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泌尿外科> 小兒尿路感染

小兒尿路感染簡介

相關問答

  小兒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簡稱尿感,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係統,並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組織引起炎症反應。分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腎盂腎炎,後者指膀胱炎和尿道炎。上尿路感染的危害較大,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反複感染可形成腎瘢痕,嚴重者可致繼發性高血壓和慢性腎功能衰竭。

【詳情】

01小兒尿路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小兒尿路感染,但絕大多數為革蘭陰性杆菌,如大腸杆菌、副大腸杆菌、變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綠膿杆菌、少數為腸球菌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是小兒尿路感染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約占60%—80%。初次患小兒尿路感染的新生兒,所有年齡的女孩和1歲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腸杆菌,而在1歲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是變形杆菌。對於10—16歲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見,克雷伯杆菌和腸球菌多見於新生兒尿路感染。

02小兒尿路感染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小兒尿路感染可引發高熱驚厥、敗血症,反複感染可致慢性高血壓和慢性腎功能衰竭等,還可引發腎乳頭壞死,腎周圍炎和腎周圍膿腫,感染性腎結石和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

  1、腎乳頭壞死:腎乳頭壞死可波及整個錐體,由乳頭尖端至腎皮質和髓質交界處,有大塊壞死組織脫落,小塊組織可從尿中排出,大塊組織阻塞尿路,因此腎盂腎炎合並腎乳頭壞死時,除腎盂腎炎症狀加重外,還可出現腎絞痛,血尿,高熱,腎功能迅速變壞,並可並發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如雙腎均發生急性腎乳頭壞死,病人可出現少尿或無尿,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發病誘因和臨床表現,確診條件有二:①尿中找到脫落的腎乳頭壞死組織,病理檢查證實;②靜脈腎盂造影發現環形征,和/或腎小盞邊緣有蟲蝕樣改變,均有助於診斷,治療應選用有效的抗生素控製全身和尿路感染;使用各種支持療法改善病人的狀態,積極治療糖尿病,尿路梗阻等原發病。

  2、腎周圍炎和腎周圍膿腫:腎包膜與腎周圍筋膜之間的脂肪組織發生感染性炎症稱為腎周圍炎,如果發生膿腫則稱為腎周圍膿腫,本病多由腎盂腎炎直接擴展而來(90%),小部分(10%)是血源性感染,本病起病隱襲,數周後出現明顯臨床症狀,病人除腎盂腎炎症狀加重外,常出現單側明顯腰痛和壓痛,個別病人可在腹部觸到腫塊,炎症波及橫膈時,呼吸及膈肌運動受到限製,呼吸時常有牽引痛,X線胸部透視,可見局部橫膈隆起,由腎內病變引起者,尿中可有多量膿細胞及致病菌;病變僅在腎周圍者隻有少量白細胞,本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線檢查,腎盂造影,超聲及CT有助確診,治療應盡早使用抗菌藥物,促使炎症消退,若膿腫形成則切開引流。

  3、感染性腎結石:感染性腎結石由感染而成,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結石,約占腎結石的15%~20%,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鎂銨和磷酸磷灰石,感染性腎結石治療困難,複發率高,如不妥善處理,則會使腎盂腎炎變為慢性,甚至導致腎功能衰竭,臨床表現除有通常腎結石的表現外,還有它自己的特點,感染性結石生長快,常呈大鹿角狀,X線平片上顯影,常伴有持續的或反複發生變形杆菌等致病菌的尿感病史,本病可根據病史,體格檢查,血尿化驗和X線檢查等作出診斷,病人常有變形杆菌尿路感染病史,尿pH>7,尿細菌培養陽性,治療包括內科治療,手術治療和其他治療方法,腎結石在0.7~1cm以下,表麵光滑,可用內科治療,目前尚無滿意的溶石藥物,通常需使用對細菌敏感的藥物,其次,酸化尿液可用氯化銨等,手術治療是重要的治療措施,應勸病人盡早手術,其他治療包括大量飲水,酸化尿液,利尿解痙等。

