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1、Chadha等認為,先天性短結腸的地區性發病率不同,可能與種族、飲食或環境因素有關。因這些病例均為散發,尚無家族遺傳的證據。
2、Stephens(1983)認為,人胚4~6周(長4~16mm)時,泄殖腔被向下生長的尿直腸隔或泄殖腔隔分開,泄殖腔被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是尿生殖竇,後部為直腸。與此同時,遠端的泄殖腔膜也被分為兩部分:前部為尿生殖膜,後部為肛膜。人胚第5周開始肛膜凹陷並逐漸加深,第8周肛膜破裂直腸與體外相通。如果泄殖腔隔生長不全,則導致高位肛門直腸畸形:男孩為直腸尿道瘺,女孩為直腸泄殖腔瘺;肛膜不破裂,則發生肛門閉鎖。Dickinson(1967)提出,宮內發育早期時,後腸區域血管損害是袋狀結腸畸形的原因。Bourdelat等(1988)研究人胚和胎兒的肛門直腸區域動脈供應,提出血管缺血是發生肛門直腸畸形的基礎。他們發現,肛門直腸血管最初來源於腸係膜下動脈的直腸上動脈,為沒有吻合支的終端動脈,但能充分保證後腸的發育。Chadha等認為,血管損害假說完全能解釋短結腸畸形的病因及其一係列解剖特點:在妊娠第4周前後,泄殖腔中向下生長的尿直腸隔附近區域血管損害,可影響泄殖腔的分化;分化中的後腸附近盲端動脈損害,將影響泄殖腔的發育;不同範圍的腸係膜血管損害,決定了先天性短結腸的病理和臨床分型。
二、發病機製
1、Chadha等認為,“先天性袋狀結腸並肛門直腸發育不全”可準確概括先天性短結腸的病理特點及其改變。Narasimharao等將先天性短結腸分4型:Ⅰ型:沒有正常結腸,短結腸呈袋狀,回腸直接與之連通;Ⅱ型:回腸和袋狀結腸之間有一短段盲腸;Ⅲ型:回腸和袋狀結腸之間有一段(新生兒長7~8cm)外形正常的結腸;Ⅳ型:結腸接近於正常,隻是遠端(直腸和乙狀結腸)呈袋狀。Ⅳ型僅為腸係膜下動脈的遠端血管損害;Ⅲ型為腸係膜下動脈的近端血管損害;Ⅱ型是腸係膜下動脈的主幹損害,短結腸的血管來源於腸係膜上動脈;Ⅰ型除有腸係膜下動脈主幹損害外,還有腸係膜上動脈的最遠端分支血管損害。Ⅰ型最多,Ⅳ型少見。
2、多數短結腸擴張、肥厚呈袋狀或囊狀。Ⅰ型,極似倒置的胃,占據腹腔的大部分;Ⅱ、Ⅲ型,因有一段盲腸及升結腸,故短結腸主要位於左側腹腔;Ⅳ型,短結腸位於下腹部。回腸、盲腸或一段結腸與短結腸的右上部相通;短結腸的遠端短而細,為發育不全的直腸。常以寬大的瘺管與膀胱、尿道或陰道相通。短結腸沒有結腸帶及結腸袋;大網膜也發育不良,呈索帶狀與短結腸相連;胃結腸韌帶短而薄。有的短結腸蠕動功能差,減壓後也見不到腸蠕動;有的短結腸存在蠕動功能,故可通過瘺管維持排便。組織學檢查,除全層肥厚、水腫外,可有黏膜炎症改變。短結腸內的神經節細胞可正常、減少或缺如。
臨床表現為典型低位腸梗阻表現,生後無胎便排出或異位排胎便,即之出現嘔吐、如生後開始喂養症狀必然加重。嘔吐頻繁可以出現脫水、吸入性肺炎,延誤時間長必然造成腸穿孔、腹膜炎、敗血症,病情會迅速惡化,最終死亡。先天性直腸肛門畸形病患年齡小,體重低,組織器官嬌嫩,手術精細、難度大,對手術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病人應選擇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專科醫院就診手術,以免後期處理困難。
