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肛管周圍慢性炎症(如坐骨直腸間隙膿腫)濫用瀉藥及盆底肌痙攣等因素有關。
2、發病機製
是由於腸道收縮運動減弱,使糞便從盲腸到直腸的移動減慢,或由於左半結腸的不協調運動,其他機製如是由於腹部、肛門直腸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協調導致糞便排出障礙均可以誘發本病的發作。
如果是老年過分用力排便會誘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排便暈厥,甚至於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並發心肌梗死及腦卒中等。便秘能引起或加重痔瘡及其他肛周疾病,糞便嵌塞後會產生腸梗阻、糞性潰瘍、尿瀦留及大便失禁。還有結腸自發性穿孔和乙狀結腸扭轉的報道。
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
1、緩慢,進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難;
2、排便需灌腸協助或服瀉劑,瀉劑用量逐漸加大;
3、排便時過度用力,常大聲呻吟,大汗淋漓;
4、排便時間過長,每次常需0.5~1h;
5、便次頻繁,有排便不暢感;
6、排便前後常有肛門及骶後疼痛,或直腸下段有重壓感。
本病病因不清楚,無無法直接預防,做到下述幾條可以改善便秘緩解本病的症狀,預防並發症的產生:
1、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2、避免排便習慣受到幹擾:由於精神因素、生活規律的改變、長途旅行過度疲勞等未能及時排便的情況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濫用瀉藥:濫用瀉藥會使腸道的敏感性減弱,形成對某些瀉藥的依賴性,造成便秘
4、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適當的文體活動,特別是腹肌的鍛煉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對於久坐少動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者更為重要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規律有便意時不要忽視,及時排便排便的環境和姿勢盡量方便,免得抑製便意、破壞排便習慣
6、建議患者每天至少喝6杯250ml的水,進行中等強度的鍛煉,並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每天2次,每次15分鍾)睡醒及餐後結腸的動作電位活動增強,將糞便向結腸遠端推進,故晨起及餐後是最易排便的時間
7、及時治療肛裂、肛周感染、子宮附件炎等疾病,瀉藥應用要謹慎,不要使用洗腸等強烈刺激方法
1、直腸指檢:肛管緊張度增高,肛管長度延長,恥骨直腸肌較肥大,有時呈銳利邊緣,常有觸痛。
2、肛管壓力測定:靜止壓及收縮壓均增高,括約肌功能長度增加,可達5~6cm。
3、氣囊逼出試驗:50ml氣囊自直腸排出時間延長(常超過5min)或不能排出。
4、盆底肌肌電圖:恥骨直腸肌有顯著異常肌電活動。
5、結腸傳輸功能檢查:有明顯的直腸滯留現象。
6、排便動態造影:各測量值尚正常,但靜止,摒便及排便相顯示肛直角變小,肛管變長,造影劑不排或少排和恥骨直腸肌“擱架征”,即靜坐,提肛和力排時恥肌直腸肌部均平直不變或少變呈擱架狀。
宜服用含油脂多的食物為主,多吃蔬果,如香蕉、草莓、蘋果等。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蜂膠等。以此增強個人抗病的體質。平時還要合理搭配膳食,平時飲食還要注意營養充足。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以避免疾病反複發作。
一、漸進性肛管擴張術
