療;Dukes′B期者,可予手術,術後予化療並中藥,直腸癌尚可予放射治療;Dukes′C期,結腸癌治療可予手術,術後予化療並中藥,直腸癌則可手術前或術後放射治療,並予化療及中藥;Dukes′D期,以放療、化療、中藥、免疫治療為主,手術僅為姑息切除或對症處理。中西醫在治療腫瘤上各有所長,故治療大腸癌必須做到發揮中醫藥各自優勢,堅持長期治療,寬舒患者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治療,增加飲食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1、手術治療:
是根治結、直結癌的最有效的方法,凡適合手術的患者,應及早行手術切除治療。
2、化學藥物治療:
大腸癌根治術後,仍有50%的病例複發和轉移,因此術前、術後化療有可能提高根治術後5年生存率。抗癌藥物首選氟脲嘧啶,其次為絲裂黴素和阿黴素。
3、放射治療:
術前放療,可縮小腫瘤,提高切除率,術後放療,可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單純放療,僅用於晚期直腸癌病例,有止血,鎮痛、延長存活期的作用。
4、內鏡下治療:
對於早期粘膜層癌,可內鏡下切除,晚期腫瘤,可在內鏡下放置支架,以防狹窄及梗阻。
5、中醫中藥治療:
可作為輔助及支持治療,改善症狀,延長生存期。
二、辨證分型治療
1、根據大腸癌的臨床表現,中醫治療可參考腸中積聚、腸風、鎖肛痔、髒毒及痢疾等病辨證施治。其病大多以本虛標實為特點,本虛多為脾虛胃弱或脾腎兩虛,標實多屬濕熱、瘀毒為患。故治當標本兼顧。我們在大腸癌病理機製的內容中已闡述了脾虛、腎虧、正氣不足,甚至說"陽虛"乃大腸癌病之根本,濕熱、火毒、瘀滯乃病之標,所以治療大腸癌方藥應體現出溫陽益腎、健脾理氣之治本原則,至於清利濕熱、清熱泄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一派清泄之象的"舍本治末"的治法及方法,筆者不敢苟同,故對其方法藥物不予摘示,請參考相關書籍。
2、中醫傳統理論已明確告訴我們,凡積病多體虛,由虛而致積,因積而益虛,二者互為因果關係,虛是根本。腫瘤的治療大法,補益大法應貫徹治療始終。我們中醫是最講究辨證的,辨證指的是通過表象看本質。辨證辨的是根本,我們很多同仁絕對知道這些基本問題(或理論),但投入實際應用(臨床)時,"辨證"則成了"辨症",名為辨病的本質,實則停留在表象,未深入進去,而用此指導臨床,療效可知。倡導清泄為治療大法的觀點,即屬此類。在臨床上必然受挫。如乳腺癌,一味用清下藥物,反而腫塊增大。正如明代薛已在《薛氏醫案》中記錄:"服克伐劑,反大如覆碗,日出清膿,不斂而歿。"著名中醫結合學家於爾辛教授在肝癌病機的探討中,已發現此類問題,他們認為肝癌的"病本"是脾虛,而不是"血瘀"或"熱毒"、"癌毒",健脾益氣治療肝癌,比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治療肝癌療效要好,而且從生存率、生存期及生存質量比較,差別明顯。我們現在在其他癌腫治療方麵亦在重蹈此類錯誤,希望我們同仁認真思索,以益於改進發展。
3、在大腸癌治療方麵,此類錯誤較為明顯,明知其病本為虛,但治療上卻大談"清泄之法"。我們分析可能與以上幾點有關。
(1)因大腸癌散在於中醫的"腸風"、"腸覃"、"髒毒"、"下瘀"之病中,較傳統治療影響較重。
(2)大腸癌臨床症狀典型明顯。如便血、膿血便、裏急後重,甚至發熱、舌苔黃膩,受表象影響,而急功近利,忘卻根本。
(3)受"癌腫"為熱毒之邪,治療宜清熱解毒、清熱泄火的思想誤導。
4、大腸癌臨床以中晚期居多,常見類型可分為脾虛濕毒型、瘀毒內積型、癌毒泛濫型。
(1)脾虛濕毒型
