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泌尿外科> 膀胱乙狀結腸瘺

膀胱乙狀結腸瘺簡介

相關問答

  膀胱乙狀結腸瘺顧名思義,就是膀胱與乙狀結腸之間形成的不正常的通道。膀胱乙狀結腸瘺對人身體傷害很大,乙狀結腸內的糞便往往會通過瘺管進入膀胱裏,造成泌尿係統的感染。

  膀胱乙狀結腸瘺引起腹腔感染時,會並發嚴重的腹膜炎;腸內容物由瘺口丟失,可導致水電解質的丟失及營養不良等病發症,以及膀胱感染導致的尿道炎、輸尿管炎、化膿性腎炎。

【詳情】

01膀胱乙狀結腸瘺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膀胱乙狀結腸瘺在臨床發生率低,國外文獻報道發生腸膀胱瘺的幾率約0.02%-0.03%,國內僅有零星報道。乙狀結腸膀胱瘺多發生於男性患者。引起膀胱乙狀結腸瘺的病因很多,歸納為先天性、創傷性、腫瘤性、炎性及其他因素等5類。其中創傷性是主要病因。

  結腸損傷、炎症或腫瘤等結腸修補或腸切除吻合術後,發生吻合口裂開漏液,多發生在手術後4~5日,手術後開始有腹痛減輕,後又出現持續性腹痛加重,往往伴有毒血症,如體溫升高,腹部壓痛、反跳痛與腹肌緊張也日漸加重,這時應首先考腹腔感染,或有形成腸瘺的可能。

02膀胱乙狀結腸瘺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膀胱乙狀結腸瘺顧名思義,就是膀胱與乙狀結腸之間形成的不正常的通道。膀胱乙狀結腸瘺對人身體傷害很大,乙狀結腸內的糞便往往會通過瘺管進入膀胱裏,造成泌尿係統的感染。

  膀胱乙狀結腸瘺引起腹腔感染時,會並發嚴重的腹膜炎;腸內容物由瘺口丟失,可導致水電解質的丟失及營養不良等病發症,以及膀胱感染導致的尿道炎、輸尿管炎、化膿性腎炎。

03膀胱乙狀結腸瘺有哪些典型症狀

  膀胱乙狀結腸瘺為非常罕見的疾病,臨床病例較少。糞尿和氣尿是本病例最主要的症狀,也是患者前來就診的主要原因。糞尿和氣尿臨床表現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區別。氣尿多見於憩室炎和Crohn病患者,糞尿多表現為腫瘤患者,同時可伴有頑固性腹瀉和肉眼血尿。便尿不常見,可能是乙狀結腸位置較膀胱高,形成一種壓力差,乙狀結腸內壓高於膀胱內壓,但若乙狀結腸與膀胱呈唇狀黏連,瘺口大到一定程度,消除了壓力差,也會出現便尿症狀。

04膀胱乙狀結腸瘺應該如何預防

  膀胱乙狀結腸瘺多是由創傷引起,如結腸損傷、炎症或腫瘤等結腸修補或腸切除吻合術後,發生吻合口裂開漏液,多發生在手術後4~5日因此,要有效的預防膀胱乙狀結腸瘺病症的發生,應重點注意腸道的各種外科手術時應注意傷口的處理同時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在日常生活方麵應該注意:

  1、建立正常的膳食習慣

  2、防治便秘和腹瀉

  3、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05膀胱乙狀結腸瘺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尋找瘺口位置是診斷乙狀結腸膀胱瘺的關鍵。膀胱鏡對了解膀胱腔內病變及膀胱瘺口的位置有重要價值,對疾病的診斷率約67%,可見膀胱內漂浮的糞渣,黏膜局部紅斑樣改變,膿苔附著等,甚至可直接發現瘺口。膀胱造影和IUP檢查意義不大。

