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和現代醫學所述的幼兒急疹一致,是由於本病的感染所致,病因如下述。
一、發病原因
目前認為,HHV-6(全稱HumanHerpersViruses,中文全稱人皰疹病毒6型)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但並不是惟一的病原。HIV-7感染亦可引起本症。HHV-6還可引起嬰兒發生無皮疹的急性發熱性疾病。
1、HHV-6:美國Salahuddin等於1986年從6例各種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其後的研究證明其基因構型與人類皰疹病毒特別是與CMV有66%同源性,屬於β-皰疹病毒科,於1987年定名為HHV-6。
HHV-6為嗜淋巴細胞病毒,可在T型及B型淋巴細胞內複製。根據抗原性不同,又可將HHV-6分為A、B兩組,兩組病毒間的基因同源性達96%以上,但兩型間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麵略有不同。1988年從ES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分離出HHV-6。此後又從ES患者CD4+、CD8+、CD3+、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離到HHV-6。應用中和試驗測定ES疾病不同階段的HHV-6抗體,其結果陽性率為18%~100%。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ES的病因。絕大多數ES由HHV-6B組感染引起,極少由A組感染引起。
HHV-6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態特征,病毒顆粒呈圓形,由162個殼粒組成20麵體對稱的核衣殼,直徑90~110nm;外麵由皮質粒組成皮質層,厚約20~40nm;最外麵覆蓋一層脂質膜,表麵有不規則糖蛋白突起。核心是線狀雙鏈DNA纏繞在一核心蛋白周圍形成軸絲;成熟釋放的病毒顆粒直徑180~200nm。
2、HHV-7:Frenkel等於1990年首次從一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中分離出HHV-7。此後又從一患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體內分離出該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為200nm。HHV-7有囊膜。與HHV-6、CMV同屬於β-皰疹病毒科。
3、無症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
二、發病機製
HHV對淋巴細胞具有親嗜性。
1、HHV-6HHV-6的基因組為163~170kb,能編碼70多種產物,包括早期即刻蛋白IE-A和IE-B。HHV-6有2種變型(variant),變型A和B。兩種變型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在最保守的基因為95%~99%,而在差異最大的部位則有75%。有人提出HHV-6的這兩種變型應當被列入兩種不同的屬。不同變型在引起兒童或成人感染方麵的親嗜性可能不同。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HHV-6在人類引起原發感染,並在感染消退之後,該病毒的基因組可在宿主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此病毒有若幹糖蛋白,其中gH糖蛋白可能在該病毒進入細胞引起感染以及使受感染細胞融合中起主要作用。
HHV-6的核酸主要潛伏在外周血單核細胞、唾液腺、腎及支氣管的腺體內,在一定條件下,HHV-6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激活機製尚不清楚,研究顯示體內存在HIV、EB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可激活HHV-6。
在電鏡下無法將HHV-6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分開,但可用DNA雜交、PCR或用HHV-6特異的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以免疫熒光抗體法將其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別開。HHV-6雖然與皰疹病毒屬中的巨細胞病毒最接近,但這兩種病毒之間沒有抗體交叉反應性。
2、HHV-7基因研究顯示HHV-7與HHV-6和HCMV的DNA同源性較高。HHV-7可在臍帶血單核細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培養,方法類似HHV-6。HHV-7對T淋巴細胞有很強的親嗜性。此病毒也常存在於健康成人的唾液中。
因本病很少死亡,缺少解剖資料,發病情況仍不十分清楚,根據其他皰疹病毒發病過程推測為:病毒從口咽部入侵,很快到達局部淋巴組織,生長繁殖,大量進入單核細胞,並隨血流散播至全身器官組織。無論在感染極期、恢複期或甚至在健康成人中都可在循環的淋巴細胞中檢出病毒,最多在單核巨噬細胞中獲得陽性。病毒血症引起臨床上各種表現。有認為皮疹係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所致,但也有認為係病毒直接造成病變的局部表現。對熱退而疹出的機製尚未能解答。發現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似與HHV-6有協同作用,兩類病毒都侵入CD4淋巴細胞並進行繁殖,HHV-6促CD4+表達而利於HIV入侵,而HIV則能提高HHV-6基因表達和繁殖,故HIV感染促使免疫力下降,則使HHV-6病毒得以生存和擴散。帶有HHV-6病毒的巨噬細胞使受染的宿主細胞受體得以表達,而有利於該病毒在免疫低下機體中持續存在並有效地擴散。
健康的孩子很少出現並發症,但是部分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出現並發症:
1、可致高熱驚厥;
2、偶有並發腦炎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報告;
3、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並發症;
4、偶有腹瀉並發,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
1、起病急驟,突起高熱,持續3~4天,熱退同時或熱退後出現玫瑰色細小丘疹,以軀幹、頸背、腰、臀部較多,麵部及肘膝等處較少,疹出後1~2天即消退幹淨,無色素沉著,也不脫屑。疹出前可有耳後核腫大。
2、本病多發生於2歲以下小兒,尤以1歲以內的乳嬰兒發病最多,冬春季多見。
1、平時盡量少帶小兒到公共場所,以減少發病機會
2、發現病兒立即隔離,在集體兒童場所中,如托兒所、幼兒園,小兒發熱可疑者,應隔離觀察數日
3、平時需加強戶外活動,合理調配飲食,以增強小兒防病、抗病能力
1、血常規檢查
見白細胞總數減少,伴中性粒細胞減少。也可隨後出現白細胞總數增多。
2、病毒分離
病毒分離是HHV-6、7型感染的確診方法。HHV-6、7型可在新鮮臍血單核細胞或成人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增殖。但需在培養基中加入植物血凝素(PHA)、IL-2、地塞米鬆等物質。感染細胞在7天左右出現病變,細胞呈多形性、核固縮、出現多核細胞。感染細胞出現病變後還可繼續生存7天,未感染細胞則在培養7天內死亡。由於病毒分離培養費時,不適於早期診斷,一般隻用於實驗室研究。
不合時令的水果不宜吃,比如冬天的西瓜、草莓之類;人工養殖的水產少吃,比如非野生的黃魚、甲魚等;買豬肉時最好選擇豬身上靠後部的肉,也就是淋巴結少的肉;“垃圾食物”要少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乳腺纖維瘤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過於偏食,應適量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吃些富含纖維素高、低脂肪食物,促進體內食物的消化,保持大便的通常,促進病情的恢複。
奶麻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奶麻的治療以中醫中藥為主。初起高熱時,以辛涼解表為主。方藥:金銀花12g;連翹12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荊芥10g;薄荷10g;桔梗10g;竹葉10g;蘆根6g;甘草4g。熱退疹出時,以清熱解毒為主,方藥:金銀花10g;連翹10g;生石膏12g;知母10g;粳米10g;甘草6g。亦可少加涼血藥物,如丹皮、赤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