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內發脹的治療方法

作者:養生小編  時間:2017-01-09 14:47:18  來源: 大眾養生網

耳內發脹是一種特別恐怖的疾病,一旦嚴重之後會奪去我們健康的生命,此病一定不能當作兒戲,下麵為大家總結了幾點預防耳內發脹的要點,隻要每一天能夠按照要求去做,堅持下去一定能夠緩解病情,徹底治愈此病。

  九九部位【耳環穴】

  部位:在耳垂表麵之中央。【見圖】

  解剖:(六腑神經)

  主治:解酒、止嘔吐。

  取穴:當耳垂表麵之中央點是穴。

  手術:用細毫針由外向裏(向麵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針)。

  說明及發揮:

  ※耳環穴與耳針眼點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並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

  部位:在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見圖】

  解剖:(肝神經)

  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腫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勞、久年淋病(需長期針治)。

  取穴:當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處是穴。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

  部位:在對耳輪之外緣中部。【見圖】

  解剖:(心之神經)

  主治,心髒衰弱及膝蓋痛、四肢痛。

  取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中部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火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膝點,但治療範圍更廣泛。

  ※董師注重膝與心之關係,故用於心髒病變亦有療效。

  【土耳穴】

  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見圖】

  解剖:(脾之神經)

  主治:神經衰弱、紅血球過多、發高燒、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土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脾區。

  【金耳穴】

  部位: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脊椎骨彎曲、過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金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肺區。

  【水耳穴】

  部位: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腎虧、腰部兩邊痛、腹部發脹。

  取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火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腎區。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對於五髒之五行體係各病亦有療效。

  【耳背穴】

  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約三分處。【見圖】

  解剖:(喉部神經)

  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約三分處血管中取之。

  手術:以三棱針紮出血。

  說明及發揮:

  ※耳背穴相當於耳針之上耳背處。

  ※本點為點刺要穴,點刺出血治療皮膚病、青春痘、麵部黃褐斑、偏頭痛、張口不靈、扁桃腺炎、結膜炎極有效。

  【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

  部位:在耳輪之外緣。【見圖】

  解剖:(肺、腎神經)

  主治:霍亂、偏頭痛、感冒、扁桃腺炎。

  取穴:在耳輪外緣上端一穴(耳上穴)、中央一穴(耳中穴)、下端一穴(耳下穴)。

  手術:用三棱針紮出血,1次用2穴可矣。

  第十章◎十十部位(頭麵部位)【正會穴】

  部位:在頭頂之正中央。【見圖】

  解剖:(腦之總神經)

  主治: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

  取穴:正坐,以細繩豎放頭頂中行,前垂鼻尖,後垂頸骨正中,另以一繩橫放頭頂,左右各垂耳尖,此兩繩在頭頂之交叉點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督脈之百會穴相符,治療上述各症確有特效,唯需與前會或後會穴倒馬並用較佳。

  ※本穴董師常用治半身不遂,配靈骨、大白療效更高。

  【州圓穴】

  部位:在正會穴旁開一寸三分。【見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

  取穴:當正會穴向右及左旁開一寸三分處是穴(左右各一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本穴應以正會穴旁開一寸半取穴為宜,相當於膀胱經之通天穴。

  【州昆穴】

  部位:在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見圖】

  解剖:(肺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

  取穴:當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一分至三分深。

  說明: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絡卻穴相符。

  【州侖穴】

  部位:在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見圖】

  解剖:(肺神經)

  主治:腦瘤及州圓穴主治各症。

  取穴:當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左腦生瘤取右穴。右取左穴。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承光穴相符。

  ※常與州圓或州昆以倒馬針並用,以加強療效。

  【前會穴】

  部位:在正會穴前一寸五分。【見圖】

  解剖:(腦之副神經)

  主治:頭昏、眼花、腦脹、神經衰弱。

  取穴:當正會穴直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對不省人事之病患有使其複蘇之效。

  說明:本穴位置與督脈之前頂穴相符,常與後會穴及正會穴倒馬並用。

  【後會穴】

  部位:在正會穴直後一寸六分。【見圖】

  解剖:(腦之總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骨結核、頭痛(輕度)、頭暈、脊椎骨痛(對第十九至廿一椎最有效)、腦充血、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神經麻痹。

  取穴:當正會穴直後一寸六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

  ※本穴位置與督脈之後頂穴位置相符,常作為百會之倒馬針。

  ※本穴能治尾椎疼痛。本處疼痛,針尾椎處亦能治療之(見衝霄穴),皆有特效。

  ※本穴連同前述之正會、州圓、州侖、州昆、前會等穴鎮定及活絡作用均極強,治療半身不遂及各種風症概為常用。

  【總樞穴】

  部位:後頭部入發際八分。【見圖】

  解剖:(丹田神經)

  主治:嘔吐、六腑不安、項痛、心髒衰弱、霍亂、發言無聲。

  取穴:當後頭部入發際八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針最有效,尤其小兒。

  注意:對本穴一般針深禁止超過三分,但失音者可針深至三分,使其發音恢複正常。用三棱針出血時,應用手將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後刺之。

  說明及發揮:

  ※本穴入發際八分,介於督脈之風府穴與啞門之間,一說即督脈之風府穴。

  ※治療上述各症以三棱針點刺確有特效,以二十六號針施治效果亦佳,唯不宜刺入太深。

  【鎮靜穴】

  部位:在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腦神經)

  主治: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

  取穴:當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紮(即皮下針)

  運用:本穴應與正會穴配針,才有療效。

  說明:本穴位置與一般奇穴之印堂穴位置相符,除皮下針外,有時還可以點刺出血。

  【上裏穴】

  部位:在眉頭上二分。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頭之上二分處是穴。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攢竹穴相符。

  【四腑二穴】

  部位:在眉毛之中央上二分。【見圖】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小腹脹、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中央之直上二分處是穴。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一般奇穴之“魚腰”相符。

  【四腑一穴】

  部位:在眉尖之上二分。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小腹脹、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尖之上二分處取之。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四腑一、四腑二及上裏三穴用三棱針同紮出血為治臨時頭痛之特效針。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膽經之絲竹空穴相符。

  ※本穴與上裏、四腑二點刺同為治療前頭痛之特效要針。

  【正本穴】

  部位:鼻端。

  解剖:(肺之交叉神經)。

  主治:敏感性鼻炎、治妖邪(鬼迷)。

  取穴:仰臥正坐均可,頭稍仰起,於鼻之尖端以手摸之左右各有小軟骨,中有陷凹處是穴位。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勿刺傷軟骨。

  運用:用三棱針出血最有效。腦力衰退及肺弱者,可針本穴補之。

  說明及發揮:

