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頸部>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簡介

相關問答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指因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患。1983年,Key首先報道了脊柱韌帶骨化現象,並稱之為“韌帶骨化性脊柱炎”。1960年,日本學者屍解時發現頸椎後縱韌帶骨化導致了脊髓壓迫症1964年,Terayma將該病理變化命名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並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成為一種獨立的臨床性疾病。

【詳情】

01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後縱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的常規化驗檢查,如血常規、血清蛋白、血覺等均在正常範圍以內。與葡萄糖代謝之間有一個比較密切的關係。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個老年性疾病,好發於50~60歲,在60歲以上患者中,發病率可高達20%,在一般成人門診中,約占1%~3%。

02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種發病在頸椎部位的疾病,頸椎是人體重要的部位,頸椎出現疾病會嚴重影響機體的其他部位,導致出現許多並發症,下麵是幾種比較常見的並發症。

1、頸椎退行性改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變累及椎間盤,椎體,椎板,小關節,韌帶等各個部位,如椎間盤脫水變性,突出,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增生,小關節增生,椎板增厚,韌帶肥厚等,頸椎退行性改變與後縱韌帶骨化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一方麵,盡管後縱韌帶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確,但退行性改變是引起後縱韌帶骨化的因素之一已為大家所公認,另一方麵,當頸椎某一節段發生後縱韌帶骨化而使活動受到限製時,該部位的上,下椎間隙和小關節承受的負荷活動將增加,可逐漸出現並加速退行性改變。

2、彌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症(DISH)

  此病又稱Forestier病,是老年的常見疾患,大多數患者臨床症狀並不明顯,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脊柱連續數個椎體前,外側鈣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經壓迫症,外周骨與肌腱和韌帶附著處通常也發生鈣化和骨增生,DISH多見於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線片表現為脊柱前外側連貫性,寬大的骨化帶,受累區域椎間隙正常,臨床上發現相當多的OPLL伴發DISH,或者說DISH伴發OPLL,有作者認為OPLL是DISH的一種特殊類型表現,但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後發現,DISH與OPLL兩者間存在著差異,不應視為同一種疾病。

3、運動失常

  還可並發小便失禁及排便功能低下,可出現間歇性,慢性,進引性,痙攣性四肢癱瘓。

03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有哪些典型症狀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指因頸椎的後縱韌帶發生骨化,從而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產生肢體的感覺和運動障礙及內髒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疾患,本病一般有下列表現。

1、一般概況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發生與發展一般均較緩慢,因此患者早期可不出現任何臨床症狀但當骨化塊增厚增寬到一定程度引起頸椎椎管狹窄時,或是病變進程較快及遇有外傷時或後縱韌帶骨化雖不嚴重但伴有發育性椎管狹窄症時則可造成對脊髓或脊髓血管的壓迫,因而患者多在中年以後出現症狀。

2、頸部症狀

  病變早期,患者頸部可由無痛而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範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

3、神經症狀

  主要是脊髓壓迫症狀,其特點是不同程度的可有間歇期的、慢性進行性、痙攣性四肢癱瘓。

  一般先從下肢開始,漸而出現上肢症狀。少數病例亦可先出現上肢症狀或四肢同時發病。

  (1)上肢症狀

  主要是一側或雙側手部或臂部肌力減弱,並又出現麻木無力及手部活動靈活性減退,嚴重者不能拿筆持筷或捏取細小物品;患者握力大多減退,肌肉呈中度或輕度萎縮,尤以大、小魚際為明顯。

  (2)下肢症狀

  主要表現為雙下肢無力抬舉困難,拖地而行或步態顫抖不穩,有踩棉花感。內收肌痙攣明顯者行路呈剪式步態。同時可有雙下肢麻木、無力及痙攣嚴重者不能自行起坐及翻身,完全癱於床上。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活躍,髕陣攣陽性,病理反射多為陽性,可有深感覺及淺感覺減退。

  (3)其他症狀

  主要是尿道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排尿困難或小便失禁;排便功能亦多低下,每3~5天一次,常有便秘及腹脹。患者胸腹部可有束帶感,並易於查出痛覺障礙平麵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減弱或消失。

4、後縱韌帶骨化症脊髓受累程度的分型

  脊髓及脊神經根受累的程度不一甚至可毫無改變。臨床上一般是根據神經組織受累的程度不同而分為以下五型:

