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下頜間隙感染常見於下頜第三磨牙根尖感染或冠周炎等引起的繼發性感染,少數為醫源性感染,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翼下頜間隙(pterygomandihular space)位於下頜支內側骨壁與翼內肌外側麵之間。前界為顳肌及頰肌;後為腮腺鞘;上為翼外肌的下緣;下為翼內肌附著於下頜支處;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此間隙中有從顱底卵圓孔出顱之下頜神經分支及下牙槽動、靜脈穿過,借蜂窩組織與相鄰的顳下、顳、頰、頜下、舌下、咽旁、咬肌諸間隙相通;經顱底血管、神經還可通入顱內。
常見為下頜智齒冠周炎及下頜磨牙尖周炎症擴散所致;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消毒不嚴也可引起翼下頜間隙感染;此外,相鄰間隙,如顳下間隙、咽旁間隙炎症也可波及。
翼下頜間隙感染後炎症會向鄰近間隙擴散,可形成顳下、咽旁、頜下、頜後等多間隙感染,導致病情複雜化。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翼下頜間隙感染患者有牙痛史,其主要表現為張口受限,咀嚼食物、吞咽疼痛等,其具體臨床症狀如下所述。
1、病史
患者有急性下頜智齒冠周炎史,或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注射史。
2、臨床表現
患者有牙痛史,繼之出現張口受限,咀嚼食物、吞咽疼痛;口腔檢查可見翼下頜皺襞處黏膜水腫,下頜支後緣稍內側可有輕度腫脹、深壓痛。由於翼下頜間隙的位置深在,即使膿腫已形成,亦難以直接觸及波動,致使炎症向鄰近間隙擴散,形成顳下、咽旁、頜下、頜後等多間隙感染,導致病情複雜化。翼下頜韌帶區紅腫壓痛十分明顯;下頜角內側、頜後下頜支內側腫大及壓痛明顯;顴弓下部腫脹。患者可有發熱、白細胞總數增高。
翼下頜間隙感染通常是繼發於周圍軟組織的感染所致,故注意加強全身營養,注意局部安靜,避免不良刺激,盡量減少咀嚼、說話等局部活動對於全身抵抗力低下以及免疫功能受限的患者,可造成全身的膿毒血症,嚴重病例可直接危及到生命,同時還可誘發腦炎,故對於已經感染本病的應積極治療,以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翼下頜間隙感染經口內檢查可見翼下頜皺襞腫脹、壓痛;口外可見下頜支後緣及下頜角內側豐滿,有壓痛。
穿刺:穿刺經翼頜韌帶外側刺入後沿下頜支內側進入該間隙,或從頜後刺入到該間隙抽膿可明確診斷。
翼下頜間隙感染患者飲食要清淡,多攝入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食物,同時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其具體飲食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1、注意避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及時的治療齲齒、牙周炎等口腔問題。
2、避免受涼、勞累,適量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以免繼發感染。
3、避免辛辣刺激、油炸煎烤類食物,同時避免抽煙喝酒。
4、保持飲食清淡,但需要注意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少吃油膩、高脂肪的食物。
翼下頜間隙感染患者出現翼下頜間隙膿腫時,可切開引流,從口內或口外進行。口內切開因受張口度的限製,較少采用;口外途徑,具有易於暴露間隙及姿勢引流的優點。
口內切口在下頜支前緣稍內側,即翼下頜皺臂稍外側,縱行切開2~3cm,血管鉗鈍性分離開頰肌後,即可沿下頜支內側進入翼下頜間隙。
口外切口與咬肌間隙切口相類似,在分離暴露下頜角下緣時,在其內側切開部分翼內肌附著及骨膜,用骨膜分離器剝開翼內肌後,進入間隙放出膿液,用鹽水或1%~3%雙氧水衝洗膿腔,鹽水紗條堵塞膿腔,次日交換敷料,並用橡皮管或橡皮條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