  ※本穴即督脈之“素髎”穴。

  ※本穴鄰近大腸經及胃經(手足陽明經),督為諸陽之會,陽明經多氣多血,因此本穴調理氣血作用甚強。

  ※本穴提神醒腦作用極強,能治酒醉。

  ※點刺能治酒糟鼻子、鼻粘膜肥大、鼻塞等。

  【馬金水穴】

  部位:在外眼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陷凹處。

  解剖:(腎神經、肺之副支神經)

  主治:腎結石、閃腰、岔氣(呼吸時感覺痛楚)、腎髒炎、鼻炎。

  取穴:當外眼角之直下至顴骨下緣一分五陷凹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注意:下針後痛楚立即解除者,表示取穴正確;起針後出血,表示取穴不準。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小腸經之“顴髎”穴位置相符,治療上述各症,確有卓效,治療腰痛效果亦佳。

  ※顧名思義馬金水者通氣利腎,故治上述各病療效甚佳。

  【馬快水穴】

  部位:在馬金水穴之直下四分。【見圖】

  解剖:(腎神經、膀胱神經)

  主治:膀胱結石、膀胱炎、小便頻數、腰脊椎骨痛、鼻炎。

  取穴:在馬金水直下四分,約與鼻下緣齊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馬快水位於馬金水下四分,兩穴倒馬並用,治療腎結石及膀胱結石,效果甚佳。

  【腑快穴】

  部位:與鼻下緣齊平,鼻角外開五分。【見圖】

  解剖:(腎之神經、六腑神經)

  主治:腹脹、腹疼痛、疝氣。

  取穴:與鼻下緣齊平,從鼻角向外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大腸經之迎香相符。

  【六快穴】

  部位:在人中(鼻至唇中央)向外平並一寸四(約距口角外紋一分五)。【見圖】

  解剖:(分泌神經)。

  主治:尿道結右、尿道炎。

  取穴:從人中央向外平開一寸四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與馬快水穴配針治尿道結石。

  ※配七快治尿道炎、尿道痛。

  【七快穴】

  部位:在嘴角外側五分。

  主治:麵部麻痹、肺虛弱、尿道結石。

  取穴:當嘴角外開五分處是穴。

  運用:右臉麻痹取左穴,左臉麻痹取右穴。

  說明:本穴位置與胃經之地倉相符,作用亦同。

  【木枝穴】

  部位:在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開一寸。【見圖】

  解剖:(肝、膽神經)

  主治:肝虛、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哭,

  取穴:從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胃經之下關相符。

  ※顧名思義,木枝者,膽也,治療各種膽病,尤其是膽結石,確具卓效。

  ※治療膽虛所致各病,效果亦佳。

  ※本穴又能治老人雙腳無力易摔跌。

  【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見圖】

  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當嘴角直下四分處是穴。

  手術:針由內向外斜紮,針深一分至五分。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裏平開五分。【見圖】

  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從水通穴向裏平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由內向外斜紮、針深一分至五分。

  運用: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取穴下針時應就發青處針之。

  說明及發揮:

  ※水通穴位於嘴角下五分,水金穴位置則以水通為準與嘴唇平行內開五分,一般而言出現該穴主治病症之際,此二穴附近經常出現烏青,若就發青處針之,效果尤佳。

  ※水金、水通順氣作用極強,舉凡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乾霍亂等皆有特效,對於腎虧所致各病,本穴又有補虛之效,為董師常用要穴之一。

  ※本穴針刺時向顴骨方向皮下針,可針至寸半。治咳嗽、氣喘立見大效;其效果非十四經穴可及。

  ※本穴組所在及所刺入之處,正當全息倒象之氣管及肺所在之妊,順象則為下焦腎氣所在,故本組穴補氣益腎作用極強,名為水金、水通,名符其實。

  【玉火穴】

  部位:在眼中央直下之顴骨直下陷處。【見圖】

  解剖:(心、肝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四肢痛、膝蓋痛、顴骨痛、腮骨痛。

  取穴:當眼中央正下方之顴骨直下陷凹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鼻翼穴】

  部位: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見圖】

  解剖:(肺、腎、脾神經)

  主治:眉棱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各種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臉麵麻痹、舌痛、舌硬、舌緊、偏頭痛、喉痛。

  取穴:當鼻翼中央上端之溝陷中取之。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玉火及鼻翼二穴均為鎮痛要穴;玉火善治血虛血瘀所致之各種疼痛,鼻翼善治氣虛、氣鬱所致之各種疼痛。

  ※鼻翼穴尚能消除疲勞,提神醒腦尤為妙用。餘常用治全身酸痛極效。

  ※餘常用此穴治坐骨神經痛亦極效。

  【州火穴】

  部位:在耳尖上一寸半。【見圖】

  解剖:(心之神經)

  主治:心跳、風濕性心髒病、四肢無力及腰痛。

  取穴:用手壓耳抵頭,在耳尖上一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州金穴】

  部位:在州火穴後一寸。【見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及風濕病。

  取穴:從州火穴向後一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一至三分。

  【州水穴】

  部位:在後腦高骨之中央及其上八分。【見圖】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腰部脊椎骨痛、下肢麻痹、神經無力。

  取穴:在後腦高骨之尖端中央一穴,其上八分又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第十一章◎後背部位【分枝上穴】

  部位:在肩胛骨與肱骨連接之叉口下。【見圖】

  解剖:(分泌神經)

  主治:藥物中毒,蛇、蠍、蜈蚣等蟲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瘋狗咬傷、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殺(輕則可治,重則難醫),全身發癢、瓦斯中毒、原子塵中毒。

  取穴:在肩峰突起後側直下之腋縫中,當肩胛關節之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分枝下穴】

  部位:在分枝上穴稍向內斜下一寸半。【見圖】

  解剖:(分泌神經)

  主治:藥物中毒、蛇、蠍、蜈蚣等蟲毒、狐臭、口臭、糖尿病、瘋狗咬傷、小便痛、血淋、性病之淋病、食物中毒、服毒自殺(輕則可治,重則難醫),全身發癢、瓦斯中毒、原子塵中毒、乳炎。

  取穴:當分枝上穴之直下一寸半再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本穴通常為分枝上穴之配針。

  【七星穴】

  部位:包括在項部入發際八分之總樞穴,其下一寸之分樞穴,下二寸之時樞穴,以及向兩旁橫開八分去發一寸之支禹穴,及支禹穴下一寸之士禹穴(共七穴)。【見圖】

  解剖:(總樞、分樞及時樞三穴屬腦總神經,兩支禹及士禹屬肺分支神經)

  主治:嘔吐(五髒不安),感冒頭痛、小兒高燒、小兒各種風症。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放血,以總樞、分樞、時樞三穴為主,支禹、士禹穴為配針。

  注意:放血時,應用拇指及食指捏起穴位肌肉,然後對準穴位紮針出血,紮小兒應特別注意,以免上傷腦部總神經,下傷丹田,致耳聾音啞。

  說明及發揮:

