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至今未完全明了,可能係一種變態反應。有人認為與C型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杆菌有關,它產生的β腸毒素可使組織壞死,並作用於腸管血管,使之發生痙攣和血管內凝血,導致粘膜和粘膜下層水腫、出血、壞死。細菌內毒素血症可以引起非特異性超敏現象,導致血管病變,滲出和血管內凝血而發生本病。亦有人認為過多食入含有胰蛋白酶抑製物(如花生、大豆、蠶豆及甘薯等)時,使胰蛋白酶活性降低,減弱了胰蛋白酶對細菌所產生毒素的分解與破壞能力,因而致病。某些患兒合並腸蛔蟲症,蛔蟲可分泌胰蛋白酶抑製物質,可能是誘發本病的因素。
急性壞死性腸炎是一種爆發性的腹部感染疾病,疾病急,發展快,主要以腹部炎症為主,其並發證如下
1.腸梗阻
腸梗阻,指腸內容物通過障礙,通俗地講就是腸道不通暢。這裏腸道通常是指小腸(空腸、回腸)和結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急性腸梗阻是最常見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在急診室可經常遇到。由於種種原因,死亡率仍較高,約為5%~10%;若再發生腸絞窄,死亡率可上升到10%~20%。疾病症狀腸梗阻最主要的臨床症狀是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四大症狀。
2.休克
一種由葡萄球菌均外毒素引起的綜合征,其特征為高熱、嘔吐意識模糊和皮疹,可很快進展為嚴重而難治的休克。
3.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細菌、內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病症和血液動力學紊亂而出現DIC症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質入血,從而引起一個以凝血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征的病理過程(或病理綜合征)。在微循環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時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纖溶)過程加強,導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和貧血等臨床表現的出現。
急性壞死性腸炎起病急驟,1/3可有不潔飲食史。臨床以急性腹痛、腹脹、嘔吐、腹瀉、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狀為主要表現。其典型症狀表現如下:
1.腹痛、腹脹腹痛多為突發,持續並可有陣發加重。腹痛部位多在臍周或上腹部。有些患者可有全腹痛,該病在早期可先有輕度腹脹,繼則加重。
2.嘔吐腹痛發作後即伴惡心、嘔吐,吐出物含膽汁、咖啡樣或血水樣。
3.腹瀉及便血程度不一,多者每天10餘次。根據病變部位、出血速度,在腸道停留時間及腸蠕動情況不同,糞便可為鮮血、洗肉湯樣、果醬樣或黑便,並常混有腐爛組織及特殊的腥臭味。如病變限局在小腸者則無裏急後重現象。
4.周身中毒症狀由於細菌、內毒素的易位造成周身炎症反應可有發熱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或煩躁,若出昏迷多提示病情嚴重,出現多器官功能不全並可能有腸壞死的情況發生。
5.嬰幼兒症狀不典型,產嬰多在出生後3~10天發病。
6.體格檢查腹脹、腹部壓痛,由於炎性滲出可表現不同程度的腹膜刺激征,出現腸型、腹部包塊,如發生腸壞死、穿孔可表現典型的全腹腹膜炎體征。對有中毒性休克者,多有呼吸循環係統不穩定,呼吸急促、血壓低、心率加快,神誌障礙,皮膚花斑樣等表現。
急性壞死性腸炎屬於食物中毒病症,是由於吃了被汙染的食物而引起胃和腸的一種感染,其預防措施有:
1、如正處在嬰兒人工喂養期間,所有餐具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消毒;
2、配製好的食物要貯存在冰箱內,因為冰箱中溫度較低,切勿把溫熱的食物存放在保溫瓶中或者溫度高的地方保存,因為細菌在溫暖條件下易大量繁殖,食物更容易變質腐敗,增加胃腸感染的風險;
3、配製食物時要格外注意衛生,如切板,菜刀,碗盆等器具必須經過消毒,最好是用開水熨燙或者用八四消毒液浸泡;食品也要用清水洗淨,尤其不能使用腐敗的肉類作為食品的原料
