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傷寒

傷寒簡介

相關問答

  傷寒(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持續的菌血症與毒血症,單核吞噬細胞係統的增生性反應,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為主的增生、腫脹、壞死與潰瘍形成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持續高熱,全身中毒性症狀與消化道症狀、相對緩脈,玫瑰疹、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傷寒主要分為:普通型,輕型,暴發型,遷延型,逍遙型,頓挫型六種。傷寒病又稱為腸熱病(enteric fever)。

【詳情】

01傷寒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傷寒杆菌感染後是否發病與細菌數量、毒力、機體免疫力等因素有關。如胃酸過低、重度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症等也是造成傷寒發病的因素。

  傷寒沙門菌(Salmonella typhi)是本病的病原體,傷寒杆菌在自然環境中生命力較強,水中可存活2~3周,糞便中可達1~2個月,能耐低溫,冰凍環境中可維持數月,對於陽光,幹燥,熱力與消毒劑的抵抗力則較弱,日光直射數小時即被殺滅;加熱達60℃ 30min,或煮沸立即死亡;3%苯酚中,5min亦被殺滅;消毒餘氯在0.2~0.4mg/L的水中可迅速致死,於食物(如牛奶)中可以生存,甚至能夠繁殖。

  傷寒杆菌隻感染人類,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傷寒杆菌不產生外毒素,菌體裂解時,釋放內毒素,在本病的發病機製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02傷寒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傷寒的並發症複雜多樣,發生率不一,同一患者可同時或先後出現多種並發症。

  1.腸出血為常見的嚴重並發症,發生率約 2.4%~15%,多見於病程第2~3周,從大便隱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無症狀或僅有輕度頭暈,脈快;大量出血時熱度驟降,脈搏細速,體溫與脈搏曲線呈交叉現象,並有頭暈,麵色蒼白,煩躁,冷汗,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有腹瀉者並發腸出血機會較多,病程中活動過多,飲食成分不當,過於粗糙,過量飲食,排便時用力過度以及不適當的治療性灌腸等均可成為腸出血誘因。

  2.腸穿孔為最嚴重的並發症,發生率約1.4%~4%,多見於病程第2~3周,腸穿孔常發生於回腸末段。

  3.中毒性心肌炎發生率3.5%~5%,常見於病程第2~3周伴有嚴重毒血症者,臨床特征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減弱,心律不齊,期前收縮,舒張期奔馬律,血壓偏低,心電圖顯示P-R間期延長,T波改變,S-T段偏移等,這些症狀,體征及心電圖改變一般隨著病情好轉而恢複正常。

  4.中毒性肝炎發生率約10%~68.5%(多數在40%~50%),常見於病程第1~3周,主要特征為肝大,可伴有壓痛,轉氨酶活性輕度升高,甚至出現輕度黃疸,重者危及生命。

  5.支氣管炎及肺炎支氣管炎多見於發病初期;肺炎(支氣管肺炎或大葉性肺炎)則常發生於極期及病程後期,多為繼發感染,極少由傷寒杆菌引起,毒血症嚴重者可有呼吸急促,脈速及發紺,咳嗽卻不明顯,體檢可發現肺部囉音和(或)肺實變征。

03傷寒有哪些典型症狀

  傷寒可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經過及免疫學檢查結果作出臨床診斷,但確診傷寒則以檢出致病菌為依據,潛伏期為5~21天,潛伏期長短與感染菌量有關。

  典型傷寒的自然病程約為4周,可分為4期。四個時期的症狀也是各不相同的。

  (1)初期: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頭痛,腹部不適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可在5~7天內達到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於本期末常已能觸及腫大的脾髒與肝髒。

  (2)極期:病程的第2~3周,常伴有傷寒的典型表現,腸出血與腸穿孔等並發症亦較多在本期發生,本期內疾病表現已充分顯示。

  ①高熱:稽留熱為典型的熱型,少數可呈弛張型或不規則熱型,高熱常持續2周左右,高峰可達39~40℃,亦有超過40℃者。

  ②消化道症狀:食欲缺乏,腹脹,腹部不適或有隱痛,以右下腹為明顯,亦可有輕壓痛,多呈便秘,少數可有腹瀉表現。

  ③神經精神係統症狀:一般與病情之輕重密切相關,患者虛弱,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嚴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亦可呈現虛性腦膜炎表現,這些表現均與嚴重毒血症狀有關,隨著體溫下降,病情亦逐步減輕與恢複。

  ④循環係統症狀:常有相對緩脈(脈搏加快與體溫上升不相稱)或重脈,如並發心肌炎,則相對緩脈不明顯。

  ⑤肝脾腫大:本期常可觸及腫大的脾髒,質軟,有輕壓痛,亦可發現肝大,質軟,有壓痛,肝脾腫大通常為輕度,隨病情恢複逐漸回複正常,如並發明顯的中毒性肝炎時,可見黃疸,丙氨酸轉氨酶上升等肝功能異常。

  ⑥皮疹:病程第7~12天,部分患者出現皮膚淡紅色的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略略高出皮麵,為數不多,一般在10個左右,分批出現,分布以胸腹部為多,亦可見於背部與四肢,大多維持2~4天後消退,此外,出汗較多的患者可見水晶型汗疹(白痱)。

  (3)緩解期:病程第3~4周,體溫開始波動,並逐漸下降,患者仍覺虛弱,食欲開始恢複,腹脹減輕,腫大的脾髒回縮,壓痛減退,本期仍有可能出現各種並發症,包括腸出血,腸穿孔等嚴重並發症仍可發生。