  ※ 總樞穴在前述十十部位之總樞穴已有說明。分樞在總樞下一寸,雖然因為有七個穴道,故稱七星,但並不需要每個穴都針,一般隻要針總樞、分樞即能達到療效,點刺出血效果更佳。由於穴位相近取風府、啞門療效亦同。但以刺血為主。

  【五嶺穴】

  部位:包括五道穴線,第一道穴線從大椎骨下第二節江口穴起,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火曲、火雲、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為止,共十穴。第二條穴線(左右共兩條)從江口穴向左右平開四指,金北穴起每下一寸為一穴,其順序為金鬥、金吉、金陵、木東、木杜直至木梅穴為止,共八穴。第三條穴線(左右共兩條)從第二條線向外橫開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鬆七穴,每穴間隔約一寸。【見圖】

  解剖:(從火雲穴至火門穴屬心之神經從土月穴至土克穴屬脾之神經。從火金穴以上屬心肺交叉神經。從火金穴以下,左邊屬肺神經,右邊屬肝神經,從金神穴以上屬肺之神經。從金神穴以下,左邊屬肺脾交叉神經,右邊屬肝肺交叉神經)。

  主治:血壓高、重感冒、發高燒、發冷、突然間引起之頭暈、頭痛、高血壓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陰霍亂、陽霍亂、嘔吐及各種痧症、血管硬化之腰痛,幹霍亂、急性胃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紮出血。

  注意:紮針部位應先以酒精棉花擦淨,然後以手指或針柄按壓穴位始可紮之。

  說明及發揮:

  ※五嶺穴因針刺穴位成五行排列,且位於身體較高之背脊部位,故稱五嶺穴。

  ※五嶺穴之第一行為脊椎線,自第二椎起,每下一椎一穴,計有十穴。第二行自第二椎旁開三寸起下一椎一穴,計有八穴,第三行自第二椎旁開六寸起每下一椎一穴,計有七穴,上述各穴除第一行位於脊椎隻有一條外,第二三行左右對稱排列,因此總計有四十穴。

  ※為了便於應用,可以如下之方法記憶:“二椎直下連十穴,二椎旁三連八穴,二椎旁六連七穴”。

  ※五嶺穴之第一行與督脈重複,第二行與膀胱經重複,穴位不再比對說明,因係以點刺治療,作用與督脈及膀胱經有出入,因此另立穴名。

  ※治療時不必四十針均針,可針對上述各病之發病原因及症狀牽連髒腑,按前述解剖有關之髒腑神經解剖部位施針,完全以點刺出血為主。

  【雙鳳穴】

  部位:從大椎骨以下第2與第3脊椎骨間,向左右橫開一寸五分之火風穴起,每下一寸一穴,其順序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密七穴”右左共十四穴)。【見圖】

  解剖:(心之神經)

  主治:手痛腳痛、手麻腳麻、手足血管硬化。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 雙鳳穴顧名思義計有兩行,位置為自第二椎旁開寸半起每下一寸一穴連續七穴(雙偶計十四穴),點刺時以患側為主,左病針左穴,右病針右穴。

  【九猴穴】

  部位:包括火鳳、火主、火妙、金堂(金鬥上二寸)、金北、金鬥、金吉、金枝、金精九穴。【見圖】

  解剖:(心、肺神經)

  主治:喉痧。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 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為第二椎旁開寸半之火鳳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計有主穴(含火鳳),大椎旁開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計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開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金精,計二穴,總共九穴,為治療猴痧之要穴,故稱九猴穴,可記憶為“二椎寸半連三穴,一椎旁三連四穴,二椎旁六連二穴”。

  【三金穴】

  部位:包括金鬥、金吉、金陵三穴。【見圖】

  解剖:(心、肝交叉神經)

  主治:膝蓋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左痛取左穴;右痛取右穴;兩腳痛則雙邊取穴。

  說明及發揮:

  ※金鬥、金吉、金陵三穴分別位於第三、四、五椎外開三寸處,相當於膀胱經之魄戶、膏肓、神堂穴,點刺出血少許,治療膝關節疼痛,確有立竿見影之效,數年大疾亦往往愈於霍然。

  【精枝穴】

  部位:包括金精、金枝兩穴。【見圖】

  解剖:(肺腎交叉神經)

  主治:小腿發脹、小腿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精枝穴含金精、金枝兩穴,分別位於第二椎及第三椎旁開六寸處,點刺出血,治療小腿酸脹疼痛,效果極為迅速而突出。

  【金林穴】

  部位: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見圖】

  解剖:(肺總神經、右屬肝腎交叉神經,左屬脾腎交叉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 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別位於第四五六椎外開六寸處,亦即緊接於精枝穴下,點刺治療大腿及坐骨神經痛確有卓效。

  【頂柱穴】

  部位: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東、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鬆十一穴(兩邊共二十二穴)。【見圖】

  解剖:(右屬心肝肺交叉神經,左屬心肝脾交叉神經)

  主治: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 頂柱穴計有十一穴,兩側合計則為二十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開三寸各一穴,計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開六寸各一穴,計五穴,可記憶為“四椎旁三連六穴,四椎旁六連五穴”。

  【後心穴】

  部位:包括大椎骨下第四個脊椎關節處,火雲、火長、火明、火校、火門、土月六穴及脊椎旁開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兩邊共八穴),與旁開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兩邊共六穴)。【見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羊毛痧、疔瘡、心髒衰弱、胃病、風寒入裏重感冒、中風、各種急性痧症。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治羊毛痧(羊毛疔)時,用三棱針對著紫點(重者現黑點)將毛絲抽出,治疔瘡、心髒衰弱及胃病用三棱針出血(限於四肢及麵部之疔瘡)。

  說明及發揮:

  ※後心穴計有十三穴,兩側合計則為廿六穴,位置分別為一、第一行自第四椎起(含第四椎)每下一椎一穴,計六穴。二、第二行自第四椎至第七椎計四椎,每椎旁開寸半各一穴,共四穴。三、第三行自第四椎至第六椎計三椎,每椎旁開三寸各一穴,共三穴。本穴治療上述各症確有卓效。可以如下方法記憶“四椎直下連六穴。四椎寸半連四穴,四椎旁三連三穴”。

  【感冒三穴】

  部位:包括安全、金鬥(兩邊)三穴。【見圖】

  解剖:(安全穴為脊椎總神經及四肢神經所在、金鬥穴為心髒奕瓣神經所在)

  主治:重感冒。

  取穴:安全穴在大椎骨下緣陷凹處,金鬥穴在大椎之下第五椎旁開四指處。

  手術:用毫針針入皮下即效。

  說明及發揮:

  ※此處所指之安全應係指督脈之陶道而言,金鬥穴即膀胱經之魄戶穴。

  ※陶道連同兩側之魄戶計三穴治感冒甚效,故稱“感冒三穴”。用三棱針點刺效更佳。

  【水中穴】

  部位:在第十三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見圖】

  解剖:(腎總神經)