  (1)脊髓橫斷癱瘓型

  包括四肢麻木、運動障礙手指精巧活動受限步行困難及排尿失控等表現。

  (2)布朗征

  表現為一側運動麻痹而對側感覺障礙,此在後縱韌帶骨化症中較為常見。

  (3)襪套樣麻痹型

  手與足的指、趾部感覺異常(麻木異物感)並伴有手足的運動障礙等,呈套狀。

  (4)脊髓中央管型

  表現為手部嚴重癱瘓而足部卻幾乎沒有症狀,或僅有輕度運動障礙。

  (5)神經根型

  患者有頸項部疼痛或一側上肢疼痛。

04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發病原因尚不清楚,故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後縱韌帶骨化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一般的常規化驗檢查,如血常規、血清蛋白、血覺等均在正常範圍以內

05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發病部位在頸部,通常會導致患者頸部逐漸出現輕度酸痛及不適;頸椎活動大多正常或有輕度受限,以頭頸後伸受限為明顯;當被動活動超出其正常活動範圍時,可引起頸部疼痛或酸脹感。因此需要做下麵幾項檢查:

1、X線檢查

  表現及骨化類型,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的X線片主要特征為椎體後緣異常的高密度條狀陰影。為準確判斷狹窄程度,可采用普通X線攝片和斷層片來測量椎管的狹窄率。狹窄率是側位片中骨化塊最大前後徑與同一平麵椎管矢狀徑之比。

2、脊髓造影術

  可觀察到後縱韌帶骨化灶對硬膜囊的壓迫情況,影像上常表現為與骨化水平相一致的不全性或完全性梗阻。要確定受壓梗阻範圍,須作上行性和下行性兩次造影。腦脊液蛋白含量升高,Quekenstedt試驗表現為部分或完全性梗阻。

3、CT掃描

  是診斷後縱韌帶骨化症的重要方法,可以在橫斷麵上觀察和測量骨化物的形態分布及其與脊髓的關係。在CT掃描圖像上,可見椎體後緣有高密度骨化塊突向椎管,椎管狹窄,容量變小,脊髓和神經根受壓移位變形。可用椎管橫斷麵狹窄率來表示椎管狹窄程度,如果對橫斷麵圖像進行矢狀麵重建的骨化物在椎管縱向、橫向的發展情況。從而對後縱韌帶骨化的範圍有更加全麵的了解。

4、MRI

  可根據脊柱韌帶的形態和信號變化判斷韌帶的正常或異常情況,在MRI的T1加權、T2加權圖像上,骨化的後縱韌帶常呈低信號強度凸入椎管,並可見硬膜囊外脂肪減少及硬膜囊受壓。在相應橫斷麵上,可見椎體後緣呈低信號的後縱韌帶骨化影從椎管前方壓迫脊髓及神經根。

06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病人的飲食宜忌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是頸椎類疾病的一種,常采用保守療法進行治療。為了輔助疾病的治療,患者應該注意下麵的飲食禁忌:

  1、忌寒涼個冷之品。如綠豆、冬瓜、黃瓜、芹菜等涼性食品,又如冰食、冷飲等,生冷瓜果亦應少食,因其不利於疾病的康複。

  2、忌酗酒及大量飲用咖啡及濃茶。

  3、忌油膩之品。如肥肉、油炸豬肉、牛肉、羊肉等,食後易使脾胃遠化失常,導致病情加重。

  4、忌辛辣之品。不宜食用辣椒、辣醬、咖喱等。

  5、忌多食豬骨、羊骨、牛骨等。

07西醫治療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常規方法

  後縱韌帶骨化症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症狀輕微,或症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得到緩解者,以及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術療法。常用的有持續頭顱牽引、臥床休息、頸托固定、理療和藥物治療等。由於後縱韌帶的骨化塊既可以對脊髓產生直接接續的壓迫,又可以在頸部活動時對脊髓產生磨擦,采用保守療法將頸部固定後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療效往往較預期的為好。對於頸椎的間歇性牽引法與推拿療法,有引起症狀加重的報道,應慎重選用。藥物療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經營養藥物之外,近來有神經生長因子運用於臨床,顯示了一定的療效。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患者應首先采取保守治療,若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療法仍無效時考慮手術治療。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