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傷寒與副傷寒

傷寒與副傷寒簡介

相關問答

  傷寒與副傷寒是由傷寒和副傷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臨床上以持續高熱、相對脈緩、特征性中毒症狀、脾腫大、玫瑰疹與白細胞減少等為特征。腸出血、腸穿孔為主要並發症。傷寒主要的病理特征是全身網狀內皮係統的增生反應,以回腸下段淋巴組織的病變最為顯著。副傷寒分別由副傷寒甲、乙、丙杆菌引起。它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和預防與傷寒相同。

【詳情】

01傷寒與副傷寒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和副傷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汙染發生爆發流行,本病分布我國各地,常年散發,以夏秋季最多,發病以兒童、青壯年較多。

  本病的病原是傷寒杆菌,屬沙門菌屬D族(組),革蘭染色陰性,呈短杆狀,長1~3.5μm,寬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動,不產生芽胞,無莢膜,在普通培養基上能生長,在含有膽汁的培養基中生長較好。

  1、傷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較強,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糞便中能維持1~2月,在牛奶中不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溫,在冰凍環境中可持續數月,但對光、熱、幹燥及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日光直射數小時即死,加熱至60℃經30分鍾,或煮沸後立即死亡,在3%的石碳酸溶液中5分鍾即被殺死,消毒飲水餘氯達0.2~0.4mg/L可迅速致死。

  2、傷寒杆菌隻感染人類,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此菌在菌體裂解時可釋放強烈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生和發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內毒素注射於人或家兔靜脈內,可引起寒戰、發熱、不適、白細胞減少,這些現象和傷寒病人的表現極相類似。傷寒杆菌的菌體(“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麵(“Vi”)抗原均能產生相應的抗體,但這些並非保護性抗體,由於“O”及“H”抗原性較強,故常用於血清凝集試驗(肥達反應)以輔助臨床診斷,亦可用以製做傷寒菌苗供預防接種,“Vi”抗原見於新分離(特別是從病人血液分離)的菌株,能幹擾血清中的殺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決定傷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強,所產生的“Vi”抗體的凝集效價一般較低且為時甚短;當病原菌從人體中清除後,“Vi”抗體滴度迅速下降,“Vi”抗體的檢出雖對本病的診斷無多大幫助,但卻有助於發現帶菌者,含有“Vi”抗原的傷寒杆菌可被特異的噬菌體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體可將傷寒杆菌分為約100個噬菌體型,對追蹤傳染源有幫助。

02傷寒與副傷寒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傷寒與副傷寒可並發腸出血、腸穿孔。腸出血在治療上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腸穿孔在治療上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減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

  本病的預後與患者的情況、毒血征程度、年齡、有無並發症或加雜症、病菌的毒力、治療早晚、治療方法、曾否接受過預防注射等有密切關係。在抗菌藥物問世以前,傷寒的病死率約為20%,大都死於嚴重的毒血症、營養不良、肺炎、腸出血及腸穿孔,自應用氯黴素等抗菌藥物以來,病死率明顯下降。

03傷寒與副傷寒有哪些典型症狀

  傷寒與副傷寒有哪些症狀?介紹如下:

  一、症狀

  典型的傷寒自然病程為時約4周,可分為4期:

  1、初期。相當於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緩慢(75%~90%),發熱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常伴有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咽痛與咳嗽等,病情逐漸加重,體溫呈階梯形上升,於5~7天內達39~40℃,發熱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戰,退熱時出汗不顯著。

  2、極期。相當於病程第2~3周,常有傷寒的典型表現,有助於診斷。

  (1)高熱高熱持續不退,多數(50%~75%)呈稽留熱型,少數呈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約10~14天。

  (2)消化係統症狀食欲不振較前更為明顯,舌尖與舌緣的舌質紅,苔厚膩(即所謂傷寒舌),腹部不適,腹脹,多有便秘,少數則以腹瀉為主。由於腸道病多在回腸末段與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輕度壓痛。