  主治:腎虧、腎髒炎、婦科經脈不調、便秘、口揭、腰脊椎骨痛。

  取穴:當第十三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取之。

  手術:針深八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揮:

  ※水中穴位置與膀胱經之三焦俞位置相符。

  【水腑穴】

  部位:在第十四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見圖】

  解剖:(腎總神經)

  主治:脊椎骨痛及彎曲困難、婦女經脈不調、腎虛、腎髒炎、口渴、便秘、腸炎、失眠、陽萎、早泄、頭痛、糖尿病、閃腰、岔氣、頭暈眼花、腰酸背痛、急性腎炎、膀胱結石、小便不通、死胎不下。

  取穴:當第十四脊椎下旁開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一寸。

  說明:水腑穴位置與膀胱經之腎俞位置相符。

  【三江穴】

  部位: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線穴起,每下一節一穴,其順序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風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開四指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見圖】

  解剖:(腎神經及六腑神經)

  主治:經閉、子宮炎、腸炎、閃腰、岔氣,急性腸炎。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三江穴包含兩側之雙河穴及中央十三椎下每下一椎一穴之連續七穴。計有三行,故稱為三江穴,除治療上述症狀外,亦含有雙河穴之療效,可記為“十三椎下連七穴,十四旁三連六穴”。

  【雙河穴】

  部位: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完、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見圖】

  解剖:(腎神經、六腑交叉神經)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注意:出黑血有效,出紅血無效。

  說明及發揮:

  ※雙河穴亦為兩行,位置為自第十四椎旁開三寸起,每下一椎旁開三寸各一穴,計六穴,兩側合計十二穴,其位置分布與膀胱經符合,記為“十四旁三連六穴”。

  【衝霄穴】

  部位: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對穴及上對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見圖】

  主治:小腦痛、小腦發脹、項骨正中脹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衝霄穴治療上述各症及後頭痛,確具卓效。

  第十二章◎前胸部位【喉蛾九穴】

  部位:在喉結及其上一寸與下一寸五分處,另加該三處各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處,共九穴。

  解剖:(肺神經)

  主治:喉蛾、喉痛、甲狀腺炎、喉癢、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難,其狀如哮喘)。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放血。

  注意:紮針時需將穴部皮肉捏起,以免紮傷筋及軟骨。

  說明:喉蛾九穴因治喉蛾(白喉),並且有九穴而得名。

  【十二猴穴】

  部位:平行鎖骨下一寸三分處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處又三穴,兩邊總共十二穴。

  解剖:(肺神經)

  主治:喉痧(猩紅熱)、血管硬化之哮喘、肝霍亂、下痢不止。(傷寒、重感冒、霍亂均會喉痧)(注:闕P154,金五穴由《董氏奇穴針灸發揮》補入)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十二猴穴因治猴痧(猩紅熱),並且有十二穴而得名。

  【金五穴】

  部位:在胸骨上端半月狀之下陷凹處為金肝穴,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共五穴。【見圖】

  解剖位置:(心神經、氣管神經。)

  主治:肝霍亂、消化不良(胃脹)、肋痛、氣管不順、各種痧症。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脈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四穴亦即任脈璿璣、華蓋、紫宮、玉堂等穴。

  【胃毛七穴】

  部位:從岐骨下緣陷凹處起,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開一寸五分各兩穴(兩邊四穴)。【見圖】

  解剖:(心胃交叉神經)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種霍亂、心跳、胃出血。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治羊毛痧則需抽出毛絲。

  說明及發揮:

  ※(注:據《董氏奇針灸發揮》,胃毛七穴部位之旁開“一寸五分”應為“二寸”方為正確)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應係鳩尾、巨闕、上脘(以上三穴屬任脈)及兩旁之不容、承滿(屬胃經)內側各五分一穴,兩側計四穴,總共七穴,位於胃部附近,並以治胃病為主,故稱胃毛七穴。

  【腑巢二十三穴】

  部位:肚臍直上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臍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臍旁開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肚臍旁開兩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兩邊共八穴),總共二十三穴。【見圖】

  解剖:(六腑神經)

  主治:腸炎、子宮炎、腎炎、腎痛、臍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及發揮:

  ※腹巢二十三穴雖有二十三穴之多,但並不每穴皆用,在精穴簡針原則下,一般隻針以肚臍為中心,四旁各開一寸之穴位為主,隨病情之嚴重而向四方擴張用穴。

  第二篇◎治療學

  董氏奇穴原書,原僅有穴位部份,而無治療學。本編之治療學,係筆者追隨董師學習多年,並綜合個人臨床七餘萬人次之經驗整理編寫而成。其臨床效果,多經驗證。值得廣泛發揮應用。

  第一章◎頭麵頸項一、頭部

  (一)頭痛: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並針腎關,留針四十五分鍾;輕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發。2.補靈骨,立可緩和疼痛。3.背部五嶺穴點刺,亦可立止頭痛。

  (二)偏頭痛: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效果甚佳。2.針中九裏(風市),效果亦佳。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4.太陽穴部位疼痛,針門金效果甚佳。

  (三)後頭痛:1.衝霄放血,立止疼痛。2.針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頭痛:1.針火菊立止疼痛。2.四花中點刺,效果亦佳。3.五虎四。

  (五)頭暈:1.血壓高的頭暈,先在背部五嶺穴點刺放血,再針火硬,立降血壓,並止暈眩。2.腦貧血的頭暈,針通關、通山、通天。

  (六)腦神經不清:1.針正會,鎮靜,再在三重穴放血。2.針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腦膜炎:1.三重、用倒馬針法。2.四花外點刺,再針正筋。

  (八)腦瘤:1.先針州昆、州侖、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馬針法。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腦骨腫大:1.針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腦積水:1.針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

  (一)視力模糊:(視物不清)1.高血壓引起的眼花,五嶺穴放血。再針下三皇。

  (二)偷針眼:1.針靈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2.脾俞,胃俞點刺出血少許,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2.背後肝俞點刺出血少許,效果亦佳。3.加針上白穴。效果更佳。4.背部五嶺穴點刺。5.駟馬穴。

  (四)目幹澀:1.針明黃有效。2.配複溜(光明)效更佳。

  (五)兩眼睜不開:1.針叉三、火菊,即可睜開。2.針光明、人皇。

  (六)沙眼:1.臉骨皮上的紅點,用針點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視線模糊(視四指如五指):1.針明黃,留針,撚轉即愈。加針複溜,效更佳。