  4、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中,由尿路感染引起者占55%,主要表現,起病時大多數病人可有寒戰,高熱,全身出冷汗,另一些病人僅有輕度全身不適和中等度發熱,稍後病勢可變得凶險,病人血壓很快下降,甚至可發生明顯的休克,伴有心,腦,腎缺血的臨床表現,如少尿,氮質血症,酸中毒及循環衰竭等,休克一般持續3~6天,嚴重者可因此而死亡,本病的確診有賴於血細菌培養陽性,故在應用抗菌藥之前宜抽血作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並在病程中反複培養,革蘭氏陰性杆菌敗血症的病死率為20%~40%,除去感染源是處理敗血症休克的重要措施,常用措施為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使用大量皮質類固醇激素,以減輕毒血症狀;試用肝素預防和治療DIC,通暢尿路。

03小兒尿路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狀

  因年齡和感染部位不同,小兒尿路感染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即腎盂腎炎,膀胱炎和無症狀性菌尿。

  1、腎盂腎炎:嬰幼兒占多數,以全身感染中毒症狀為主要表現,常有38.5℃以上的發熱,高熱時可有驚厥或寒戰,同時還有全身不適,神萎,麵色蒼黃,嘔吐,惡心,輕瀉,年長兒述脅肋部或腰痛,腎區叩擊痛,新生兒表現如敗血症,有體重下降,喂養困難,黃疸,激惹,發熱或體溫不升。

  2、膀胱炎:大多為年長女孩,有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排尿不盡,下腹不適,恥骨上區疼痛,尿失禁的症狀,有時尿惡臭,有外陰部濕疹,膀胱炎一般不引起發熱。

  3、無症狀性菌尿:無症狀性菌尿指小兒尿培養陽性,而無任何感染的臨床症狀,幾乎全是女孩,但若不治療可能發展為有症狀的尿路感染,患者多有感染或尿路刺激的臨床症狀,結合尿常規,尿培養菌落計數可以做出診斷。

04小兒尿路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小兒尿路感染的預防要強調尿篩查的重要性,及時發現病人,及時治療;養成多飲水,不要憋尿的好習慣,並保持外陰部清潔;嚴格掌握插置導尿管的指征,盡量避免尿路器械檢查;對頻繁複發的尿路感染患者,要進行全麵檢查,做出診斷評價,須除外尿路梗阻及膀胱輸尿管反流

05小兒尿路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臨床上主要以尿檢和核素檢查來確診小兒尿路感染,主要的見沙鷗手段如下:

1、血液檢查

  急性腎盂腎炎常有血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20mg/L,膀胱炎時上述實驗指標多正常。

2、尿常規檢查

  清潔中段尿離心鏡檢中白細胞≥5個/Hp提示尿路感染,若見白細胞管型,提示腎盂腎炎,腎乳頭或膀胱炎可有明顯血尿,尿路炎症嚴重者,可有短暫明顯的蛋白尿,部分病兒可有血尿或終末血尿。

3、細菌學檢查

  尿培養是確定診斷的重要證據,要求在抗生素應用前做,排尿前勿多飲水,留尿過程中要嚴格按常規操作以免尿液汙染,尿培養因可受前尿道和尿道周圍雜菌的汙染,故需在治療前做清潔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若菌落計數≥10萬個/ml有診斷意義,1萬~10萬個/ml為可疑,但已有膀胱炎尿路刺激症狀的患者,尿白細胞明顯增多,尿培養菌落計數為1000~1萬個/ml亦應考慮尿感的診斷,此外,某些革蘭陽性球菌如腸鏈球菌分裂慢,如為1000個/ml亦可診斷尿感,對嬰幼兒和新生兒以及懷疑尿感而留尿困難的小兒,可做恥骨上膀胱穿刺培養,陽性培養即有診斷意義,留做細菌培養的尿若不能及時送驗時,應暫放4℃冰箱內,否則會影響結果,有發熱的尿感應同時做血培養,大量利尿或已應用抗菌治療,則影響尿培養的結果,送尿培養如培養陽性應做藥物敏感試驗,指導治療。