多為生後就發病,臨床表現與高位肛門直腸畸形相似:肛門閉鎖呈痕跡狀,不膨滿也無衝擊感,個別病兒肛門發育正常,僅直腸閉鎖,無瘺管或瘺管較小者,生後就出現低位腸梗阻症狀:明顯腹脹,腹壁緊張,發亮,淺靜脈擴張;瘺管較大者,經尿道或陰道排泄胎便和氣體,雖然排便位置異常,因排便通暢而無腹脹,故就診或發病時間較晚,如果短結腸內神經節細胞減少或缺如,則有慢性便秘症狀。
1、李振東等報道的10例病兒,9例短結腸有瘺管,其中4例結腸膀胱瘺,3例結腸陰道瘺,2例結腸尿道瘺;Chadha等報道的32例男性病兒,29例有結腸膀胱瘺,另3例無瘺者,分別為Ⅱ,Ⅲ,Ⅳ型短結腸病兒,Ⅱ,Ⅲ型者,瘺被連在膀胱後壁的短小纖維條索代替,Ⅳ型者短結腸遠端呈盲端位於盆腔內;9例女性病兒中,6例有高位結腸陰道瘺,另3例為一穴肛畸形。
2、並發畸形:李振東等報道的10例病兒,8例並發梅克爾憩室,闌尾缺如,短小腸,腹壁疝及先天性心髒病等畸形;Chadha等報道的41例病兒,在泌尿生殖,消化,骨骼,心血管等係統有53個畸形:其中14例膀胱輸尿管反流,5例雙闌尾,單側腎缺如,腎積水,梅克爾憩室及部分骶骨發育不良各4例,3例為一穴肛,痕跡形闌尾,腸旋轉不全,單側睾丸下降不全,分隔陰道,多發脊椎半椎體各2例,以及其他少見畸形。
3、高位肛門直腸畸形伴先天性短結腸的發病率較高,因而,臨床診斷高位肛門直腸畸形後,要進一步做X線檢查,以便確定是否有先天性短結腸,X線的特征性改變是診斷先天性短結腸的主要依據,影像特征為:正立位腹部平片上有大液平麵,寬度超過腹腔最大橫徑的50%;經尿道或陰道的瘺孔造影,遠端結腸呈巨大囊袋狀改變,還要盡可能對病兒做全麵檢查,以便發現其他致命性畸形。
本病病因不明確,可能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緒、營養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故本病無法直接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預防本病具有重要意義其他疾病,包括對乳糖耐受不良的嬰幼兒也會有類似臨床表現,進行乳糖苷酶檢查可以明確
1、腹部觸診:可摸到方框形擴張的結腸腸形。
2、直腸指診:對診斷頗有幫助。除了排除直腸、肛門無先天性閉鎖和狹窄等器質性病變外。首先指感直腸壺腹有空虛感,無大量胎糞滯積,並且手指拔出後,隨即就有大量的胎糞及許多臭氣排出,這種“爆發式”排泄後,同時腹脹即有好轉。
3、X線檢查:X線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腹部平片可見結腸充氣擴張,在腹外圍呈連續空柱狀透亮區,小腸也有脹氣,但無大的液平麵可與小腸梗阻鑒別。直腸壺腹無氣體也是重要區別點。有人建議結腸過敏症做倒置位正側位腹部、盆腔攝片,如氣體不能升人直腸,診斷就更可靠。
4、鋇劑灌腸X線拍片:對診斷病變在直腸、乙狀結腸的病例,準確率達90%以上。病變部位可見直腸持續性狹窄,呈漏鬥狀與擴張的腸段相接,動態像顯示結腸蠕動強烈而規則,排鋇後由於腸壁和黏膜增厚,見腸腔內有明顯皺褶,類似正常空腸皺褶,被稱為所謂的“結腸空腸化”改變。多數患兒不能及時排鋇,觀察排鋇功能是對新生兒巨結腸的重要診斷。並發結腸炎時,X線可見近端擴張結腸的輪廓模糊,外形僵直,有多數不規則的毛刺突出。
