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乙型鏈球菌占第二位。一般致病菌由位於皮膚或粘膜處的感染灶,在原發灶處理不當或機體抵抗力下降時進入血循環。而菌拴受阻於長骨幹骺端的毛細血管,在此沉積,引起感染。
局部外傷可能是誘因。係直接感染,由火器傷或其它外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傷口汙染,未經及時徹底清創而發生感染,即為外傷性骨髓炎。骨與關節手主時,無菌操作不嚴,也可引起化膿性感染。
化膿性骨髓炎的並發症包括全身性並發症和局部並發症。
一、全身並發症
1、貧血、低蛋白血症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病程遷延,長期反複急性發作,低熱和竇道內膿性分泌物的排出,對全身將產生慢性消耗性損害。貧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常見並發症。這些並發症的存在,進不步降低了全身及局部的抗病能力。對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更增添了不利因素,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慢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中糾正貧血及治療低蛋白症甚為重要。
2、全身性澱粉樣變澱粉樣變是病理學上組織變性的一種,分全身性與局限性兩種。全身性澱粉樣變並發於象慢性化膿性骨髓炎這樣的長期反複化膿性炎症。病理學表現為全身髒器的細胞間隙、血管基底膜上澱粉樣物質的沉積。沉積物實際上是一種蛋白類物質,但具有遇碘變藍的性質。病變的髒器常發生嚴重的功能損害。幸運的是,該病在我國罕見。
二、局部並發症
1、病理骨折當骨的破壞嚴重且廣泛,而骨包殼尚未形成,或者骨包殼不牢固時,在外力作用下,即便是比較輕微的外力,也可造成骨折——即病理骨折。因此,在此期間患肢應予以製動,用石膏固定或牽引治療,以預防病理骨折的發生。待骨包殼完全形成且牢固以後,可拆除固定。
2、骨不連病理骨折發生後未進行及時正確的治療,可發生骨不連。另外,在骨包殼尚未完全形成之前進行手術治療,摘除大塊死骨,亦可造成骨缺損或骨不連。由於局部血循環差,病骨的破壞仍在繼續進行,這種骨折愈合十分困難,日久將形成假關節,使整個治療更加複雜和困難。假關節分兩種,一種為接觸型,另一種為大塊骨缺損型,後者治療更為困難。
3、化膿性關節炎幹骺端化膿性骨髓炎,膿腫可通過兩個途徑進入關節腔合並化膿性關節炎。一是通過骺板血管交通支,膿腫穿破關節軟骨直接進入關節,形成化膿性關節炎。這種情況多見於嬰幼兒及成人化膿性骨髓炎。另一種情況是幹骺端位於關節囊內時(如股骨頸位於髖關節囊內),則膿腫可穿破幹骺斷骨皮質而進入關節。關節內膿液破壞關節軟骨,侵犯軟骨下骨質,嚴重影響關節功能,甚至完全強直。
4、脊髓或馬尾神經受壓化膿性脊椎炎尤其是椎弓、椎板破壞後,膿腫、壞死組織及新生的纖維組織可壓迫脊髓或馬尾神經引起截癱或神經根受壓。這種情況多見於頸段及胸段脊椎。感染亦可波及蛛網膜引起蛛網膜炎。
5、惡性變化膿性骨髓炎發生惡變多見於病程長者。常見於病程在10年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
化膿性骨髓炎的臨床症狀表現具體如下:
一、急性骨髓炎
1、年齡及部位:兒童多見,以脛骨上段和股骨下段最多見。
2、發病前往往有外傷病史,但很少發現原發感染灶。
3、起病急驟。
4、全身中毒症狀嚴重:寒戰,高熱至39度以上,有明顯的毒血症症狀。
二、局部症狀
1、早期:患區劇痛,局部皮溫增高,有局限性壓痛,腫脹並不明顯。
2、後期:局部水腫,壓痛更為明顯說明此處已形成骨膜下膿腫。往後疼痛減輕,為膿腫穿破後成為軟組織深部膿腫,但局部紅。
3、腫、熱、壓痛則更加明顯。各關節可有反應性積液。如向髓腔播散,則症狀更嚴重,整個骨幹都有骨破壞後,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4、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維持3~4周。膿腫後形成竇道,疼痛緩解,體溫逐漸下降,病變轉入慢性階段。
5、部分低毒感染,表現不典型,體征較輕,診斷較困難。
三、慢性骨髓炎
1、全身表現:病變不活動階段可以無症狀,急性感染發作時體溫可升1~2°C。急性發作約數月、數年一次,由於體質不好或身體抵抗力低下可誘發。
2、局部表現:骨失去原有的形態,骨骼扭曲畸形,增粗,皮膚色素沉著,有多處瘢痕,稍有破損即可引起經久不愈的潰瘍。因肌攣縮出現鄰近關節畸形,局部可有竇道口,長期不愈合,急性感染發作時局部紅、臨床表現腫、熱、痛,原已閉塞的竇道口可開放,排出多量膿液,掉出死骨後閉合。竇道口皮膚可能會癌變。兒童可因骨骺破壞而影響骨發育,偶有病理骨折者。
