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傳染科> 類鼻疽

類鼻疽簡介

相關問答

  類鼻疽(melioidosis)是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所致的地方性傳染病,流行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等熱帶地區。人主要是通過接觸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經破損的皮膚而受感染。本病臨床表現複雜,有急性敗血症者常伴多處化膿性損害,慢性者類似空洞型肺結核表現。病情一般較為嚴重,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甚高。

【詳情】

01類鼻疽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類鼻疽杆菌是一種腐物寄生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球狀杆菌,需氧生長,對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抵抗力較強。見於土壤和地表水中,人接觸汙染的土壤或水,通過直接接觸、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蟲叮咬等感染發病。人與人之間未見相互傳染。

  1、發病原因

  本病病原體為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Burkholderiapseudomallei)。本菌於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確定。因其形態與培養特性類似鼻疽杆菌,血清學上又有明顯交叉,當時將其命名為類鼻疽杆菌(Pseudomonaspsedomallei),1921年又將其改名為惠特莫爾杆菌(Whitmore’sbaciilus),於1957年易屬,改名為類鼻疽假單胞菌。1993年國際上根據其新發現的生物學特性,將其定名為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因國內廣泛使用類鼻疽杆菌,所以本節仍用此簡稱。類鼻疽杆菌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蘭陰性球杆菌,長1~2μm,寬0.5~0.8μm,多單在,偶成對或叢集,不形成莢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運動活潑。普通染色常見兩極濃染,用感染髒器樣品製備的壓印片染色時,可見菌體周圍有不著色的白圈,即所謂偽莢膜。本菌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加入甘油可促進生長。在4%甘油營養瓊脂上培養24h,形成正圓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後變為粗糙型,表麵出現蜂窩狀皺褶,並呈同心圓狀,培養物有強烈的黴臭味。本菌生化反應特性活潑,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產酸不產氣,但不分解左旋木糖。其與鼻疽伯克霍爾德菌的鑒別見表1。

  本菌含有兩種主要抗原,一為特異性耐熱多糖抗原,另一為與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熱蛋白質共同抗原;其次還有鞭毛抗原。根據其不耐熱抗原的有無,又可分為兩個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熱和不耐熱兩種抗原,主要分布於亞洲地區;Ⅱ型菌隻有耐熱抗原,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和非洲地區。類鼻疽杆菌在外界環境中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敗屍體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來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據國內廣州觀察該菌在約含40%水的土壤中經726天仍存活。加熱56℃,10min可將其殺死,各種消毒劑常用濃度迅速殺滅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殺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選用5%的氯胺T(chloramines-T)作為常規的消毒劑。

  2、發病機製

  類鼻疽杆菌具有幾種毒力:一為不耐熱的外毒素,包括壞死性毒素與致死性毒素;二為耐熱的內毒素及幾種組織溶解酶,這些毒力在發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據Clara人工感染九隻猴子試驗,接種量為1.3×102~3.7×103個細菌,僅兩隻猴子發病死亡。因而可見,並非每個受染者均能發展為敗血型類鼻疽。現已查明約70%發展為敗血型者,病前多有糖尿病、腎病、結核病、吸毒或酗酒者,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亞臨床型感染者轉為敗血型。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包括艾滋病)是敗血型類鼻疽發生的基礎。急性敗血型類鼻疽的致病菌可以擴散至全身各器官,尤以肺、肝、脾和淋巴結最嚴重。肺部損害通常由於血行播散所致,有時亦可由於肺部吸入含致病菌的氣溶膠而直接感染。病變主要為多發性小膿腫形成,膿腫內有壞死組織、中性粒細胞和大量致病菌,有時小膿腫融合成空洞可造成肺出血。慢性類鼻疽以肺部及淋巴結病變最突出,病灶呈現由中性粒細胞組成的中心壞死及周圍肉芽腫混合而成,並可見巨細胞。病灶內致病菌稀少。

02類鼻疽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亞急性型常見有肺膿腫、膿胸及肺部炎症,其次為心包積液、骨髓炎、脾膿腫、肝膿腫、前列腺炎及皮下或軟組織膿腫等。也可發生多發性慢性膿腫,如皮下、關節、骨、心髒、腦、腹腔內髒、前列腺等化膿性感染。感染侵入血液循環可導致濃度血症,嚴重病例可發生敗血症並於早期死亡,故應早期積極治療,避免或延緩並發症的發生。

