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肋的形態各異,從病理解剖上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完整型頸肋指具有較為典型的肋骨形態,前方以肋軟骨與胸骨或第1肋骨相連結。一般見於第7頸椎,罕有發生於第6或第5頸椎者。
2、半完整型頸肋與前者相似,惟其前方以軟骨關節麵與第1肋骨相連。
3、不完全型頸肋其形態與肋骨相似,惟發育較短小,前方以纖維性束帶與第1肋骨相連結。
4、殘留型頸肋指於第7頸椎橫突外方僅有1.0cm左右長短的殘留肋骨,其尖端多以纖維束帶附著於第1肋骨上。
頸肋畸形並發症包括手部發脹、拙笨感,橈動脈搏動減弱以及患肢酸脹感等,共占20%左右。主要應與引起臂叢及鎖骨下動脈受壓症狀的各種疾患相鑒別包括各種血管疾患肩周炎、上肺溝腫瘤、腕管綜合征乙醇(酒精)中毒及糖尿病等。如果頸肋引起鎖骨下動脈受壓,則可出現手部的腫脹、發冷、蒼白及刺痛感;嚴重者可出現手指發紺,甚至手指尖端壞疽樣改變。
一、一般特點
1、發病年齡:以20~30歲為多發,亦有14歲即發病及50歲以後發病者。
2、性別:女多於男,兩者之比約為4∶1,此可能與女性發育較早,肩胛帶下垂較多和參加家務勞動較頻有關。
3、側別:右側多於左側,兩者之比約為3∶1,右側之所以多見,主要是由於一般人均為右利,右手勞動強度較大;此外,亦與右側的臂叢距肋骨較近和鎖骨下動脈略高等有關。
4、職業:以體力勞動較多者容易發病。
二、起病症狀
視病理解剖改變的程度,受壓組織的部位及個體差異等不同,其起病症狀亦不盡一致,其中多見的有:
1、前臂尺側及小指麻木感:最為多見,約占40%左右,主要因為臂叢下幹受刺激引起尺神經症狀之故。
2、持物易落及手無力感:也較多見,約占30%左右,由於臂叢中構成正中神經的纖維受累而引起。
3、小魚際肌萎縮:亦因尺神經受波及所致,約占10%左右。
4、其他:包括手部發脹,拙笨感,橈動脈搏動減弱以及患肢酸脹感等,共占20%左右。
三、臨床體征
1、鎖骨上窩飽滿感:正常情況下,雙側鎖骨上窩多呈對稱性凹陷狀,如有頸肋存在時,則可發現患側(亦可為雙側)鎖骨上窩消失,甚至略向上方隆起,呈飽滿狀。
2、鎖骨上窩加壓試驗陽性:即術者以手部大魚際肌壓迫患側鎖骨上窩,由於正好將臂叢神經幹擠壓於頸肋和前斜角肌之間,可引起疼痛及手臂麻木感,此即屬陽性,尤以深吸氣時為明顯。
3、肌肉萎縮:主要表現在手部的小魚際肌,骨間肌及前臂的尺側肌群(當尺神經受累時),其次為正中神經支配的大魚際肌,偶爾可發生於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等。
4、手部缺血症狀:如果頸肋引起鎖骨下動脈受壓,則可出現手部的腫脹,發冷,蒼白及刺痛感;嚴重者可出現手指發紺,甚至手指尖端壞疽樣改變。
5、Adson征:陽性具有診斷意義,但陰性時亦不能否定診斷,其檢查方法為:患者端坐於凳上,做深呼吸,並維持在深吸氣狀態;囑患者仰首,向對側轉頭;檢查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頜(頦部),另手摸著橈動脈;之後,讓患者用力回旋下頜,並與檢查者的手對抗,此時如誘發或加重神經症狀,或橈動脈搏動減弱,消失,則為陽性。
預防病變發展及增強肩部肌力為主可行以下方式:
1、減荷:減輕上肢負荷盡可能地避免用手臂持物,可以肩部負重取代之
2、鍛煉:增加肩部鍛煉可利用體操肩部負載及按摩等來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對肩胛提肌的訓練
3、體位:在休息時,尤其是臥床情況下使患側上肢置於上舉過頭位以緩解及對抗肩胛帶的下垂作用
1、一般臨床特點以20歲以上的女性青年為多見,好發於右側。
2、起病症狀主要表現為尺神經或正中神經受累及血供受阻的手部症狀。
3、臨床檢查可根據鎖骨上窩處的變異、壓痛,以及加壓試驗Adson征的檢查結果等作出初步判定。
4、X線平片可清晰地顯示長短不一的頸肋畸形或第7頸椎橫突過長等。
頸肋畸形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補充維生素,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均衡。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一、治療
1、無症狀者指在體檢或做其他檢查時發現有頸肋者,原則上勿需特別處理。
2、症狀較輕者以預防病變發展及增強肩部肌力為主。
(1)減荷:減輕上肢負荷,盡可能地避免用手臂持物,可以肩部負重取代之。
(2)鍛煉:增加肩部鍛煉,可利用體操、肩部負載及按摩等來增加肩部肌力,尤其是對肩胛提肌的訓練。
(3)體位:讓患者在休息時,尤其是臥床情況下使患側上肢置於上舉過頭位,以緩解及對抗肩胛帶的下垂作用。
3、症狀持續者指症狀明顯、經非手術療法久治無效者,多需手術治療。
二、預後
一般對症處理即可緩解症狀,極少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