  (八)散光:1.針中白有效。

  (九)眼球歪斜:1.針下三皇,極有效。

  (十)眉棱骨痛:1.針火菊特效。

  (十一)白內障:1.針下三皇,長期治療有卓效。2.腎關、光明。

  (十二)夜盲:1.針夜盲穴特效。

  (十三)見風流淚:1.針木穴特效。2.針下三皇,效果亦佳。3.久年老病,可於三重穴先行點刺。

  (十四)眼跳: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腎關。2.針風市、複溜。

  (十五)青光眼:1.針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三、鼻疾病

  ※鼻部各病,駟馬穴皆有特效。

  (一)鼻幹:1.針駟馬穴。

  (二)鼻塞:1.感冒鼻塞、針肩中,有卓效。2.側三裏留針半小時,亦有效。3.針門金亦有效,

  (三)鼻膜炎(含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1,駟馬、通天、通關。

  (四)酒渣鼻(鼻頭紅暈):1.正本用三棱針或七星針點刺出血,三四次即愈。2.背部脾俞、胃俞點刺出血亦有卓效。

  (五)鼻衄(鼻出血):1.針肩中立止。

  四、耳疾病

  (一)中耳炎:1.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1.三重、四花外,同時點刺出血。

  (三)耳內脹:1.曲陵,中白,留針半小時。

  (四)耳鳴:1.瀉駟馬,補腎關,可即停止。2.曲陵用瀉法,再補明黃,亦可停止。3.針駟馬,無名穴放血。4.駟馬、腎關。5.中九裏。

  (五)聾啞:1.先三重放血,再駟馬穴六針同下。2.總樞穴點刺出血。

  五、口舌齒疾病:

  (一)下頜骨痛(口不能張):1.針火硬,配解溪效果更佳。2.耳背點刺。

  (二)口眼歪斜:1.四花外點刺,再針側三裏,側下三裏。2.三重點刺,再針駟馬、通腎。

  (三)舌強難言(中風失語): 1.針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舌下腫: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有效。(可於金津、玉液點刺出血效果更佳)

  (五)口內生瘤:1.四花中點刺、針四花上。

  (六)牙痛:1.針靈骨,交刺側三裏,側下三裏。2.針四花外亦有效。

  六、顏麵疾病

  (一)顏麵神經抽掣: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及中九裏(風市)有效。2.麵部神經緊張一駟馬。3.腕順一、二。