03類鼻疽有哪些典型症狀

  本病潛伏期一般為3~5天,但也有感染後數月,數年,甚至有長達20年後發病,即所謂“潛伏型類鼻疽”,此類病例常因外傷或其他疾病而誘發,臨床上可有急性敗血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及亞臨床型四種。

 1、急性敗血型:為最嚴重類型,約占60%,起病較急,寒戰高熱,並有氣急,肌痛等,同時出現肺,肝,脾及淋巴結炎症與膿腫形成的症狀和體征,特別以肺膿腫最為多見,好發於肺上葉並可累及胸膜,此時患者多有咳嗽,胸痛,咯血性和膿性痰,胸部可聞及幹,濕性囉音及胸膜摩擦音,並有肺實變及胸膜腔積液(膿胸)的體征,肺部病灶融合成空洞,其他尚有腹痛,腹瀉,黃疸,肝脾腫大及皮膚膿皰等,當菌血症僅累及單個器官時,可發生非彌散性膿毒性感染,它通常不伴有休克。

  2、亞急性型:病程數星期至數月,多數是急性感染消退後而形成多處化膿性病灶的症狀與體征。

 3、慢性型:病程達數年,常由於膿腫潰破後造成瘺管,長期不愈,典型病例以肺上葉空洞性病變(肺化膿症)為主,常被臨床誤診為肺結核病,曾有報道一例骨類鼻疽膿腫患者病程長達18年,此型患者在漫長的病程中,常有間歇性發熱,咳嗽,咯血性或膿性痰,體質逐漸消瘦,營養不良及衰竭等。

4、亞臨床型:流行區中有相當數量的人群,受類鼻疽杆菌感染後而臨床症狀不明顯,血清中可測出特異性抗體,這種現象在東南亞國家(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人群中約占6%~8%,亞臨床型患者一般不會發展為顯性類鼻疽,但當有糖尿病等誘因存在時,仍有機會發病,據報道,在20世紀60年代越南戰爭美軍中有9%的亞臨床型病例回國後相繼發病,其中潛伏期最長者為26年,故有“越南定時炸彈(Vietnamesetimebomb)”之稱。

  本病的分布有較嚴格的地區性,患者大多有接觸受染史,對於任何不能解釋的化膿性疾病(特別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發熱性疾病,都應考慮有類鼻疽的可能,假鼻疽假單胞菌培養(該菌可在大多數實驗室的培養基中生長,48~72小時可出結果)以及配對血清的血凝試驗,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有助於診斷。

04類鼻疽應該如何預防

  目前尚無可應用的疫苗對可能發生類鼻疽病的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可抽取一定數量死水水樣、土壤樣品以及可疑豬、牛、羊隻進行血清及細菌學檢測,查清疫源地分布,對可疑疫區在台風大雨過後進行終末消毒對疫區內的豬、羊開展檢疫,勿使感染動物外運到非流行區,造成感染擴散對豬、牛、羊肉檢驗也應列入類鼻疽病檢疫項目在疫區可疑塵土、汙水地方工作或生活要注意個人防護主要防止汙染類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經皮膚、黏膜感染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膿性滲出物應徹底消毒接觸患者及病畜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接觸後應作皮膚消毒對可疑受染者應進行醫學觀察2周從疫源地進口的動物應予以嚴格疫變態反應檢查可適用於馬屬動物檢疫重要措施,即采用粗製類鼻疽菌素經親和層析法提純製品,給動物點眼後分泌膿性眼眵者,判為陽性反應

05類鼻疽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當懷疑可能為本病時,必須進行間接血凝,補體結合,放射免疫等血清學試驗,最後確診還需要進行細菌學分離或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