Maria(1997)報告用漸進性肛管擴張術治療恥骨直腸肌綜合征,能改善自主排便的頻率。因肛管擴張器能阻止外括約肌和恥骨直腸肌靜止期生理性收縮,從而降低恥骨直腸肌矛盾性收縮。①方法:采用3種擴張器(直徑為20、23及27mm),每天對病人行漸進性肛管擴張,由小到大,每次擴張10min,為期3個月。②結果:13例恥骨直腸肌綜合征經以上治療效果滿意,自然排糞增加到0~6次/周,無1例出現排糞失禁。12例治療前需用緩瀉劑平均4.6次/周,治療後僅2例用緩瀉劑1次/周。8例治療前需灌腸平均2.3次/周,擴張後僅3例需灌腸1次/周。③肛管直腸測壓:治療前為93mmHg。擴張後下降至57mmHg,6個月後平均壓力為62mmHg。④排糞造影檢查:肛管直腸角測量,擴張前為95°,擴張後增加至114°,6個月後為110°。該法費用低,操作簡便,能在家中治療,並根據需要可多次重複擴張,也有助於生物反饋訓練。
二、A型肉毒素(BTX-A)
BTX-A為一複合物,含有神經毒素和血凝素,但僅神經毒素有臨床治療作用。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連接處以及自主神經末梢,通過突觸前抑製阻礙神經末梢釋放乙酰膽堿,引起受膽堿能神經支配的骨骼肌麻痹,產生軟癱和麻痹現象,對抗和緩解肌肉痙攣,使各肌肉間的力量達到新的平衡,從而改善一係列與肌肉痙攣有關的臨床症狀。但其作用僅維持6~8周。Hallen等報道7例盆底肌痙攣綜合征(Anismus),經BTX-A局部注射治療後,4例臨床效果明顯,臨床症狀得到完全改善;2例症狀有所改善,但出現短期大便失禁,1例無效。Joe報道4例盆底肌痙攣綜合征,經BTX-A治療後2~4天內症狀得以緩解,療效良好,但2月後有2例症狀複發,無大便,失禁。BTx-A一般直接注射於恥骨直腸肌肉處,每塊肌肉選擇2~8個注射點,通常用6U(0.04ng/U)。不良反應有暫時性大便失禁,但多可恢複。本療法仍需繼續觀察其大宗病例的長期效果。
三、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
若恥骨直腸肌有病理性改變,如肥厚、炎性增生致肛管狹窄,則需采用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以解除肛管狹窄引起的梗阻。
1964年Wasserman首次報道本綜合征的手術治療4例,其中3例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效果良好,病理切片有明顯肌纖維肥大。1969年Wallance總結44例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經驗,認為療效滿意而極力推薦。
1、手術方法:術前按結直腸手術要求進行準備。采用腰麻,患者取俯臥位,屈髖至135°,從尾骨尖向下作正中切口至肛緣上方,長3~4cm,切開至深筋膜,暴露尾骨尖,即為恥骨直腸肌上緣標誌。術者左手示指伸入直腸,向上頂起恥骨直腸肌,彎血管鉗沿腸壁與恥骨直腸肌之間的間隙小心分離,注意不要損傷直腸壁。用兩把止血鉗相距1.5~2cm夾住遊離好的恥骨直腸肌,在兩鉗間切除1.5~2cm寬的恥骨直腸肌肌束,兩斷端縫紮止血。切除後,在直腸內可捫及V形缺損,若仍能觸到纖維束,則應予以切除。傷口衝洗後置橡皮片引流,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
2、術後禁食3天,使用抗生素,保持術區清潔。一般術後24h拔除引流橡皮片;注意切口是否有出血、裂開,避免感染及竇道形成。術後一般無大便失禁發生,因肛門自控機製十分複雜,並非單一恥骨直腸肌的功能;當恥骨直腸肌後方肌束切斷後,兩殘端仍緊密附於直腸壁兩端,而不會全部退縮,仍能部分控製肛門,加之尚存肛管外括約肌全層,故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不會引起肛門失禁。恥骨直腸肌綜合征的手術方式及療效見。
3、恥骨直腸肌分離或切斷術後,由於術後瘢痕粘連形成可致肛管狹窄而需再次手術Kamm報告44例因嚴重特發性便秘行結腸切除術,術後有3例需再行恥骨直腸肌分離術治療便秘,其中有1例共做了3次分離術。喻德洪等有3例恥骨直腸肌肥厚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術後近期療效佳,但1~2年後便秘複發,經排糞造影又有“擱架征”,經再次行瘢痕切除及上部恥骨直腸肌切除,而獲得好轉,其中有1例共作了3次恥骨直腸肌切除及瘢痕切除。因此,恥骨直腸肌切除要足夠,特別是其上部。術後早期用氣囊擴肛,可防止瘢痕早期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