  (二)麵麻:1.三重放血,針側三裏、側下三裏。2.半麵臉麻痹一風市、偶三裏。

  (三)顴骨疼痛:1.三重點刺出血。2.針側三裏、側下三裏。

  (四)三叉神經痛:1.側三裏、側下三裏(外膝眼)。

  七、咽喉疾病

  (一)魚骨刺喉:1.針足千金有特效。

  (二)喉痛:1.耳後青筋放血。2.三重穴放血。3.足千金放血。

  八、頸項疾病

  (一)頸鬁(瘰鬁):1.針三重、六完,取患側穴位非常有效。2.三重放血,再針承扶、秩邊。效果極佳。

  (二)大頸泡:1.先於三重放血,再針側三裏,側下三裏。2.針足千針,足五金。

  (三)甲狀腺眼突:1.駟馬。

  (四)頸項皮膚病;1.針肩中有效。

  (五)項強:(頸痛)1.針正筋、正宗立能轉側。2.花骨一穴。

  (六)痄腮(腮腺炎或耳下腺炎):1.耳背放血。

  (七)肩頸痛:1.腎關上、髀關。

  (八)落枕:1.重子、重仙。2.正筋、正宗。3.木留。

  第二章◎四肢軀幹九、上肢疾病

  (一)手指麻:1.針腎關,複溜特效。

  (二)食指痛:1.針四花中穴特效。2.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

  (四)中指(趾)麻:1.針通關、通山。

  (五)指關節痛:1.針五虎一特效。2.針人士。

  (六)腕關節痛:1.針側三裏,側下三裏特效。

  (七)腱鞘炎:1.五虎一特效。

  (八)手臂不能舉:1.針腎關特效(對側)。2.針四花中亦特效(同側)。3.針足千金,足五金效果亦佳。4.花骨二穴。

  (九)手痛不能握物;1.針對側側三裏、側下三裏。2.重子、重仙。3.腎關。

  (十)肩關節扭傷:1.針法同手不能舉。

  (十一)上臂痛:1.針對側側三裏、六完有效。2.再在對側上曲,用三棱針放血。3.左臂痛,在膝眼下針即愈,四花中放血亦效。

  (十二)肩凝:(五十肩)1.針法同手臂不能舉。2.針肩中亦有效。

  (十三)肩痛:1.針法同肩凝。2。腎關、九裏。

  (十四)肩峰痛:(發腫)1.通腎、通胃、通背。2.九裏、側下三裏。

  (十五)肘關節痛;1.針靈骨特效。2.中九裏亦效。3.四花中特效。

  (十六)手抽筋: 1.針對側火山。

  (十七)兩手拘攣:1.瀉曲陵、針腎關。

  十、下肢疾病

  (一)坐骨神經痛:1.針靈骨、大白特效、2.針鼻翼亦特效。3.金林點刺亦佳。4.委中青筋點刺特效。

  (二)大腿痛:1.針叉三特效。2.金林點刺亦特效。3.七裏、九裏。

  (三)腳抽筋:1、針正筋。2.針次白。

  (四)足跟痛1.委中青筋點刺特效。2.針五虎五。

  (五)足酸難行:1.針次白或委中青筋上放血。

  (六)腿軟無力(兼心跳):1.針肩中、通天特效。2.針木枝亦佳。

  (七)腳麻:1.外駟馬。2.再針對側肩中。

  (八)趾麻:1.針下三皇。

  (九)腿冷痛:1.雙鳳穴點刺出血。2.再針通天,通胃。

  (十)膝蓋冷痛:1.針單側通天、通山。2.肩中。

  (十一)膝蓋痛:1.針肩中有特效。2.三金穴點刺對久年膝痛尤有特效。3.中間亦有效。4.膽穴。5.心門。

  (十二)踝扭傷:1.委中點刺出血特效。2.針五虎四。3.針小節尤其特效。

  (十三)腳痛不能履地:1.針對側九裏,下針即愈。

  (十四)下腿風濕痛:1.針對側九裏。

  (十五)腳痛:1.背心穴及雙風穴點刺。

  (十六)小腿脹痛(酸痛):1.針次白特效。2.針肩中亦佳。3.精枝放血尤佳。

  (十七)大趾生瘤:1.針天皇,通腎。

  (十八)兩腿酸:1.刺背麵穴出血即愈.2.水通、水全。3.對側之七裏、九裏。

  (十九)腳掌(背)痛:1.五虎三、四。

  (二十)腳趾痛:1.五虎三。

  十一、胸腹病

  (一)胸腹側痛(壓痛):1.針駟馬穴,倒馬針法。

  (二)胸膜炎:1.四花中點刺,再針駟馬穴。

  (三)小腹側痛:1.針駟馬、通天、通胃。

  (四)肋膜炎(肋間神經痛):1.針駟馬。

  (五)腹中絞痛(絞腸痧):1.腑巢二十三穴點刺。

  (六)胸悶:1.火山、火陵同時下針(禁用雙手)。2.四花中點刺甚佳。

  (七)少腹痛:1.針門金,特效。2.針肝門、曲陵針向下刺亦效。

  (八)肚臍周圍痛及腰痛:1.腕順一、二。

  (九)大腸部脹痛:1.針腸門。2.針門金。

  (十)腹脹:1.針曲陵、門金。2.腹脹痛,單針門金。3.針靈骨、大白。

  (十一)胸部打傷:1.針駟馬穴。2.四花中,外點刺亦佳。

  (十二)胸腹部任脈線上痛:1.針水相穴。

  (十三)胸連背痛:1.駟馬,然後承山。2.腎關。3.上白。

  十二、腰背病

  (一)背痛:1.單背痛,針重子、重仙立止痛。2.雙背痛,針正士、搏球。3.針通天、通背亦有效。4.針駟馬穴亦特效。

  (二)背連下腿痛:1.針馬快水,有卓效。

  (三)肩背痛:1.針重子、重仙特效。2.針通腎、通胃、通背亦特效。

  (四)背脊畸形:1.明黃、其黃、通天,下針有效。

  (五)脊椎肥大生芽(長骨刺):1.委中點刺有卓效,配合針明黃更佳。2.針九時,腕順一穴亦特效。3.四花中、副(四花中、副又當削骨針用)。

  (六)脊椎壓痛:1.針同(五)。

  (七)脊椎閃痛:1.針正筋,搏球有效。2.委中點刺有特效。3.七裏、九裏。

  (八)腰痛:1.水金、水通,有效。2.二角明有效。(向外紮)3.委中放血,亦有效。4.針下三皇亦有效。5.馬金水頗有效。6.靈骨、大白亦極有效。

  (九)腎虛腰痛:1.針中白,配腕順一更佳。2.水金、水通有效。3.腎關配複溜亦極有效。

  (十)閃腰岔氣:1.針馬金水、水通有效。2.針二角明。3.委中,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效果尤速)。

  (十一)脊椎正中線痛。l,委中點刺出血,再針雙昆侖。

  (十二)尾椎痛:1.大都(海豹)。

  第三章◎髒腑疾病十三、心髒病

  (一)真心痛(心肌炎、心絞痛):1.火包穴,三棱針點刺放出黑血,有特效。

  (二)心下脹:1.針心門。2.針通關、通山亦有效。

  (三)心跳過速:1.心門有特效。2.針通關,通天亦有效。3.四花中、外,點刺放血亦有效。

  (四)心髒麻痹:1.曲陵放血極有效。2.四花中、外,放血亦佳。

  (五)心口痛(心側痛)(風濕性心髒病):1.通關、通天、通山。2.四花中、副,點刺出血亦佳。

  (六)心兩側痛(血管硬化):1.四花中、副,點刺放出紫黑色血。

  (七)心肌炎:1.針心門。

  十四、肝膽病

  (一)肝硬化:1.肝俞點刺出血,再針上三黃。2.上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再針肝門,明黃。

  (二)肝炎:1.針肝門、明黃,不論急性、慢性,均有特效,加針腸門更佳。

  (三)膽囊炎:1.針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左右足同針。

  (四)膽石痛:1.針木枝穴特效。

  十五、肺病

  (一)肺部脹悶(肺氣腫):1.四花中、外穴三棱針點刺,出血立舒。

  (二)肺炎:1.針重子,重仙、大白。

  (三)支氣管炎(咳嗽):1.針水金、水通特效。

  (四)肺結核:1.四花中、外穴點刺,再針駟馬極效。

  (五)氣喘:1.水金、水通特效。2.大白、重子、重仙亦有效。3.土水穴特效。

  十六、脾胃病

  (一)脾腫大:1.針木鬥,木留。2.針三重穴。

  (二)胃病:1.四花中、外穴點刺出血,再針通關、通山特效。

  (三)胃穿孔(胃潰瘍):1.針同(二)。

  (四)嘔吐:1.總樞穴點刺特效。2.四花中點刺亦有效。3.針水金、水通亦有效。

  (五)胃酸過多:1.針天皇、腎關。2.針通天、通胃。

  (六)急性胃痛:1.四花中點刺特效。2.針上L水穴。

  (七)翻胃:1.針天皇、腎關:2.總樞穴點刺出血。

  (八)胃炎:1.針門金。

  (九)食欲不振:1.靈骨。

  (十)十二指腸潰瘍:1.四花中、外、點刺特效。2.解溪穴附近點刺亦效。

  十七、腎、膀胱病

  (一)腎炎:1.針通腎、通胃、通背甚效。2.水俞,三棱針刺出黃水。

  (二)腎結石:1.針馬金水穴。

  (三)水腫:1.針通天。(治腿腫)2.針通腎、通胃、通背。(治臉腫全身腫)