4、尿直接塗片找細菌

  用一滴均勻新鮮尿液置玻片上烘幹,用亞甲藍或革蘭染色,在高倍或油鏡下每視野若見到細菌≥1個,表示尿內菌落計數>10萬個/ml,根據尿沉渣塗片革蘭染色及細菌形態可作為選用藥物治療的參考。

5、菌尿輔助檢查

  尿液亞硝酸鹽還原試驗,可作為過篩檢查,陽性率可達80%。

6、其他檢查

  腎小管損傷的其他實驗室指標,尿β2-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增高,尿滲透壓降低提示腎盂腎炎。

7、B超檢查

  可探查泌尿係的結構和膀胱排泄功能有無異常,有無結石,梗阻,殘餘尿等引起感染的誘因。

 8、X線檢查

  靜脈腎盂造影可顯示泌尿係統有無先天畸形(如重腎,多囊腎等),腎盂積水及其程度,了解腎的大小,有無腎盂腎盞變形等慢性炎症和腎瘢痕證據,對<5歲的第一次尿感應做排泄性膀胱造影,以發現膀胱輸尿管反流及後尿道瓣膜等尿感誘因。

9、核素檢查

  核素99m锝二巰基丁二酸(99mTc-Dimercaptosuceineacid,DMSA)腎靜態顯像可作為上尿路感染診斷的可靠指標,對發現腎盂腎炎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在90%以上,當急性腎盂腎炎時腎的輪廓正常,由於腎實質的炎性細胞浸潤,腎間質水腫,腎小管細胞壞死致DMSA減少,造成病變部位同位素分布的稀疏區,當炎症消散後此種稀疏區可消失,在慢性腎盂腎炎,腎瘢痕形成時,病變部位的DMSA攝入更少,且腎外形可因瘢痕收縮而縮小或見楔形缺損區。

06小兒尿路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尿路感染多因為膀胱氣化不利,而產生濕熱,或有淤血阻滯等原因,可以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米,茯苓,生甘草能清熱,可以結合食用。平時加強體育鍛煉,防止感冒,才能減少感染的機會,保持精神愉快,氣血暢通了,一切疾病都會遠離你的。

07西醫治療小兒尿路感染的常規方法

  根據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小兒尿路感染的治療方法二不相同。

一、治療

1、一般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多飲水,飲食易消化,含足夠熱能和蛋白質。

2、抗感染治療:

  (1)藥物選擇:細菌性尿感根據尿感的定位診斷及病原選藥:①上尿路感染選用血和腎濃度高的藥物,下尿路感染選用尿濃度高的藥物。②根據檢查的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選藥。③盡可能用低毒的藥物。嬰幼兒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如伴有嘔吐、神萎者,建議靜脈用藥。頭孢類抗生素,特別是第二、三代頭孢菌素,有較好的效果,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耐藥菌株有增多趨勢,已有被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安美汀)替代趨勢。氨基糖苷類靜脈滴注要慎用,時間不可長。喹諾酮類藥物抗菌作用較強,但7歲以下小兒慎用。磺胺甲唑(SMZ)、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適用於下尿路感染的治療,一般用藥5~7天。對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可用抗真菌藥。

  (2)療程:由於兒童膀胱炎和腎盂腎炎臨床上不易區分,新生兒和小嬰兒尿路感染合並畸形的比例較高,短程療法,包括單劑量療法和3天療法,在兒童中均不宜推廣。采用短程療法的急性尿路感染兒童,其複發率和重新感染的機會均大於2周左右的常規療法。隻有年齡大於5歲,尿路沒有畸形,才考慮采用短程療法。急性初次上尿路感染經有效抗菌治療,多於2~3天熱漸降,尿常規迅速恢複正常,常規療程為2周。對治療恢複不順利者應根據尿培養及藥敏試驗及時更換抗生素,療程需4~6周。初次尿感痊愈後第1,2,3,6,12個月應隨訪中段尿培養及菌落計數至少1年。