  一、血象

大多有貧血,急性期白細胞總數增加,以中性粒細胞增加為主。

  二、病原學檢查

取患者的血液,痰,腦脊液,尿,糞便,局部病灶及膿性滲出物作細菌培養或動物接種,以分離類鼻疽杆菌,未汙染的臨床標本可直接接種於營養瓊脂或營養肉湯,37℃培養24~48h,可獲純培養陽性結果,血培養在未使用抗菌藥物者,血與培養基的比例為1∶4;若已應用抗菌藥物者其比例為1∶10,已汙染的標本需改用選擇培養基,常用麥康凱培養基的基礎上按每10ml加入多黏菌素2mg,對培養所獲疑似菌苔用生理鹽水稀釋成5000個/ml細菌左右,取0.5m1菌液注射人幼齡雄性地鼠(或體重200~250g豚鼠)腹腔,動物死亡後剖視,如見到睾丸紅腫,化膿,潰爛,陰囊穿刺有白色於酪樣滲出液,即為Straus反應陽性,必要時對滲出液或膿汁再作細菌培養分離,進一步證實。

  三、血清學檢查

  對本病的診斷有較大價值,常用有以下四種方法。

  1、間接血凝試驗:國內外均以效價1∶40以上為診斷的臨界值,但由於疫區本底較高,血凝抗體出現較晚等缺點,因而臨床實用性較差,隻能作為流行病學調查應用,近來將類鼻疽杆菌的外毒素連接於細胞,測其外毒素抗體作為現症感染的標誌,提高此試驗的臨床價值。

 2、補體結合試驗:要求效價在1∶8以上才有診斷意義,雖然補結抗體出現較早,並可保持2年以上,其敏感性優於血凝試驗,但特異性較差,交叉反應較高,實用價值不大。

 3、酶聯免疫試驗:Dharakul在包被抗原方麵作了改進,使用DNA片段分子量為30×103,19×103,作抗原和抗抗原IgG和IgM等單克隆方麵的提純,其診斷有效率為85%以下,誤診率和漏診率均在15%,國內陳光遠等對此又作了改進,采用2000bp特異抗原作間接ELISA包被抗原的研究,結果其診斷有效率提高到98%,漏診率為3。9%,誤診率僅為1%,並認為以前後2次抗體呈4倍以上升高者為現症感染,下降者為既往感染。

 4、PCR技術:采用22bp寡核苷酸引物擴增出178bp的DNA產物,可以檢測到1ml全血中含10個菌的水平,其他尚有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和熒光抗體技術檢查等方法,目前較少應用。

  四、胸部X線或CT檢查

可示肺炎,肺化膿症(空洞),化膿性胸膜炎等征象。

06類鼻疽病人的飲食宜忌

類鼻疽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類鼻疽的常規方法

  1、治療

  病人應立即進行隔離。對急性敗血型病例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治療措施。近來發現類鼻疽杆菌對臨床上常用的青黴素、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慶大黴素等有較強的耐藥性,因而對敗血型病例不能作為主要藥物,推薦第三代頭孢菌素中頭孢他啶(2~4g/d)作為首選藥物或聯合其他廣譜青黴素類藥物或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等。但據國內賈傑等報道(1999年)從海南島分離到類鼻疽杆菌15株,作抗菌藥物敏感試驗,其敏感率亞胺培南為93.3%,替卡西林、阿莫西林為73.3%;而頭孢噻肟、頭孢他啶僅為13.3%;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諾氟沙星、頭孢替坦均為6.7%;其他抗菌藥物均不敏感。因而對本病治療,國內推薦前三種抗生素較為妥當,即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成人1~2g/d)靜脈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維酸鉀(成人3.2g,3~6次/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1000mg,3~4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奧格門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次/d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最近又據國內吳至成等報道從1例敗血型中分離到類鼻疽杆菌作藥敏試驗,結果除亞胺培南敏感外,頭孢他啶及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也敏感,仍可選用。上述藥物療程一般需30~90天,亞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的抗菌藥物劑量是急性期的半量,但給藥時間要更長些,並應根據抗菌藥物的副作用,適當加以調整。有膿腫者宜作外科切開引流,對內科治療無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或器官。

  2、預後

  未作治療的急性敗血型類鼻疽,其病死率在90%以上,隨著近來診斷技術和抗菌藥物的不斷改進,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亞急性型或慢性型類鼻疽病死率較低,治療後可下降至10%或更低。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