  (3)神經係統症狀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是由於傷寒杆菌內毒素作用中樞神經係統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者可有譫妄、昏迷或出現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此等神經係統症狀多隨體溫下降至逐漸恢複。

  (4)循環係統症狀常有相對緩脈(20%~73%),或有時出現重脈是本病的臨床特征之一,但並發中毒性心肌炎時,相對緩脈不明顯。

  (5)脾腫大病程第6天開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觸及腺腫大(60%~80%),質軟或伴壓痛,少數患者肝髒亦可腫大(30%~40%),質軟或伴壓痛,重者出現黃疸,肝功能有明顯異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膚出現淡紅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徑約為2~4mm,壓之退色,為數在12個以下,分批出現,主要分布於胸、腹,也可見於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內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稱白痱)也不少見,多發生於出汗較多者。

  3、緩解期。相當於病程第3~4周,人體對傷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漸增強,體溫出現波動並開始下降,食欲逐漸好轉,腹脹逐漸消失,脾腫開始回縮,但本期內有發生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危險,需特別提高警惕。

 4、恢複期。相當於病程第4周末開始,體溫恢複正常,食欲好轉,一般在1個月左右完全恢複健康。

 二、其它臨床類型

  除上述典型傷寒外,根據發病年齡、人體免疫狀態、致病菌的毒力與數量、病程初期不規則應用抗菌藥物、以及有無加雜症等因素,傷寒又可分為下列各種類型。

1、輕型。全身毒血症狀輕,病程短,1~2周內痊愈,多見於發病前曾接受傷寒菌苗注射,或發病初期已應用過有效抗菌藥物治療者,在兒童病例中亦非少見。由於病情輕,症狀不典型,易致漏診或誤診。

2、暴發型。起病急,毒血症狀嚴重,有畏寒、高熱、腹痛、腹瀉、中毒性腦病、心肌炎、肝炎,腸麻痹、休克等表現,常有顯著皮疹,也可並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3、遷延型。起病與典型傷寒相似,由於人體免疫功能低下,發熱持續不退,可達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蟲病的傷寒患者常屬此型。

  傷寒合並血吸蟲病時,起病多急,發熱常為弛張型或間歇型,肝脾腫大較著,嗜酸粒細胞在發熱期及極期顯著減少或消失,熱退後回升,常超過正常值,熱程可遷延1~2月。

  4、小兒傷寒。一般年齡越大,臨床表現越似於成人,年齡越小,症狀越不典型。

  學齡期兒童症狀與成人相似,但多屬輕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續發熱、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煩躁鼻衄、舌苔厚、腹脹及肝脾腫大等,而緩脈及玫瑰疹少見,白細胞計數常不減少,病程較短,有時僅2~3周即自然痊愈。由於腸道病變輕,故腸出血、腸穿孔等並發症也較少。

  嬰幼兒傷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輕重,起病急,伴有嘔吐、驚厥、不規則高熱、脈快、腹脹、腹瀉等,玫瑰疹少見,白細胞計數常增多,並發支氣管炎或肺炎頗為常見。

  5、老年傷寒體溫多不高,症狀多不典型,虛弱現象明顯,易並發支氣管肺炎與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續的腸功能紊亂和記憶力減退,病程遷延,恢複不易,病死率較高。

  複發與再燃:症狀消失後1~2周,臨床表現與初次發作相似,血培養陽轉為複發,複發的症狀較輕,病程較短,與膽囊或網狀內皮係統中潛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環有關;療程不足,機體抵抗力低下時易見,偶可複發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體溫於逐漸下降的過程中又重升高,5~7天後方正常,血培養常陽性,機理與初發相似。

04傷寒與副傷寒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傷寒與副傷寒的預防在於注意飲食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關:

  1、不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牡蠣、蟶子等海產品

  2、不要到衛生條件差的攤點、餐館就餐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續發熱的病人,要及時到醫院診斷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5、家中以及周圍有傷寒病人時,更要注意自我保護,對可能汙染的物品可選用煮沸、消毒藥浸泡等方式消毒

  6、應急性預防服藥,可用複方新諾明2片,每天兩次,服用3—5天

  7、應急接種:對疫情爆發地區及毗臨地區的重點人群進行傷寒菌苗的預防接

05傷寒與副傷寒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傷寒與副傷寒應該做哪些檢查?簡述如下:

 一、常規檢查

  血白細胞大多為3×109/L~4×109/L,伴中性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後者隨病情的好轉逐漸回升,極期嗜酸粒細胞>2%,絕對計數超過4×108/L者可基本除外傷寒,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二、細菌學檢查

  1、血培養。是確診的論據,病程早期即可陽性,第7~10病日陽性率可達90%,第三周降為30%~40%,第四周時常陰性;

  2、骨髓培養。陽性率較血培養高,尤適合於已用抗菌素藥物治療,血培養陰性者;

  3、糞便培養。從潛伏期起便可獲陽性,第3~4周可高達80%,病後6周陽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過一年;

  4、尿培養。病程後期陽性率可達25%,但應避免糞便汙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檢切片也可獲陽性培養。

 三、免疫學檢查

  1、肥達氏試驗傷寒血清凝集試驗

  即肥達反應陽性者對傷寒和副傷寒有輔助診斷價值。

  2、其他免疫學檢查

  (1)被動血凝試驗(PHA)。

  (2)對流免疫電泳(CIE)。

  (3)協同凝集試驗(COA)。

  (4)免疫熒光試驗(IFT)。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四、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

  1、DNA探針(DNAProbe)。

  2、聚合酶鏈反應(PCR)。

06傷寒與副傷寒病人的飲食宜忌

  傷寒與副傷寒患者的飲食保健注意要點是什麼?簡介如下:

  一、宜食

  1、應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無渣飲食。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

  2、傷寒患者要痊愈時,飯量會大增,這時要忍耐,以免病又複發,應該少食多餐,且選較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進食,如雞蛋拌勻放在碗裏蒸,牛奶、肉湯、肉鬆均可,青菜、水果、油炸物要忌食,水果要榨汁食用。

  3、以冬瓜燉湯喝,要記住高熱末退時,絕對禁食粥,要待熱度退後三天,始可進粥。

  4、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銀耳等。

  二、忌食

  1、不要生吃蔬菜。人們喜生吃的芫荽、薄荷、魚腥草等佐料類蔬菜要消毒或煮熟再吃。

  2、不喝生水,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3、流行季節盡量少吃或不吃冷食品,如涼米線、涼卷粉等。

  4、忌質地堅硬的食物、渣多和粗纖維多的食物、刺激性食物,如豆芽、芹菜、韭菜、辣椒、胡椒、芥末及烈酒等,因這類食物進入胃腸道後機械性刺激腸壁,容易誘發出血和穿孔,或刺激胃腸道,會使胃腸黏膜充血,加重病情。

  5、忌食產氣多的食物如紅薯、土豆等,因為這類食物會加重腸脹氣,加重病情。

 三、副傷寒食療方

  1、山楂桔皮飲:鮮山楂500克,桔皮、青皮、砂仁、石榴、烏梅各10克,白糖適量。山楂洗淨煮熟去核,碾成泥狀,各種藥物加糖後放入1000毫升水中煮30分鍾,濾汁去渣。每日2次,代茶飲。

  可理氣舒肝,扶脾止瀉。適用於肝鬱氣滯型傷寒。

  2、烏梅蜜膏:烏梅500克,蜂蜜1000克。

  烏梅先用冷水泡發後去核,加水適量,先大火煮沸,再以小火煎煮,每20分鍾取煎液1次,再加水繼續煮,共取煎汁3次;合並煎液再以小火煎熬至稠膏狀態時,兌入蜂蜜煮沸後停火,冷卻後裝瓶備用。每日2~3次,每次一匙,以沸水衝服,連服8~10天。用於食欲不佳,健脾止瀉。

