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均可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如年齡、性別、家族中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高總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甘油三酯血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如果存在以上多項危險因素,出現頸動脈斑塊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術後最嚴重的並發症是永久性和暫時性腦卒中,分別占約2%和5%,常與術中發生栓子脫落、腦缺血、轉流不當或頸內動脈血栓形成和血壓不穩定有關。其他尚有術後出血、血腫、暫時性聲音嘶啞、舌運動障礙和血壓不穩定等。心、肺等並發症則並非本手術所特有。Robertson認為當發現視網膜動脈壓力明顯降低時應疑有血栓形成,需立即手術探查。當發現栓子進人大腦中動脈時應立即施行取栓術或顳淺-大腦中動脈旁路手術,以盡快恢複腦病區血運。Kwaan認為在成功的頸動脈血栓內膜切除術後發生腦卒中的病例,應在1小時內手術探查,並報道3名探查病例,均見術側頸內動脈血栓形成,經取栓術後2例立即恢複,1例於1周內恢複。
頸動脈是較粗大的血管,其頸內動脈直接向腦組織供應血和氧,其頸外動脈則向眼、耳、鼻、口腔等五官供給血和氧。如果頸動脈硬化了,就是在血管壁上有斑塊形成,從而使血液在流通時不順暢。不順暢就往往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病人常感頭暈、目眩、記憶力差、思維力明顯下降,久而久之,將造成大腦萎縮。如果硬化了的頸動脈有稠樣斑塊脫落,並隨血流而阻塞動脈血管,就會造成腦梗塞,出現失明、語言不清、癱瘓等中風表現,甚至威脅生命。
一般來說,輕度的動脈硬化不會影響大腦的血液供應,所以頸部活動後不會出現什麼症狀。而重度的動脈硬化,會使大腦血液供應減少,出現頭暈、頭痛和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如果這時活動頸部,很可能加重腦缺血,從而使腦部缺血症狀更加嚴重,甚至發生"缺血性腦中風"。 造成腦出血、腦血栓、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力衰竭、早搏等症的主要原因。 這類病常發生在"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中,同時老年發病率大過年輕人。
一級預防就是在日常活動中要控製飲食,遠離高脂、高糖食物,即少吃動物肝髒、腦花、肥肉、油炸食品、糖和脂肪含量高的東西;
二級預防就是發現輕微症狀及時就醫,讓醫生幫助控製血糖、血脂,用阿司匹林等藥物穩定病情同時患者在平時活動中,特別是轉動頸部時動作要輕、緩,切不能幅度過大;
三級預防是中風後的預防,那就必須依靠醫生用藥物進行治療了 頸動脈硬化引起的後果非常嚴重,而且此類病屬於複發性疾病,很多人在出院後沒有控製好,引起二次中風、三次中風但此種病隻要患者和家屬平時注意,和醫生密切配合,把血壓、血脂、血糖控製好,終身也不會發生腦中風
頸動脈CT血管成像是比較常用的也是診斷意義比較大的檢查方法。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應積極預防。
(1)宜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製品)及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等),少吃單純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2)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因維生素C可促使膽固醇羥基化,從而減少膽固醇在血液和組織中的蓄積。
(3)宜多吃高纖維素的食物,因食物纖維不易被人體胃腸道所消化,攝入高纖維食物後可改善大便習慣,增加排便量,使糞便中膽固醇及時排出,從而起到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的作用
1、一般治療:應注意勞逸結合,生活有規律,避免情緒激動和進行適度的體育鍛煉。對出現癡呆、精神障礙和行動不便的病人要加強生活護理。
2、藥物治療:臨床上對待頸動脈斑塊可采用改善腦的血液循環藥、降低血脂藥,此外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的吃一些專門用來治療腦動脈硬化的藥,同時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