  (3)複發和再感染的治療:急性尿路感染經合理抗菌治療,多數於數天內症狀消失、治愈,但有50%的患兒可有複發,多在治療後1個月內出現。常見的原因有:①抗菌藥物選擇不當:包括未選用針對致病菌敏感的藥物和僅選用了腎組織內濃度低的藥物,因而達不到有效的殺菌目的。②出現了耐藥菌株:這在初次感染的病人很少見,如初次治療後72h症狀和菌尿未消失,應及時按藥敏結果更換抗生素。③L-型細菌:占腎盂腎炎複發的20%,根據其僅能在腎髓質高滲條件下生存,可通過多飲水來降低腎髓質滲透壓破壞其生存環境,同時選用紅黴素和氯黴素等抑製蛋白質合成的藥物重新治療。④尿路結石:尿路結石的存在可為細菌提供有效的庇護所,逃脫抗菌藥物的殺滅作用而得以幸存,常在治療中止後,成為複發的病因。⑤病原菌:除大腸埃希杆菌外,變形杆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在1歲以上的男童,初次感染的致病菌也以變形杆菌為主,對這些病人應按藥敏選用抗生素,劑量要大,療程要長,至少在6周以上;如菌尿持續存在或經2次6周以上治療仍頻繁複發,則要選用長程低劑量抑菌療法,以每晚睡前一次頓服為宜,劑量為常規治療量的1/3~1/4,藥物可選用磺胺甲?唑(SMZ)+甲氧苄啶(TMP)、阿莫西林、頭孢氨苄或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等,或兩種交替使用,以防產生耐藥菌株。應持續1年或更長時間。再感染多發生在初次治療後1個月以上,常見於女童,占再發性尿路感染的80%。再感染均為不同菌株或同一菌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腸杆菌所引起,常合並有尿路梗阻和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再感染的病人,應首先采用10~14天的常規治療,如症狀和菌尿消失,繼之以小劑量抗生素預防重新感染,可供選擇的藥物有磺胺甲唑(SMZ)+甲氧苄啶(TMP)、呋喃妥因(呋喃坦啶)、阿莫西林或頭孢氨苄等,劑量為常規治療量的1/4~1/5。如10~14天的常規治療無效,應延長療程至6周,有效者繼續以小劑量抗生素預防,無效者或當時有效但隨後再感染頻發,宜選用長程低劑量抑菌療法,方法同上,療程至少1年以上,如確診有尿路畸形,則需用至畸形被矯正或膀胱輸尿管反流自行中止後1年為止。

  (4)無症狀性菌尿的治療:無症狀性菌尿大多不需治療,因為抗菌治療並不能降低再感染的發生率。不過,如果患兒合並有尿路梗阻、膀胱輸尿管反流等尿路畸形,或繼往感染留下腎內陳舊性瘢痕,則應給予積極治療。否則,菌尿、並存畸形可促進舊瘢痕的發展和新瘢痕的形成,導致腎髒功能受損,腎性高血壓形成,直至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無症狀菌尿的治療,先采用10~14天常規療法,菌尿轉陰後,給予小劑量長期預防,藥物選擇、劑量和療程與再感染病人的預防相同。

  (5)慢性腎盂腎炎的治療:慢性腎盂腎炎常有腎皮質瘢痕形成,並伴有腎乳頭和腎盂腎盞的變形擴張,或持續的腎功能損害和腎髒攣縮。慢性腎盂腎炎大多伴有膀胱輸尿管反流,少數有尿路梗阻,不伴畸形者極少見。慢性腎盂腎炎的治療包括內科保守治療和外科治療。對於有尿路畸形者或尿路梗阻者,應盡早手術。

  (6)尿路畸形的治療:輸尿管腎盂連接處狹窄或腎結石引起的腎盂積水,後尿道瓣膜和膀胱輸尿管反流Ⅲ級以上,應予手術治療。

二、預後

  對於大多數慢性尿路感染患兒,隨著尿路畸形的矯正和積極的抗感染治療,尿路感染急性發作的次數可明顯降低,腎瘢痕形成的風險減少。僅少數起病年齡早,就診時已有廣泛腎瘢痕形成的慢性尿路感染的小兒,會發展成高血壓、進行性腎損害,直到慢性腎功能衰竭。所以,對兒童,尤其嬰幼兒的尿路感染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