  (四)膀胱結石;1.針馬快水。

  十八、大小腸病

  (一)急性腸炎:1.四花中、外,點刺特效。2.針門全亦特效。

  (二)腸炎:1.針門金特效。2.腸門、足千金。

  (三)小腹脹:1.腕順一、二。

  (四)腸出血:1.四花中、外穴點刺出血,再針姐妹穴。

  (五)痔:1.委中出血特效。2.其門、其正、其角亦效。

  (六)小腸疝氣。1.內踝至三陰交一帶點刺出血。2.大間、小間、外間、中間、浮間任選三至四穴用針。

  (七)盲腸炎:1.四花中、外穴點刺出血有奇效。

  第四章◎其它疾病十九、前後陰病

  (一)睾丸炎:1.內踝至三陰交一帶點刺出血。

  (二)尿意頻數:1.針海豹、木婦特效。2.針馬快水亦可。3.腎關尤具特效。

  (三)淋濁:1.針通腎、通胃、通背。2.馬快水。

  (四)遺精:1.針下三皇。

  (五)小便出血:1.針下三皇。

  (六)尿道痛:1.針李白、雲白、浮間。2.馬快水。3.靈骨、火主。

  (七)小便夜閉:1.針肩中,雲白,下曲。2.針下三皇。

  (八)龜頭炎:1.針下三皇(加中極更佳)。

  (九)陽萎早泄:1.針下三皇(配水金、水通更佳)。

  二十、婦科病

  (一)子宮痛:1.針婦科穴特效。2.還巢可作配穴。

  (二)輸卵管閉塞:1.針婦科穴特效。2.還巢、木婦可作配穴。

  (三)子宮瘤:1.還巢,姐妹三。2.重子至重仙直線上點刺,再針還巢。3.婦科穴亦特效。

  (四)赤白帶:1.針還巢。2.針婦科穴。3.針姐妹三、木婦。4.針通腎、通背、通胃亦效。

  (五)陰腫:1.針還巢,2.針婦科穴。

  (六)陰道炎:1.針雲白、海豹。2.針婦科穴。

  (七)子宮炎(經痛):1.針木婦。2.針婦科穴。3.門金穴特效。

  (八)子宮病:1.針水曲。2.婦科穴。

  (九)難產:1.針火包。

  (十)久年不孕:1.婦科穴特效。2.還巢穴亦有效。3.婦科、還巢,左右交刺尤效。

  二十一、中風症

  (一)半身不遂(偏枯):1.靈骨、大白特效。2.九裏倒馬亦特效。3.對側重子、重仙,效亦佳。4.腎關。5.正會、後會。

  (二)中風(昏迷不語):1.正會、前會、後會、靈骨。

  (三)中風舌強不語:1.商丘、正會。

  (四)四肢發抖(帕金森症):1.腎關、複溜、明黃。2.明黃、其黃、腎關。3.正會、前會、木枝。

  (五)中風手拘攣:1.針對側重子,重仙有效。

  二十二、難症

  (一)高血壓:1.五嶺穴之(第四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一寸半,膀胱經線上的厥陰俞至膈俞)火雲至土泄,點刺放血。2.委中青筋點刺出血。3.四花中、外,點刺出血。4.中白穴亦有效。

  (二)黃疸:1.針上三黃。

  (三)糖尿病:1.針湧泉、下三皇(針向內斜刺)。口渴加針通腎。

  (四)四肢浮腫:1.針下三皇、通天。

  (五)風疹:1.天皇至人皇線上及門金點上放血,再針駟馬、九裏。2.耳背點刺出血特效,再針駟馬、九裏。

  (六)失眠:1.針下三皇配鎮靜,效果極佳。

  (七)發高熱:l,針大白退熱效果極佳。2.背部五嶺穴點刺亦佳。

  (八)酒醉:1.刺耳環出血,配針素髎更佳。

  (九)癲癇:1.背部第三椎旁開寸半之金吉、金陵(即肺俞、厥陰俞)點刺出血,經過一個療程即愈。

  (十)昏迷:1.神識昏迷。刺火硬、正會、前會,並於五嶺穴點刺。

  (十一)解暈針:針手解穴,透下白,一針即醒。

  (十二)解經血錯亂:針解穴。

  (十三)感冒:1.五嶺穴點刺出血,熱度即退。2.鼻塞取側三裏,一針即通。

  (十四)失音:針失音穴。

  (十五)霍亂抽筋:四花中、外點刺出血,針搏球。

  (十六)脂肪瘤:針明黃有特效,2.外三關亦有效。

  (十七)靜脈瘤:痛的上下靜脈放血。

  (十八)血管硬化:委中點刺有效。2.四花中、外點刺亦有特效。3.五嶺穴(四至七椎旁開寸半及三寸)點刺亦有特效。

  (十九)白血球過少:針其黃,肝門。

  (二十)紅血球過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針肝門。2.三黃亦有效。

  (廿一)白血球過多:針三黃有特效。

  (廿二)睡中咬牙:針四花下有特效。

  (廿三)精神疲勞:1.針叉三可消除疲勞。2.針鼻冀可預防疲勞。

  (廿四)皮膚敏感:駟馬穴特效。

  (廿五)牛皮癬:駟馬特效。2.耳背刺血亦特效。

  (廿六)青春痘:1.駟馬特效。2.耳背刺血亦特效。3.背部刺血亦特效。

  附錄一:黃氏對十四經穴主治病症之修訂

  董景昌原著,王作民簡按。

  【肺經】

  1. 雲門、中府——用三棱針治喉痧。

  喉痧為肺胃蘊熱以致咽喉暴痛熱腐,且兼痧症者。而中府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調肺氣,雲門則可治氣癭上氣胸滿。二穴以三棱針出血,不但於喉痧有效,兼為治療氣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 天府、俠白——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

  俠白穴對神經性心悸亢進症及肋間神經痛有卓效,再加天府為其倒馬針,則可治心經之坐骨神經痛。

  3. 尺澤、孔最——治肺經之氣喘。

  尺澤為肺經之合水穴,肺氣由此進入內髒而具調肺氣之功,凡肺經實熱皆可瀉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氣、清上焦熱之性能。再配以為肺經郤穴之孔最,其潤肺、清熱、解表之效,兩相參合,於氣喘之證,大有裨益。如再加配曲池、合穀二穴,功效更彰。

  4. 列缺、魚際——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為別走大腸之絡穴,與任脈、照海有一定之關係,且與腎經相關連,能逐水利氣。魚際能清熱利氣,故行胃中濕熱出循陽道,針時列缺宜透太淵,魚際宜透勞宮,則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 少商——用三棱針治鼻衄,三歲前之小兒用手輕捏此穴五分鍾即止,不須用針。

  少商為肺氣開出之井穴,點刺出血,有消炎、退熱、收縮腦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又李文憲常以此穴主治暑氣及喉科諸病甚效。

  【大腸經】

  1. 扶突、天鼎——用三棱針治喉炎。

  扶突對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雞聲,咽喉不利,暴喑氣梗咳多唾有效。天鼎則治失音、喉痹咽腫。用針時,循二穴之青筋處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臨床上扁挑腺炎及喉頭炎,皆有效驗。

  2. 溫溜、下廉——治腳痛(單用)及坐骨神經痛。

  溫溜為大腸經之郤穴,能清邪熱、通氣血,輔以下廉治痹之功,於腳痛時針健側之溫溜、下廉。坐骨神經痛,則兩手並取之。

  3. 合穀、曲池——治頭痛(雙用)。

  二穴用治頭麵耳目口鼻諸疾之功效,為眾所周知者。

  4. 合穀——用治腹部痛。

  合穀為增強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腸胃,升清降濁,故可治腹痛。

  5. 臂臑——治高血壓之頭暈(雙用)及腳痛(單用)。

  臂臑有疏通經絡,止痛鎮痛之作用,故其雙用、單用可治高壓高之頭暈及腳痛的症狀。(單用時針健側)

  6. 手三裏——治手麻。

  本穴有消炎之效,可減低各部神經痛,疏通病灶血行。臨床時,其酸麻脹之感應可擴散至前臂,故治手麻。

  【胃經】

  1. 巨髎——針下三分治腰痛(雙用)及臉麵麻痹。

  巨髎為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向治顏麵神經痛及麻痹,而景師又獨創針下三分治腰痛,以宏本穴之效用。

