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很大,但是部分人還是對中醫保健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認為中醫就是吃中藥,而且療效慢等。下麵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中醫保健的誤區,讓大家真正了解中醫。
誤區一: 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學。它承載著五千年中國醫學文化的積澱,集結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知識,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係。
中醫學以中醫的陰陽五行、氣血津液、五髒六腑等理論為基礎,氣、血、津、精為人體的組成,通過望聞問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機,確定病症、分型,從而確立治法治則,後運用各種中醫傳統療法,如中藥、針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指導、治療或調理身體。由此可見,作為中國的國粹,中醫有著龐大而又完善的係統;作為一門學科,中醫又有各個子學科,因此看中醫絕不等同於吃中藥。中醫除了吃中草藥,還有針灸、拔罐、推拿、藥浴、刮痧、食療等各種方法,且療效甚佳。
誤區二: 中藥療效慢
不少人都覺得,中藥療效慢。其實中醫為宏觀方式,西醫為微觀方式,西醫更多是所見即所得,中醫則是祛邪固本養生。另外,中醫在治療一些急症方麵很有奇效,例如針刺治療急性疼痛往往一針見效,甚至對於急病的搶救方麵,中醫也有獨到之效,如從古代的華佗針刺麻醉,到現今的參附湯藥搶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藥應改為療效“漫”長。
誤區三: 西醫治療不好的才去找中醫
有些病人到西醫療效不好時才想起找中醫,把中醫當做是“救命稻草”,此時若中醫療效不好就認為中醫不行。其實許多病中醫一開始就可以介入,這樣效果會更好。例如糖尿病,西醫治療糖尿病,多數是控製飲食、注射胰島素。但糖尿病在中醫上即為“消渴症”,治療方式需清胃瀉火,養陰生津,並且輔以食療,即顯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對於疾病的治療,多從整體出發,調節髒腑功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氣血充盈之效。
誤區四: 西醫營養學等於中醫食療
西醫營養學十分重視和強調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憑口感,而是看食物攝入人體內經過代謝轉化後,在體內最終代謝產物是呈酸性還是堿性。用以控製飲食,最終達到平衡體質的目的。
中醫食療是利用“藥食同源”的食物進行防病治病,用以促進病體康複。
中醫食療根據食物的氣對人體進行調養,把人當成人,講究順天應時,天時、地利、人和;順應四時,吃應季的食物。用食物來調理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誤區五: 中醫養生和年輕人沒關係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中醫養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方法。中醫養生主要包括:1、經絡養生;2、體質養生;3、四季養生;4、藥物養生;5、起居養生;6、膳食養生;7、睡眠養生;8、情誌養生等內容。中醫養生在於調和陰陽,疏通氣血,保證人體的健康。現代人壓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規律,亞健康狀態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對於任何年齡的人來講,養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中醫保健在日常保健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於一些認識的誤區,讓大家對中醫有了偏見,其實隻要認識到上麵的誤區,才能真正認識中醫養生,才能很好的進行中醫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