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
(二)發病機製
最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分叉處,其次為頸總動脈起始段,此外還有頸內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前動脈等部位。
一般認為,頸動脈斑塊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引起腦缺血:一條途徑是嚴重狹窄的頸動脈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導致大腦相應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條途徑是斑塊中微栓子或斑塊表麵的微血栓脫落引起腦栓塞。上述二者機製何者更占優勢,目前觀點尚不一致,但多數認為斑塊狹窄度、斑塊形態學特征均與腦缺血症狀之間密切相關,二者共同作用誘發神經症狀,而狹窄度與症狀間關係可更為密切。
1.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都會更早更廣泛地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這是該病普遍性代謝紊亂的一部分,包括血脂異常和結締組織的糖化。高胰島素血症損害血管內皮。糖尿病對女性是尤其強烈的危險因素,顯著抵消了雌性激素的保護作用。
2.肥胖:研究發現,肥胖尤其是男性軀幹肥胖是CAD獨立的危險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常伴有肥胖,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似乎是低LDL或HDL者及非老年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並非所有甘油三酯的升高都是致動脈粥樣變的。越小,密度越大的極低密度脂蛋白顆粒,其危險性也越大。
1.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1)腦部缺血症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複視等。
(2)TIA 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鍾,發病後24h內完全恢複。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3)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並具有相應的神經係統的體征和影像學特征。
2.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許多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上無任何神經係統的症狀和體征。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或斑塊潰瘍被公認為“高危病變”,越來越受到重視。
1.因為本病最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外傷和放射性損傷等,所以積極治療和預防原發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2.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可以做頸動脈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或頸動脈支架成形植入術,以消除潛在的栓子來源,防止腦卒中的發生
1.多普勒-超聲檢查
超聲檢查的不足之處包括:
(1)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
(2)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
2.磁共振血管造影
3.CT血管造影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平時注意戒除煙酒,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攝入高脂高鹽飲食。避免熬夜,避免勞累,避免長時間低頭,避免情緒變化太大。
1內科保守治療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降低體重。
(2)戒煙。
(3)限製酒精消耗。
(4)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許多隨機的、前瞻性多中心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可以顯著降低腦缺血性疾病的發生率,臨床上常用的藥物為阿司匹林、噻氯匹定(ticlopidine,商品名抵克力得)等。
(5)改善腦缺血的症狀。
(6)定期的超聲檢查,動態監測病情的變化。
2.外科手術治療
頸動脈狹窄外科治療目的是預防腦卒中的發生,其次是預防和減緩TIA的發作。標準的手術方式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arotid endarterectomy,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