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膀胱炎與尿道炎統稱為下尿路感染,可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感染,大腸杆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其感染途徑主要有:
上行性感染,如男性前列腺炎,女性尿道旁腺炎,經尿道的各種檢查和治療等;
下行性感染,如繼發於腎髒的感染;
經淋巴傳播和直接蔓延,如陰道炎,宮頸炎等鄰近器官的感染發生時。
2、發病機製
在下尿路感染中,細菌上行感染最常見,細菌進入膀胱後,並不都能引起尿路感染,因為機體對細菌的入侵有一係列的防衛能力,排尿可把膀胱內細菌清除,隻要尿路通暢,膀胱排空能力正常,細菌難於在膀胱內停留;尿液中有尿類黏蛋白,具有阻擋細菌黏附在膀胱壁上的功能;腎小管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含有甘露糖殘基,能包裹大腸杆菌菌毛,阻止了大腸杆菌菌毛與尿路黏膜上皮接觸,使細菌失去黏附機會而隨尿排出體外;急性膀胱炎時,膀胱上皮細胞可加快脫落,以加速消除黏附在膀胱黏膜的細菌。
尿路感染的發生決定於入侵細菌的數量和毒力,以及機體正常的防禦功能受損情況,例如,大腸杆菌進入尿路後的致病力是與菌株的抗原特性有關,已發現含K抗原的菌株有抗巨噬細胞的作用和抵抗補體破壞的能力,多見於急性腎盂腎炎和部分的膀胱炎病者,占無症狀性菌尿的38%;而O抗原可導致膀胱上皮細胞脫落,降低輸尿管的正常蠕動,加速粒細胞炎症浸潤,導致組織損傷,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腸杆菌中有80%含O抗原,而且多是腎感染;而大腸杆菌H抗原無影響。
細菌入侵尿路,須先黏附在泌尿道黏膜上,尿路上皮表麵有甘露糖殘基,可能是細菌菌毛的受體,研究證明大腸杆菌有10~200個菌毛,由細菌表麵的纖細蛋白構成,能分泌黏附素,具有血凝樣蛋白作用,能識別上皮細胞表麵的受體,與甘露糖殘基結合,黏附於上皮細胞表麵,細菌的菌毛越多,其黏附力愈大,其中Ⅰ型菌毛稱甘露糖敏感型,就與下尿路感染有密切關係。
正常膀胱具有消除細菌的作用,但是在任何原因造成尿瀦留時,一係列的自身防衛能力便消失,所以尿流不暢的病者更易發生尿路感染,但是迄今尚無證據說明機體自身免疫參與了下尿路感染致病。
急性膀胱炎的病理改變主要是黏膜充血,潮紅,上皮細胞腫脹,黏膜下組織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短期內可隨菌尿的消失而完全消退,僅有少數較重的病例出現膀胱黏膜的點狀或片狀出血,並可出現黏膜潰瘍。
雖然急性膀胱炎不發生並發症,可是可通過上行性感染,很快累及上泌尿道,妊娠期急性腎盂腎炎病人中有40%在發病前有下泌尿道感染症狀。
膀胱炎多由上行感染所致,同時伴有急性尿道炎,成年婦女膀胱炎的典型臨床表現是尿頻,尿急,尿痛及混濁尿,尿頻即排尿次數明顯增多,每小時1~2次,甚至更頻;尿急即尿意一來就憋不住而要立即排尿,但排尿量不多,每次尿量為10~100ml,尿頻,尿急越明顯,每次排尿量就越少,尿頻,尿急多伴有尿痛,即排尿時膀胱及尿道部位灼痛,尿頻,尿急,尿痛被統稱為尿路刺激症,是由於膀胱三角區及後尿道受炎症刺激所致,有時伴有膀胱區不適,一般無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僅少數病人有低熱,尿化驗常有白細胞,亦偶有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若做尿紅細胞相差顯微鏡檢查,此血尿為均一紅細胞血尿),膀胱炎的發生與性生活有密切關係,女性性交後即作膀胱穿刺抽尿培養,多數可培養出與尿道口寄生相同的菌種,故不少病者的尿路刺激征多發生於性交後,膀胱炎如未經抗菌藥物治療,亦有30%的病者可在7~10天內自愈。
加強孕期保健,提高健康水平;注意外陰清潔,排便後手紙應自前方向後擦,減少腸道細菌汙染陰道前庭及尿道口的機會,每晚清洗外陰部;治療無症狀菌尿症,作好以上諸點有助於防止發生急性膀胱炎
妊娠合並急性膀胱炎的診斷除了依靠臨床表現外,相關的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如下:
1、尿常規;
妊娠合並急性膀胱炎除了常規的治療外,飲食還要注意:患者應注意清淡飲食,盡量遠離辛辣刺激食物,同時注意飲食要均衡,保證營養。
1、治療
治療原則與無症狀性菌尿症相同。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治療,2g/d,10天,痊愈率達97%。1次劑量治療方案雖可獲同樣療效,可是腎盂腎炎孕婦中40%最初常有下泌尿道感染症狀。如采用一次劑量治療方案,必須先排除存在腎髒感染。另外還可以適當增加飲水量或輸液,以利膀胱衝洗和引流。
2、預後
急性膀胱炎治愈後,與無症狀性菌尿病人一樣,在妊娠過程中須隨訪,盡管複發率僅為無症狀性菌尿(ASBU)的一半,但仍需要反複做中段尿培養。妊娠合並急性膀胱炎中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