證候:麵色萎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腹痛或肛門酸痛,大便呈濃血性粘液,便次頻,便形細或扁,或裏急後重,舌質淡,苔薄膩,脈滑數。
治法:健脾利濕,解毒抗癌。
上述主證,屬脾氣已虛,癌毒滯腸。多見於中、晚期有潰瘍的腫塊型和以潰瘍為主的潰湯型癌。用太子參、蒼術、薏苡仁、茯苓、山藥益氣健脾利濕,山藥又有保護粘膜之功。馬齒莧、敗醬草、地榆炭、仙鶴草、茜草、槐花炭有涼血止血,解毒抗癌作用。諸藥合之則益氣健脾利濕,涼血止血解毒,以組成抗癌之功。
(2)瘀毒內積
證候:麵色晦黯,腹脹腹痛,痛有定處,或向下放射,腹部可觸及包塊,大便困難,逐漸產生腸梗阻或下痢紫黑膿血,大便變細或扁,舌質紫或有瘀點,苔薄黃,脈弦或澀。
治法:化瘀攻積,解毒止痛。
上述主證,多見於浸潤型結腸癌。屬濕邪壅腸,癌毒內積,故常見排便困難,或呈進行性梗阻,感染時大便呈膿血性粘液便,或紫黯色便,腹部脹痛,用三棱、莪術、製軍能通滯化積,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楝子、延胡索、烏藥理氣止痛,敗醬草、馬齒莧、茜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止血解毒。
(3)癌毒泛濫
證候:精神委軟,麵色蒼白,形體消瘦,或呈惡病質,四肢欠溫,腹脹腹痛,或腹部可及多處腫物,或肛門下墜酸痛,下痢膿血,瀉後稍安,舌質淡或光嫩,脈沉弱。
治法:補益氣陰,抑癌解毒。
方藥:人參或紅參5g,楓斛5g,阿膠15(g另烊化),生蛤殼100g,生牡蠣100g,生瓦楞100g,白術10g,山藥30g,薏苡仁30g,雞內金10g,吳茱萸2g,黃連3g,炮薑10g。
本證臨床多見於腸癌晚期(D期),屬氣血津液俱虧,癌細胞廣泛浸潤,其形體特點為進行性消瘦或呈惡病質。此期治療,應先著重減輕症狀,提高生存功能,務求控製腫瘤的發展,延長生命。故宜用大補氣血陰陽之大法,佐以軟堅散結,健脾和中。用人參或紅參、楓斛、阿膠益氣陰,養精血為主藥,其中阿膠富含膠質和多種氨基酸,配合參、楓斛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是扶正抑癌的主藥;用蛤殼、生牡蠣、生瓦楞能補充生物鈣,改善淋巴通透性,有散瘀消炎,減除水腫,緩解平滑肌痙攣而止痛之效;配用吳茱萸、黃連、炮薑,寒溫並施,有利於改善氣機升降失司;配白術、薏苡仁、雞內金健脾利濕,可起到中和作用。
(4)對症用藥
膿血粘便,加馬齒莧、地錦草、敗醬草、仙鶴草、三七、地榆、槐花。
裏急後重,加黃柏、黃連、秦皮、赤芍、木香。
腸壁水腫,加蒼術、豬苓、茯苓、澤瀉。
納呆腹脹,加雞內金、山藥、焦山楂、神曲、穀麥芽。
疼痛酸脹,加川楝子、延胡索、烏藥、白芍、甘草、炮薑。
肛門下墜,加黃芪、葛根、升麻、炙甘草。
舌紅光嫩,加西洋參。
口腔糜爛,加苦參、蛇床子、玄參、白英、五倍子,水煎取汁漱口,加服少量珠黃散。
通過對大腸癌病機的探討,上述分型的治療法則均應加上"溫陽益腎",方藥亦宜酌加"溫陽益腎"的方藥,才切中大腸癌之病機根本。
根據本病治療原則,筆者亦擬定了一張大腸癌基本方:
太子參(人參)10g,白術10g,蒼術10g,薏苡仁15g,山藥20g,炮薑10g,炮附子30g(先煎),肉桂10g,敗醬草30g,茜草30g,馬齒莧30g,仙鶴草30g。
臨床上根據具體兼證,參考以上辨證加減治療各型大腸癌,療效比較理想。
我們的身體健康,與自己每天的飲食都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結直腸癌更需要健康的飲食,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挑食、偏食,做到健康飲食,才是防病最關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