  (4)恢複期:病程第5周,體溫回複正常,食欲好轉,症狀及體征均回複正常,通常需1個月左右才完全康複。

04傷寒應該如何預防

  醫學表明:傷寒的預防重點是加強飲食,飲水衛生和糞便管理,切斷傳播途徑,病人和帶菌者按腸道傳染病隔離,直至停藥後一周,每周作糞培養,連續兩次陰性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保護作用不理想,口服減毒菌苗在試用中

  本病的預防應采取切斷傳播途徑為重點的綜合性預防措施,因地製宜

1.控製傳染源

  2.及早隔離,治療患者,隔離期應至臨床症狀消失,體溫恢複正常後15天為止,亦可進行糞便培養檢查,1次/5~7天,連續2次均為陰性者可解除隔離,患者的大小便,便器,食具,衣物,生活用品均須作適當的消毒處理,慢性帶菌者的管理應嚴格執行,飲食,保育,供水等行業從業人員應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帶菌者,慢性帶菌者應調離上述工作崗位,進行治療,定期接受監督管理,密切接觸者要進行醫學觀察23天,有發熱的可疑傷寒患者,應及早隔離治療

2.切斷傳播途徑

  為預防本病的關鍵性措施,做好衛生宣教,搞好糞便,水源和飲食衛生管理,消滅蒼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與便後洗手,不吃不潔食物,不飲用生水,生奶等,改善給水衛生,嚴格執行水的衛生監督,是控製傷寒流行的最重要環節,傷寒的水型流行在許多地區占最重要位置,給水衛生改善後,發病率可明顯下降

3.保護易感者

  傷寒預防接種對易感人群能夠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傷寒,副傷寒甲,乙三聯菌苗預防效果尚不夠理想,反應也較大,不作為常規免疫預防應用,在暴發流行區應急免疫問題上意見不一,對控製流行可能有一定作用,Ty21a株口服減毒活疫苗,1989年美國已批準應用,不良反應較少,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05傷寒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常規檢查

  包括血象,尿和糞的檢查,血象:白細胞總數常減低,約(3~5)×10^9/L,分類計數見中性粒細胞減少伴核左移,淋巴,單核細胞相對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尿:高熱患者可有輕度蛋白尿,偶爾見到少許管型。糞:在腸出血情況下,可有糞便潛血或血便。

(二)細菌學檢查

  ①血培養是確診的論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第7~10病日陽性率達90%,第三周降為30%~40%,第四周時常陰性;

  ②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尤適合於已用抗菌素藥物治療,血培養陰性者;

  ③糞便培養,從潛伏期起便可獲陽性,第3~4周可高達80%,病後6周陽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過一年;

  ④尿培養:病程後期陽性率可達25%,但應避免糞便汙染;

  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檢切片也可獲陽性培養。

(三)免疫學檢查

  1.肥達氏試驗:傷寒血清凝集試驗即肥達反應陽性者對傷寒,副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

  2.其他免疫學檢查

  (1)被動血凝試驗(PHA).

  (2)對流免疫電泳(CIE).

  (3)協同凝集試驗(COA).

  (4)免疫熒光試驗(IFT).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四)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1.DNA探針(DNA Probe): DNA探針是用DNA製備的診斷試劑,用於檢測或鑒定特定的細菌。

  2.聚合酶鏈反應(PCR): PCR方法是80年代中後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分子生物學方法。

06傷寒病人的飲食宜忌

  傷寒患者在飲食方麵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高燒階段要采用流質、半流質飲食如米粥、蛋羹、藕粉、菜泥、果汁等。多飲水以補充體液消耗,用以降溫排毒。

  2、緩解期的病人食欲有所好轉,但由於這一階段易引起腸出血和穿孔,要采用易消化、少渣、細軟的飲食。禁用粗纖維和刺激腸蠕動、腸脹氣的食物。不宜飲用牛奶、豆漿、蔗糖、甘薯等產氣食物。

  3.恢複期的病人要逐漸由半流質、少渣軟飲食物轉化為普通飲食。原則上吃高能量、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A.能量一般控製在2000-2400千卡以上。

  B.以碳水化合物為主。

  C.蛋白質供給要高於健康人,

  D.宜食用奶、蛋、肝、瘦肉、豆製品等高質量食物。

  E.脂肪要適量,應采用植物油烹調食物。

  F.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提供要豐富。

  G.少量多餐,飲食上要清淡宜消化。

  4、原則上在恢複期的傷寒病人的雞、魚、肉、蛋是可以食用的,但最好不要用煎、炸的方法。大蒜的食用也最好由少至多,逐漸增加。

07西醫治療傷寒的常規方法

  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病人入院後,即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症狀消失後每隔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

  發熱期病人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後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後2周可輕度活動。應給予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各種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複,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退熱後,食欲增加後,可逐漸進稀飯,軟飯,忌吃堅硬多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一般退熱後2周才恢複正常飲食。應鼓勵病人多進水分,每日約2000~3000ml(包括飲食在內),以利毒素排泄。如因病重不能進食者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滴注。

  有嚴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配合下使用激素。若傷寒合並血吸蟲病,尤其是急性血吸蟲病時,一般宜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配合傷寒的病原治療,待體溫被控製,全身情況明顯改善後,才給予口服吡喹酮治療血吸蟲病。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