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骨骨髓炎是指顱骨因細菌感染而產生的一種化膿性炎症。常見於兒童和青壯年,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頭部軟組織感染引起者仍不少見。其感染方式主要有三種:
1、經血源性感染。
2、頭皮、中耳炎、鼻竇感染的擴散。
3、開放性顱骨骨折。
早期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全身發熱、白細胞增高,如未及時控製,形成骨膜下膿腫、腦膜炎、炎症性海綿竇血栓形成等。慢性期形成反複發作的瘺道,或有死骨排出。
顱骨骨髓炎較易伴發硬腦膜外積膿,偶爾亦可因開放性顱骨骨折早期清創不徹底而引起,其時頭皮傷口常已愈合。這類病人早期多有頭痛、發燒、嗜睡,當膿腫形成後往往出現顱內壓增高及局部腦組織受壓症狀,如偏癱、失語或神經廢損體征。CT掃描檢查可見類似硬膜外血腫的梭形影像,早期呈低密度,一周以後漸變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由於病灶區硬腦膜有炎性肉芽增生,能使內凸的硬腦膜顯著強化,呈致密的弧形帶為其特征。若為產氣菌感染,則可出現液平麵及所氣體。
急性期局部頭皮呈紅腫壓痛等炎性反應,遠處頭皮可有水腫,鄰近淋巴結腫大,並可伴有發熱,倦怠,寒戰等全身症狀,外周血中自細胞可增高,如治療不及時或炎症未能控製,感染可向顱內或顱外擴展,向外形成骨膜下膿腫;向顱內可形成硬膜外膿腫,腦膜炎或腦膿腫,感染性靜脈竇栓塞等。
顱骨感染遷延未愈可轉成慢性骨髓炎,局部表現可有頭皮下積膿或破潰成竇道,竇道有時閉合,有時破潰流膿,膿液中可雜有壞死的小骨塊,當排膿不暢時,局部及全身症狀增劇。
預防顱腦外傷,腦外傷後要及時處理傷口,徹底清創,不留異物,可預防本病發生如果發生了顱骨骨髓炎及早應用強效廣譜抗生素治療,使炎症及時得到控製不再發展,效果較好但在顱骨已遭到嚴重破壞及頭皮形成慢性竇道時,則很難僅用抗生素及換藥和簡單的竇道搔刮術等方法治愈
顱骨骨髓炎早期容易忽略,X線照片也隻有在感染2~3周之後始能看到明顯的脫鈣和破壞征象。慢性骨髓炎此X線較易顯示蟲蝕狀密度不均的骨質破壞區,其間有時可見密度甚高的片狀死骨影像,為時過久的慢性顱骨骨髓炎,尚可在破壞區周圍出現骨質硬化和增生,故X線平片可以確診。
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強調並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營養素。如素食配製合理,人體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要素都非常豐富,足夠人類機體的合理需要。因骨與軟組織的修複又離不開維生素、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和具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纖維質等。素食中所含堿性物質最豐富,如在體內最活躍的鈣、鉀等離子,水果之中含量很高。忌大量吃肉,少食蔬菜水果。
顱骨骨髓炎的治療,應在抗菌治療的同時治療施行手術切除已失去活力和血供的病骨,單靠抗感染治療是沒效果的。其治療分為三期:
1、急性期
應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治療。已形成頭皮下或骨膜膿腫則應早期拆除傷口縫線或切開引流,並注意傷口深處有無汙物,同時將已失去活力和血供的遊離感染之骨片取出。
2、慢性期
行手術清創,切除竇道,刮盡感染性肉芽組織,摘除死骨,咬除炎性骨質,直至正常顱骨為止,術中以抗生素溶液衝洗。縫合頭皮傷口或大部縫合,皮下引流,術後抗生素治療,直至傷口愈合。若合並硬膜下膿腫應同時引流處理。
3、手術方法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施術,以病灶為中心或通過竇道做直線形或“S”形切口,將頭皮自炎變的顱骨上翻開,清除感染性肉芽和死骨,在病變區鑽骨行病骨切除,感染的顱骨由於板障血管已有血栓形成,一般均較少出血,其破壞區骨質多疏鬆易碎,而周邊則厚實堅硬。所有病骨均應全部切除,直到露出正常顱骨板障時為止,硬腦膜外的炎性肉芽及膿液亦應搔刮幹淨,一般以顯露正常硬腦膜0.5~1.0cm為度,但切勿穿破硬腦膜。創麵用含慶大黴素1500U/ml的溶液徹底衝洗,然後全層間斷縫合頭皮,皮下置橡皮引流24h。遇有急性感染時,切口可鬆鬆縫合,並放置橡皮引流管,以備術後引流、給藥及衝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