4、任何煮過的食物在冰箱內貯存不得超過兩日,雖然冰箱是低溫環境,但是細菌依然在繁殖,隻是速度減慢而已,所以盡量吃新鮮的事物;
5、食物若重新加熱時,確保要熱得滾燙,並加熱一段時間,這樣可以大量消滅胃腸炎的致病病菌;
6、要在開水中清洗餐具或者用消毒液浸泡,清洗後應該保存在衛生的地方,防治蚊蟲接觸,以便把不結的細菌帶入,造成二次汙染,用餐紙擦幹而不要用擦盤布去擦
1.腹部X線平片 X線的表現與AHNE的嚴重程度有關,早期多數可有不同程度的腸腔充氣擴張,腸間隙輕度增寬。由於腸壁水腫黏膜炎性滲出而造成腸壁內緣模糊,隨著病情進展可發現腸壁積氣的影像表現,一般認為係由腸腔內氣體通過受損黏膜進入黏膜下或漿膜下所致,由於滲出增多腸間隙隨之加寬。晚期多表現有固定而擴張的腸袢、門靜脈積氣、腹腔積液、氣腹等。動態觀察腹部腸袢X線變化往往對判斷腸管的生機有所幫助。鋇劑灌腸X線檢查因在急性期會加重出血或引起穿孔,應列為禁忌。
2.纖維腸鏡檢查 可早期發現腸道炎症和出血情況。
3.B超檢查 對胃腸道影像學檢查經驗的不斷積累,有與X線檢查有相互補充的趨勢采用這一檢查手段會更方便,快捷。
急性壞死性腸炎患者宜進有營養的半流質或軟食。半流質飲食是一種介於軟飯與流質之間的飲食。它比軟飯更易咀嚼和便於消化。纖維質的含量極少,而含有足夠的蛋白質和熱能。常用的半流質食物有肉粥、湯麵、菜泥、蛋糕等。
病兒在恢複期一定要嚴格控製飲食,隻有待便血及腹脹減輕、大便潛血陰性後才可進食,恢複飲食應從流質(湯、牛奶、米湯)→半流質(稀粥)→軟食→正常飲食,家長不能因患兒饑餓但仍有便血、腹脹而提前給病兒進食,這樣往往加重病情反複致大量便血而“前功盡棄”。恢複飲食期間密切觀察病情,若有反複再予禁食。
急性壞死性腸炎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以糾正水電解質失常、解除中毒症狀、積極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並發症。必要時才予手術治療。急性壞死性腸炎的治療方法總結如下:
(一)非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 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發熱期應完全臥床休息和禁食。禁食期間應靜脈輸入高營養液,如10%葡萄糖、複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腹脹和嘔吐嚴重者可作胃腸減壓。腹痛可給予解痙劑。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本病失水、失鈉和失鉀者較多見。可根據病情酌定輸液總量和成分。
3、抗休克 迅速補充有效循環血容量。除補充晶體溶液外,應適當輸血漿、新鮮全血或人體血清白蛋白等膠體液。血壓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如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劑或山莨菪堿等均可酌情選用。
4、抗生素 控製腸道內感染可減輕臨床症狀,常用的抗生素有:氨基苄青黴素(4~8g/d)、氯黴素(2g/d)、慶大黴素(16~24萬u/d)、卡那黴素(1g/d),舒氨西林(6.0g/d)、複達欣4g/d或多粘菌素和頭孢菌素等,一般選二種聯合應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減輕中毒症狀,抑製過敏反應,對糾正休克也有幫助,但有加重腸出血和促發腸穿孔之危險,一般應用不超過3~5天。
6、對症療法 嚴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熱、煩躁者可給予吸氧、解熱藥、鎮靜藥或予物理降溫。
7、抗毒血清 采用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42000~85000u靜脈滴注,有較好療效。
(二)外科手術治療
1、下列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①腸穿孔;②嚴重腸壞死,腹腔內有膿性或血性滲液;③反複大量腸出血,並發出血性休克;④腸梗阻、腸麻痹。⑤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術治療的急腹症。
2、手術方法:
①腸管內無壞死或穿孔者,可予普魯卡因腸係膜封閉,以改善病變段的血循環。
②病變嚴重而局限者可作腸段切除並吻合。
③腸壞死或腸穿孔者,可作腸段切除、穿孔修補或腸外置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