  2. 頰車,地倉——治口眼歪斜;頰車針向地倉,地倉針向頰車。

  曆來各家皆以此二穴為治口眼歪斜之特效穴,唯宜注意針法,庶能立收療效。又二穴收效有限時,可於患側口內青筋緊硬處以三棱針出血。

  3. 大迎、人迎、氣舍——用三棱針治喉炎。

  大迎開關通絡.祛風調氣;人迎清熱平喘,氣舍疏氣降逆。臨床時,於斯三穴及天鼎、扶突二穴之青筋處出血,並治喉炎。

  4. 缺盆、氣戶、庫房——用三棱針治喉痧。

  三穴以三棱針出血,有疏散喉頭蘊熱之功.故可治喉痧。

  5. 缺盆、氣戶、庫房、屋翳——治幹霍亂。

  上三穴再配以善疏風止痛之屋翳,仍以三棱針出血,則幹霍亂可立止。

  6. 外陵——開氣、治肚脹。

  外陵當臍下一寸旁開二寸處,善治心如懸饑,引臍腹痛。

  7. 髀關——治感冒。

  脾關疏風散寒,用治感冒須加倒馬針,而以拔火罐施術,收效更偉。

  8. 伏兔——治心跳、心髒病。

  本穴為脈絡之會,與血液循環有關、係調整心髒及血液病變之要穴。故可治心跳、心髒病。施術時宜加倒馬針。

  9. 足三裏——補氣、止汗。

  本穴為合穴,為土中真土,胃之樞紐,培後天精氣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濁氣,升下陷之清氣,故能補氣、止汗。

  10. 足三裏、承山——治轉筋霍亂、抽筋。

  足三裏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與膀胱經承山穴之舒筋涼血相配合,治轉筋霍亂、抽筋之症,自有針下回春之效。

  11. 上巨虛、條口、下巨虛——用左腿三穴,治骨頭凹陷,眼睛神經萎縮。

  此三穴所以培後天之氣以救先天之腎水也。乃景師之匠心獨運也。

  12. 陷穀——治腹部脹痛。

  《百證賦》雲:“腹內腸鳴,下脘陷穀可平。”蓋如是也。

  13. 犢鼻——用三棱針治唇生瘡。

  犢鼻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消腫止痛之功。一般皆以治膝關節之主穴。而景師獨以三棱針治唇生瘡,實有奪造化之功之神妙也。

  【脾經】

  1. 大都、太白——治子宮瘤、小腹脹。

  大都健脾和中,太白調氣機、助運化,二穴互為倒馬,於子宮瘤、小腹脹之證,有相當之療效。

  2. 公孫——治傷寒、腰痛。

  公孫為別走胃經之絡穴,與奇穴之火菊穴相符,可治傷寒腰痛。至其功效之大用,參考楊維傑之《針灸經穴學》247—249頁即知。

  3. 三陰交——治淋病、陽萎、早泄、遺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蛋白尿、小便出血、腎髒炎。

  本穴為肝、腎、脾三經之交會,穴性為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能於補脾之中,兼能補腎陽而養肝血,具氣血兩補之功。故曆來針灸家皆重視本穴,蓋所見略同。

  4.地機、漏穀、三陰交——治臉麵神經麻痹。三穴合用,有排泄瘀血之功,而補脾土亦所以治臉麵神經麻痹也。或以足三裏、條口施術,亦有效焉。

  5.血海——治小兒發驚風,小兒夜哭,嬰兒隻以手揉3至5分鍾可也。血海有疏泄脾經濕熱之功,以治小兒驚風及夜哭,誠有效驗。

  6.陰陵泉——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髒炎、糖尿病、尿蛋白、頭暈眼花、腰酸背疼、眉棱骨疼。

  本穴能清化濕熱,通利中、下二焦,因之有清理脾熱,宣泄水液,行痹鎮痛及通利小便之功。配合足三裏,出針後可以便泄如注;配合奇穴之腎關治胃酸過多,反胃等。配合複溜或三陰交可治腎髒炎、糖尿病、尿蛋白,反胃等,單用可治眉棱骨疼。

  7. 箕門——肝病、肝硬化、肝腫大。

  《素問◎刺禁論》:刺陰股中大脈,出血不止死。後世遂以箕門為禁針穴,莫敢試之。唯近人承澹安氏主針三分至五分,不可過深。然承氏亦過於拘束者,遂使箕門治肝之療效淹沒無聞。景師直以“刺禁”者為示人手法所當慎之者,非即“禁刺”。遂主下針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或上下再加倒馬針,因之治愈肝病患者亦多矣。

  8.衝門、府舍——治子宮瘤、風濕性心髒病、全身無力。由各家載述,二穴為下焦病變之要穴,而景師以治上述各症,有意者可試之。

  9.周榮、胸鄉、天溪——用三棱針出黑血治支氣管炎吐黃痰。此又景師善用三棱針之一證明也。臨床上確有相當之效驗。

  【心經】

  1. 通裏——治心經之大腿後坐骨神經痛。

  本穴為別走小腸之絡穴,有鎮靜安神、調心氣的作用。因之對心火,腎陽虛弱的坐骨神經痛頗具效果。

  2. 少府——暈針之解穴,及紮後之上身發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師有感於暈針及紮後之上身發麻,與心經有一定之關遂以有寧心調神性能之少府為手解穴。

  【小腸經】

  1. 前穀、後溪——治心經之頭暈、耳鳴。

  後溪為心經之俞土穴,能清神誌、祛內熱、通督脈、固表分,故有清熱、祛風、醒腦、開鬱、鎮痛之功,以後溪為主穴,前穀為倒馬,正以治心經之頭暈、耳鳴。

  2. 肩貞、臑俞——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

  據各家載述,二穴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師由“金火製化”,“以陽治陰”悟入,以治肺經之坐骨神經痛。

  3. 腕骨——治眼痛。

  為小腸經之原穴。疏太陽經邪而清小腸實熱,即具清熱、發汗、散瘀、化濕之功,而於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淚生翳等之眼痛症。

  4. 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側痛。

  據各家之載述,二穴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師以之治小腿外側痛,乃“下病上取”原則之治療法。

  【膀胱經】

  1. 通天、承光、五處——治手發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項強頭暈,承光可醫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風熱效用之五處,三穴合用,對腦部神經受損所致之手發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療效。

  2. 神堂、膏肓、魄戶、附分、心俞、厥陰俞、肺俞、風門、大抒——用三棱針治血壓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淺層皮層神經,而發生疏導作用也。而效果相當滿意也。

  3. 膏肓——用三棱針治膝蓋關節炎。

  一般取穴治膝蓋關節炎效果不佳時,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針於患側出血,再針奇穴之肩中穴或楊維傑善用之內關穴,則鮮有不立覺舒適者。

  4. 神堂、膏肓、魄戶——治鼻炎、耳鳴、羊狗瘋。

  三穴皆能宣通肺氣.益氣補虛,尤其膏肓一穴、尤宜於慢性病之治療,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

耳內發脹的出現會讓人越來越消瘦、抵抗力下降,所以別再拖延下去了,大家需要提升自我保護意識,遠離生活中的各種疾病。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藥企品牌推薦

查看更多>>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