5、直腸活體組織檢查:從理論上講,直腸活檢對本病診斷最可靠。但由於新生兒肛門狹小,而切取組織要距肛門緣4.Ocm以上,且深度也要達直腸全肌層,因此操作難度大。再加上肛管的直腸神經節細胞稀少,在內括約肌部分神經節細胞缺如,切取組織位置偏低,很容易誤診。此外,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神經節細胞特別細小,其核顯露不佳,必須是對此有豐富經驗的病理科醫師才能診斷。因此,除個別病例外,並非都必要做此項檢查。
6、結腸過敏症內壓測定法:由於先天性巨結腸病兒缺乏對直腸擴張所引起肛門括約肌鬆弛力,也缺乏肛門直腸反射,因此當氣囊充氣時,刺激直腸壁後肛管如果壓力不下降,即可疑為先天性巨結腸。所以近年來有人主張采用直腸內壓測定法,作為診斷先天性巨結腸的方法。
一、香蕉煮冰糖的做法——先天性巨結腸食療
1、食譜原料:
香蕉2條,冰糖適量。
2、製作方法:
加水煮湯食。
二、馬蹄海蜇湯的做法——先天性巨結腸食療
1、食譜原料:
馬蹄60克,海蜇50克。
2、製作方法:
將上述材料煎水飲用。
手術是惟一的治療方法。手術方法分初期處理及根治手術。
1、初期處理
(1)造瘺術:包括短結腸開窗(側壁造瘺)或上位腸管(回腸或結腸)造瘺。術後易有瘺口狹窄、黏膜脫出,回腸瘺常有腹瀉,結腸瘺常有全結腸外翻。如伴有結腸膀胱或尿道瘺,易發生尿路感染,有膀胱輸尿管反流的病兒,更易發生泌尿係感染。
(2)短結腸末端分離(無瘺者)或結紮(有瘺者)後結腸造瘺術。該術式可避免尿路感染,但有一定難度,因短結腸高度擴張,減壓後才能處理末端。造瘺方法為短結腸末端造瘺或開窗術。
(3)袋狀結腸部分切除整形(使袋狀結腸管狀化,保留直徑15~20mm)後造瘺術。該法能最大限度保留結腸,但有時保留的結腸無蠕動功能。
2、根治手術即經腹會陰或骶尾入路的肛門成形術。
(1)袋狀結腸切除、回腸或結腸拖出型肛門成形術。
(2)袋狀結腸部分切除整形後拖出型肛門成形術。
(3)治療方案:
①病情分類:Chadha等認為,手術方法不同說明病情複雜,缺乏標準化診斷和治療方案。為此他們製定一較詳細的治療方案。
將Ⅰ、Ⅱ、Ⅲ型病兒狀態分3類(A、B、C):
A、狀態好;無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結腸良好。
B、狀態差;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結腸穿孔合並腹膜炎。
C、血運不好,短結腸因缺血而菲薄或壞死。
將Ⅳ型病兒狀態分2類(D、E):
D、狀態好;無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短結腸良好。
E、狀態差;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畸形。
②初期手術:對上述5類病兒實施不同的初期手術。
A、瘺分離、結紮,短結腸管狀成形後造瘺。
B、瘺分離、結紮,短結腸末端造瘺或開窗;無瘺者短結腸開窗。
C、短結腸切除,結腸或回腸造瘺。
D、右半結腸造瘺、短結腸瘺分離結紮後末端造瘺或者短結腸切除、結腸末端造瘺。
E、右半結腸造瘺。2周至1個月後,病兒狀態或合並畸形改善,再作④的手術。
③根治手術:病兒4~18個月時,作拖出型肛門成形術或一次性一穴肛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