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骨骨折為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見為壓砸、衝撞、打擊致傷,骨折線為橫斷或粉碎型。有時兩小腿在同一平麵折斷,軟組織損傷常較嚴重,易造成開放性骨折。間接暴力多見為高處跌下,跑跳的扭傷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線常為斜型或螺旋型,脛骨與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麵骨折。
脛腓骨骨折,易發生延遲愈合或不愈合,尤其不穩定性骨折極易移位,局部外固定往往失敗,重定不理想,因力線改變,會引起行走疼痛及並發創傷性關節炎。
在外傷性脛腓骨骨折中,主要是容易合並主要血管損傷,因其多為重大暴力引起的損傷,故其傷情通常較重,並常同時合並其他部位損傷及內髒器官損傷,脛腓骨骨折合並血管損傷後,肌肉豐富的小腿肌群組織極易受累,因為骨骼肌對缺血較為敏感,通常認為肢體肌肉組織在缺血六到八小時後就可以發生變性,壞死。如同時合並有軟組織本身的損傷,則其耐受缺血的安全時限就更短暫。而且,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和術後傷口感染所致的膿毒血症亦大大增加了截肢的危險性。
脛腓骨骨折後,常見局部疼痛,腫脹,畸形較顯著,表現成角和重疊移位。應注意是否伴有腓總神經損傷,脛前、脛後動脈損傷,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並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由於脛腓骨位置表淺,一般診斷都不困難,常可在疼痛、腫脹的局部捫出移位的骨斷端。重要的是要及時發現骨折合並的脛前後動靜脈和腓總神經的損傷。檢查時應將足背動脈的搏動、足部感覺、踝關節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動作為常規記錄。對局部損傷比較嚴重的擠壓傷、開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較長時間紮止血帶及包紮過緊的傷員,特別要注意觀察傷肢有無進行性的腫脹,尤以肌肉豐富處為然,如已發生皮膚緊張、發亮、發涼、起水泡、肌肉發硬、足背動脈捫不出、肢體顏色發紺或蒼白等,即是筋膜間隙綜合症的表現。應及時是緊急處理。
應該預防直接或間接暴力可減少發病率,若發生骨折,應針對不同骨折部位積極預防不同的並發症,防止缺血,壞疽,影響功能,
患者骨折後,為了能盡快恢複小腿的負重功能,必須對骨折斷靖的成角畸形與旋轉移位及肢體縮短應予完全糾正,從而避免影響膝踝關節的負重功能,固定後,即刻指導其作踝關節的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收縮鍛煉,穩定型骨折固定兩星期後,在醫生指導下作抬腿及屈曲膝關節活動,三星期後,在夾板繼續固定下,可以離床雙拐不負重步行,後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車活動,
脛腓骨骨折的輔助檢查方法多采用X線檢查,平片見脛腓骨上有局限骨紋斷裂,骨皮質不連續並有切跡者,骨密度增高和骨膜增厚硬化基本上在所有病例中都可以現,骨小梁粗亂排列不整齊,並可見模糊不完全性骨折線,嚴重病例可簽名簿骨骼變形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
對於懷疑可能有動脈損傷的病例要及時行血管彩超檢查。因為多普勒超聲血管檢查為無創性檢查手段,能在床旁進行,操作方便、快捷,並能明確各部位血管內的血流速度及方向,對肢體的血供範圍及血管損傷的情況多能有大致的了解,這對於急診手術方案的及時製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於仍不能明確診斷的患者必要時可行DSA檢查。但DSA檢查的臨床應用仍有較多的局限性, 比如屬有創性檢查手段,需反複搬動患者,對於全身多發傷患者較為不便及危險、費時,可能耽誤救治時機。
脛腓骨骨折患者忌盲目補充鈣質。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愈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麵抑製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麵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
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隻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愈合。
穩定性脛腓骨骨折,可考慮保守治療,具體情況如下:
一、無移位的脛腓骨幹骨折:可采用石膏或小夾板固定。
二、有移位的橫形或短斜行骨折:手法複位,石膏或小夾板固定。固定期間均應注意石膏和夾板的鬆緊度,並定時行X線檢查,發現移位應隨時進行調整,或重新石膏固定,六到八周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
三、單純脛骨幹骨折:由於右完整腓骨的支撐,多不發生明顯移位,用石膏固定六到八周後可扶拐部分負重行走。
四、單純腓骨幹骨折:若不伴有上、下脛腓聯合損傷,亦不需要特殊治療。為減少下地活動時疼痛,用石膏固定三到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