  3、石榴皮蜜膏:鮮石榴皮100克(幹品500克),蜂蜜300克。

  將石榴皮洗淨後切碎,加水煮煎,每30分鍾取煎汁1次,加水再煮,共取煎汁2次,合並煎汁以小火煎熬至粘稠時加蜂蜜,至沸停火,冷卻後裝瓶待用,每日服1湯匙。每日2次,每次服1湯匙,用沸水衝開後服用,連服7~10天。可理氣舒肝,適用於脾虛肝鬱型傷寒症。

  4、烏梅湯:烏梅5-6個,煎濃湯,飯前空腹飲,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5、馬齒莧煎:馬齒莧60~90克(鮮品加倍),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紅糖,一日分2次服。或馬齒莧燒幹,研細,以糖調服,每次6克服,每日2次。

07西醫治療傷寒與副傷寒的常規方法

  傷寒與副傷寒在西醫上如何治療?簡介如下:

 一、臨床類型治療

  治療依臨床類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腸炎型給抗菌藥3~5日即可;而腸外侵襲的傷寒型、病原治療首選氯黴素,每日2550mg/kg體重,分次服用,療程至少2周。也可用至體溫正常後停藥5-7d,再以全量或半量應用5-7d,總療程不得少於2周。有效者用藥後數小時細菌從血液中清除,毒血症在2-3d內改善,隨後體溫逐漸下降,平均退熱時間約100h。該藥對減少複發和帶菌狀態無幫助。用藥期間應注意氯黴素的副作用。氨苄西林每日60-100mg/kg,或複方磺胺甲惡唑(複方SMZ-TMP)可作氯黴素的替代藥,療程也應在2周以上,效果稍差於氯黴素。多元耐藥株可選用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氟呱酸)每日成人1.2-1.6g或氧氟沙星(氟嗪酸)每日成人600mg;兒童不宜采用。該類藥物通過抑製細菌DNA旋轉酶而達到殺菌作用,口服吸收好,體內分布廣,易滲入各組織。副作用輕微,偶有頭昏、皮疹或納呆等。利福平、磷黴素、氨基糖甙類及第三代頭孢菌素等也可選用,但均不作為首選藥物。敗血症型則需按10~14日長療程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按腸道傳染病隔離,注意水、電解質平衡。高熱者可物理降溫。為防止胃腸道穿孔,飲食宜營養豐富,避免多渣脹氣的食物,便秘時可低壓灌腸。重症患者可輸少量鮮血。腸出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禁食或進流質,注意維持血容量。腸穿孔者應減少腸蠕動,放置胃腸減壓。抗菌治療除針對傷寒菌外尚須兼顧腸道細菌及厭氧菌,注意抗休克及全身支持治療,有條件者也可采用手術治療,以簡單的縫合、引流為主。

  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等嚴重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同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2-3d。合並血吸蟲病者可用吡喹酮治療。

  帶菌者不宜做接觸熟食的工作。可用喹諾酮類或氨苄西林治療,療程為4-6周。合並膽囊病變者可考慮膽囊切除術。

  二、病原治療

  選用適當抗菌素。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黴素、複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苄青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3、對妊娠合並傷寒、小兒傷寒、血象低、肝、腎功能不良者,可選用氨辯青黴素、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4、對傷寒並發腸出血或腸穿孔者,應聯用抗生素,加強對症支援等綜合治療。

  5、對慢性帶菌者,應選用有效抗菌藥聯用,藥量足、療程長,有並存症者應用特需藥物進行治療。

 三、並發症治療

  1、腸出血治療: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

  2、腸穿孔治療: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進行胃腸減壓,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手術。

  四、對症支持治療

  指高熱、毒血症狀嚴重,腹脹、腹瀉、便秘的治療。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