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我國曆史上的大思想家,不僅教育了炎黃子孫該如何處事,在他留下的言論中,不難發現他在飲食方麵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平均壽命隻有30年的年代,孔子能夠活到了73歲高齡。下麵來看看孔子的飲食養生經驗。
孔子認為,人生的哲學,不在於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在於實踐“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仁人君子”。
他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要求:“士誌於道,而恥衣惡食者,未足與論也。”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孔子不提倡“恥衣惡食”。其中“惡食”是與飲食上“食不厭雜”的現代營養學上的科學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致的。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經常飽食(尤其是肉食過量),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消化液供不應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髒、頭腦等重要器官會產生缺血現象,使人感到困乏,不利於身心健康。
誠可知,目前有些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無休止地常食、多食,結果產生了“富貴病”。民諺雲:“食要七分飽。”意為不能貪食,食得太飽,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飽”也正體現了“節食益壽”的飲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