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肋是來自第7頸椎的畸形肋骨。可為雙側性。其遠端由纖維帶與第1肋骨相連。頸肋的存在將使臂叢和鎖骨下動脈頂起。縮小胸廓出口。增加血管神經的牽張而發生臨床症狀。若同時有肩胛帶下垂。高位胸骨。第1肋骨高位症狀更為明顯。有頸肋者並非都有症狀。本症很少發生於30歲以下的人。
頸肋嚴重者三個下神經幹均可受牽扯,血管受累的症狀表現為手與手指出現反複的腫脹,寒涼,蒼白,發紺與麻刺痛,在極嚴重的病例可發生手指尖的壞疽,血管受累時常有鎖骨下動脈受壓,橈動脈暫時性阻滯,鎖骨下動脈的銷贓骨上部分搏動增加與雜音。
頸肋多見於中年以上的女性,患側頸肩臂區不適或疼痛。臂叢的下幹受壓,出現尺神經分布區發麻、沉重感,常因患側上肢持續活動、牽拉、提物等動作而加重。嚴重者可出現握力減弱,精細動作不靈活,大、小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當鎖骨下動脈受壓時,可以引起肢體發涼、怕冷、患肢易疲勞、手上舉時蒼白。鎖骨下靜脈遭受壓迫,可產生患肢水腫、淺靜脈怒張、手指僵硬、指甲發紺等。
頸肋為先天性疾病,無有效預防措施,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但應注意並不是有頸肋的人都會有症狀,首先應選擇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果時再采取手術治療,以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頸肋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大約0.5%—1.0%的人群出現頸肋,其中約半數人為雙側。女性較多見,頸肋為第7頸椎兩側或一側有肋骨長出,有時可出現臂叢神經受壓的症狀,攝片時包括整個頸椎或整個胸椎,頸肋常較細短,有時可與橫突相互融合,其邊緣不太整齊,但頸肋也可形如正常的第1肋。如為兩側勁肋,兩側的長短,粗細常不對稱。
頸肋為先天性疾病,早診斷早治療是本病的防治關鍵。飲食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謹遵醫囑。
頸肋患者如經過三到六個月非手術治療無效,症狀較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具體手術療法如下:
鎖骨上切口,在鎖骨上窩作一個六到八厘米橫切口,開始於胸鎖關節的上外側,自此向上向後,在皮膚切口下方切斷頸闊肌,同時找出胸鎖乳突肌的鎖骨止端並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找到頸外靜脈與肩胛橫動脈、頸橫動脈,分別結紮之。
將肩胛舌骨肌切斷,在前斜角肌的前方可找到斜行向下的膈神經。將它遊離並向內側牽開,分離前斜角肌的前後緣,在它的附著點處切斷,避免損傷鎖骨下靜脈。此靜脈位於前斜角肌的前下方。在前斜角肌的後方有鎖骨下動脈與臂叢。注意將前斜角肌切斷能否緩解對這些組織的壓力,細心察看處於中斜角肌內側的神經血管束,是否有任何纖維筋腱束壓迫這些組織、斜角肌是否畸形,探查頸肋或第7頸橫突過大等。
頸肋通過前、中斜角肌間隙,臂叢最下的神經根與鎖骨下動脈跨越頸肋時被壓成弓狀,手術的目的是解除神經與血管的壓迫。對頸肋要小心地遊離,切除其一部分或全部。切除全部纖維束,如發現中斜角肌夾緊臂叢,則應切除足夠的肌肉解除壓迫。要注意在一些病例中臂叢神經的一部分可以穿入斜角肌,則盲目地切斷斜角肌可損傷臂叢。術後關閉傷口放置橡皮條引流,二十四小時後取出引流條,一周拆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