3、放射學變化:早期有蟲蝕狀骨破壞與骨質稀疏,並出現硬化區。有層狀骨膜反應,新生骨逐漸變厚和致密,壞死脫落成為死骨。X線片上死骨表現為完全孤立的骨片,沒有骨小梁結構,濃白致密,邊緣不規則,周圍有空隙。CT片可以顯示出膿腔與小型死骨。部分病例可經竇道插管造影顯示膿腔。
化膿性骨髓炎的預防主要是重視個人衛生,勤洗澡,防止皮膚瘡癤的發生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但病情穩定時,注意適當鍛煉,增加抗病能力,避免受涼,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出現各種感染,應及時應用強有力的抗生素以及早控製感染早發現早治療
化膿性骨髓炎的診斷檢查可見:
1、白細胞計數增高,在1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
2、血培養結果及藥敏實驗。
3、局部膿腫分層穿刺。
4、X-ray檢查:難以顯示1cm的骨膿腫。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無明顯變化,發病後3周左右可有骨質脫鈣,破壞,少量骨膜增生,以及軟組織腫脹陰影等。
5、CT檢查:可以提前發現骨膜下膿腫。
6、核素骨顯像發病後48小時有陽性結果。
7、化驗檢查: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血培養陽性率較高,局部膿液培養有化膿性細菌,應作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以便及時選用有效藥物,血化驗中白血球及中性多核白血球均增高,一般有貧血,應盡早診斷血源性骨髓炎,以便及時治療,早期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血培養,必要時,局部穿刺抽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外傷所引起骨髓炎,根據外傷病史及局部症狀即可診斷。
骨髓炎患者在施治的早期強調並提倡清淡可口的素食。因素食能提供最天然最易消化,最能直接吸收之營養素。如素食配製合理,人體所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質這三大營養要素都非常豐富,足夠人類機體的合理需要。因骨與軟組織的修複又離不開維生素、微量元素與宏量元素和具有保護作用的植物荷爾蒙、纖維質等。素食中所含堿性物質最豐富,如在體內最活躍的鈣、鉀等離子,水果之中含量很高。忌大量吃肉,多食蔬菜水果。
詳細介紹化膿性骨髓炎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
一、急性血源性化膿性骨髓炎的治療
1、全身支持療法:包括充分休息與良好護理,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少量多次輸血,預防發生褥瘡及口腔感染等,給予易消化的富於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使用鎮痛劑,使患者得到較好的休息。
2、藥物治療:及時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菌藥物,開始可選用廣譜抗菌素,常二種以上聯合應用,以後再依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的結果及治療效果進行調整。如經治療後體溫不退,或已形成膿腫,則藥物應用需與手術治療配合進行。
3、局部治療:用適當夾板或石膏托限製活動,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減少疼痛和避免病理骨折。如膿腫不明顯,症狀嚴重,藥物在24~48小時內不能控製,患骨局部明顯壓痛,應及早切開引流,以免膿液自行擴散,造成廣泛骨質破壞。
二、火器傷化膿性骨髓炎的防治
1、火器傷使軟組織和骨質受到損傷和汙染,感染可能性很大。因此,外傷後,要及時進行清創預防感染,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使開放性骨折變為閉合性骨折。傷口換藥,保持引流,增強機體抵抗力和使用抗菌藥預防感染。對炸傷引起的開放性骨折,必須徹底清創,不縫合傷口,以利引流。
2、對非火器傷骨折,如能及時進行清創,應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48小時,爭取傷口一期愈合,使骨折轉為閉合性。若感染已發生,應盡早擴大傷口,以利引流,並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及抗感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