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是指硬膜下腔在外傷後形成大量的液體瀦留,又名外傷性硬腦膜下水瘤(traumatic subdural hydroma)。是因顱腦損傷時,腦組織在顱腔內強烈移動,致使蛛網膜被撕破,腦脊液經裂孔流至硬腦膜下與蛛網膜之間的硬腦膜下間隙聚集而成。
發病病因:
一般認為頭外傷時,腦在顱內移動,造成腦池或腦表麵的蛛網膜破裂並形成一個活瓣所致。一般為50~60ml,多者在100ml以上。臨床上根據出現症狀的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
發病機製:
由於蛛網膜破孔恰似一個單向活瓣,腦脊液可以隨著病人的掙紮、屏氣、咳嗽等用力動作而不斷流出,腦脊液進入硬膜下腔而不能回流,逐漸形成張力性液體瀦留,覆蓋於額頂、顳表麵,引起腦組織受壓的表現。急性期者液體多呈血性即蛛網膜下腔出血,血性腦脊液進入硬腦膜下腔,亞急性者呈黃色液體,慢性者多為草黃色或無色透明液體。一般硬膜下積液的蛋白含量較正常腦脊液為高,但低於血腫液體。
外傷性硬腦膜下積液是因顱腦損傷時,腦組織在顱腔內強烈移動,致使蛛網膜被撕破,腦脊液經裂孔流至硬腦膜下與蛛網膜之間的硬腦膜下間隙聚集而成。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並發症因原發性腦損傷一般較輕,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升高與腦受壓的局限性體征,病情的進展比硬膜下血腫緩慢。
慢性者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症狀相似,起病隱襲,往往不被注意,直到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精神障礙及腦受壓征象才就診。嚴重時可出現昏迷、瞳孔散大、去大腦強直等腦疝症狀。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產生死亡。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又稱為外傷性硬膜下水瘤,發生率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0%,內容物早期主要是腦脊液,其演變過程多在傷後幾小時到1周內出現,好發於雙額顳區,傷後1月出現積液量增加。
急性硬膜下積液的表現與急性、亞急性硬膜下血腫相似,但原發性腦損傷一般較輕,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升高與腦受壓的局限性體征。病情的進展比硬膜下血腫緩慢。慢性者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症狀相似,起病隱襲,往往不被注意,直到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精神障礙及腦受壓征象才就診。嚴重時出現昏迷、瞳孔散大、去大腦強直等腦疝症狀。
臨床特征為輕型或中型閉合性頭傷,腦原發性損傷往往較輕,傷後有逐漸加重的頭疼、嘔吐和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的表現。病程發展多為亞急性或慢性,偶爾可呈急性過程。嚴重時亦可導致顳葉鉤回疝,約有30.4%的病人出現單側瞳孔散大,約半數有意識進行性惡化及錐體束征陽性。硬腦膜下積液量一般為50~60ml,多者可達150ml。其性狀,急性者多為血性腦脊液,稍久則轉呈黃色清亮液體,蛋白含量稍高於正常。
硬腦膜下積液病人,原發性腦損傷一般較輕,如果處理及時合理,效果較好,若腦原發性損傷嚴重及/或伴有顱內血腫者,則預後較差,死亡率可達9.7%~12.5%
1、預防腦損傷:引流管應嚴格偏向硬腦膜方向,不要貼附腦組織,以免插管或拔管時損傷腦組織
2、術後要注意補充等滲液,引流管抬高15cm,維持正常顱壓,必要時取平臥或頭低位,有利於腦組織複位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又稱為外傷性硬膜下水瘤,發生率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0%,內容物早期主要是腦脊液,其演變過程多在傷後幾小時到1周內出現,好發於雙額顳區,傷後1月出現積液量增加。
臨床上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其外傷史和臨床表現一般都可以做出診斷,但還需借助一些輔助檢查來確診,以利於治療。
1、CT掃描
顯示為新月形低密度影CT值7Hu左右近於腦脊液密度占位表現較硬膜下血腫輕硬膜下積液可發展為硬膜下血腫可能係再出血所致其CT值可升高
2、MRI
無論急性或慢性硬膜下積液在MRI上均呈新月形長T1與長T2信號信號強度接近於腦脊液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對人的影響很大,會給患者的情緒帶來不小的影響。本病除了及時治療外,飲食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合理有效的飲食往往讓疾病治療事半功倍。那麼,日常生活中,如何飲食對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是有益的呢?
1、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食療方法
飲食均衡,多吃水果蔬菜等高纖維食物,多吃雞蛋、大豆等高蛋白質食品,注意飲食清淡,可進行適量的運動
2、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最好不要吃什麼食物?
忌煙酒、戒辛辣、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外傷性硬腦膜下積液是因顱腦損傷時,腦組織在顱腔內強烈移動,致使蛛網膜被撕破,腦脊液經裂孔流至硬腦膜下與蛛網膜之間的硬腦膜下間隙聚集而成。外傷性硬腦膜下積液治療方法有哪些?我們來看看下文的介紹。
一、非手術治療:
1、慎用或不用脫水劑,以免顱壓過低導致積液增多。
2、應用神經營養藥,腦血管擴張劑,抑製腦脊液分泌的藥物,高壓氧治療等,以期改善腦血循環和代謝,為腦組織的膨起複位縮小硬膜下間隙提供可能。
二、手術治療:
A、原則:
①消除積液的腦受壓。
②消除積液產生的原因。
③消除積液囊腔。
隻有符合上述三項手術原則,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積液的複發,達到徹底根治的目的。
B、手術指征:
①臨床上有神經係統壓迫症狀或有癲癇發作者,無論積液量多少,均應采用手術清除積液,解除壓迫。
②幕上積液量>25ml者,幕下>8ml,即使未出現神經係統壓迫,也應采用手術治療,以利於病情恢複。
③占位效應較重,有明顯的顱高壓症狀,影像學檢查(CT或MRI)示腦室,腦池受壓,變形,中線移位>10mm者。
④嬰幼兒額前間隙大於6mm者.
C、手術方式:
①穿刺引流術。
②對前囟未閉的患者采用普通靜脈7號套管針,經皮前囟側角穿刺持續引流。
③合並顱內血腫,嚴重腦挫裂傷,有腦疝征象者,應及早開顱清除血腫和積液,去骨瓣減壓。
④體內分流術:體外引流後雖然臨床症狀改善,但積液未減少或拔引流管後積液又增加或臨床症狀又加重者。
D、手術效果在於:
①排液引流後有效地降低了顱內壓力,阻斷了因顱內高壓所致的搏動性作用增強的惡性循環。
②清除了蛋白質含量很高的不容易被吸收的液體。
③硬膜下腔引流有利於腦組織的滲出液流出腦的表麵,而不致滲入組織間隙促成或加重腦水腫。
E、手術注意事項:
1、預防氣顱
①切開硬膜立即置管,避免腦脊液流出,過多氣體乘虛而入。
②置管後不急於放液,待封閉切口後接引流瓶密閉引流,否則因切口未封閉仍有顱內進氣可能。
③引流管接引流瓶前不能抬高而應夾閉,否則氣體有可能從引流管進入顱內。
④更換引流瓶注意夾管並保持低位。
2、預防腦損傷
引流管應嚴格偏向硬腦膜方向,不要貼附腦組織,以免插管或拔管時損傷腦組織。
3、術後要注意補充等滲液
引流管抬高15cm,維持正常顱壓,必要時取平臥或頭低位,有利於腦組織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