  腸腔瘺口主要通過鋇劑灌腸和結腸鏡檢查確定,鋇劑灌腸因腸腔的高順應性,瘺口狹小以及瘺管內分泌物的堵塞,鋇劑較難進入膀胱;結腸鏡是在直視下觀察瘺口,因瘺口處紅腫、增生、糜爛,及大量滲出物,很難直接觀察到瘺口,對糜爛、息肉、腫瘤、憩室陽性率較高。

  B超、CT可對膀胱乙狀結腸及瘺管全麵檢查,但CT更準確。文獻報道CT診斷準確率為60%-100%,CT診斷膀胱腸瘺特有的征象是膀胱內有氣體影,但必須排除泌尿係產氣杆菌的存在和醫源性產氣。此外,CT還可以判定病因。

06膀胱乙狀結腸瘺病人的飲食宜忌

  膀胱乙狀結腸瘺病人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的低渣或無渣飲食,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糞便; 術前3日給無渣流質飲食,術前1日禁食,以減少糞便,術前使用緩瀉劑徹底清潔腸道,以清潔腸道內的細菌,減少腸道細菌 量。術後需禁食3~4天,待腸蠕動恢複後(指有氣體從造瘺口溢出),可進流質飲食,10天左右可給軟食,注意飲食衛生及搭配,並保證足夠的液體攝入,防止便秘和腹瀉。

 飲食時應減少以下食物的攝入:

  ①易產氣食物,如豆製品、奶製品、過甜的食物、碳酸飲料等;

  ②使糞便臭味大的食物,如肉、蛋、大蒜、洋蔥等;

  ③易引起腹瀉的食物,如酒、菠菜、芹菜、韭菜等;

  ④易引起便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堅果等,以免造成腸管和造瘺口的梗阻以及頻繁使用造口袋引起生活工作的不便。

07西醫治療膀胱乙狀結腸瘺的常規方法

  膀胱乙狀結腸瘺在治療上根據乙狀結腸膀胱瘺患者不同的階段給以不同的治療:

第一階段(瘺發生後7~10日)

  患者處於瘺口尚未穩定期與感染的初期,腹腔內感染嚴重,局部炎症水腫,如手術修補腸瘺口往往失敗,而且會導致感染擴散;應該給患者禁食,胃腸減壓,並給予是胃腸外營養糾正一般情況;給予抗生素,徹底引流腹腔感染灶,並將腸內容物徹底引流出腹腔(傷口暴露及時清除或插管引流)。

第二階段(10~30日)

  經過第一階段處理,患者逐漸恢複,瘺口經過引流或處理已成為“被控製”的瘺,感染仍很嚴重或繼續發展擴散時應積極控製感染加強營養。尤其是全靜脈營養是必要的手段,以供給熱量與氮源。

第三階段(1~3月)

  經1~2階段處理,效果較好的瘺口已愈合或穩定,因腸瘺較低對營養的影響不大,但瘺口不愈合時,應及時了解不愈合的因素,常見的原因:

  ①瘺口遠端梗阻。

  ②瘺管的組織已上皮化。

  ③結腸粘膜與腹壁愈合,使瘺口呈唇狀。

  ④瘺口部有異物存在。

  ⑤瘺口附近有膿腫引流不暢。

  ⑥特殊感染或腫瘤存在。

  這段時間重點是尋找瘺口不愈合的原因,控製腹腔內感染,尤其是腸壁間隙膿腫,高度懷疑時應及時剖腹探查引流膿腫。當然B型超聲能檢查證實時,可在其引導下行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以解除手術中腹腔廣泛粘連,易損傷腸管的顧慮。

第四階段

  腸瘺未愈合的患者,腹腔感染控製,瘺口局部情況好,可考慮擇期手術,清除病因,以關閉瘺口。如瘺口遠端梗阻應解除後再修補瘺口;單純唇狀瘺,或管狀瘺,可將瘺翻向腸腔而不要過多的探查腹腔,當然吻合局部因特殊感染或腫瘤存在時,應將病變切除吻合。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