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是致密的軟組織,筋膜包繞肌肉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腔,且沒有彈性,若因外傷等引起筋膜內肌肉出血,就會導致密閉的腔壓力增高,從而使肌肉缺血缺氧,就引起了筋膜室綜合症。
骨筋膜室的室壁堅韌而缺乏彈性,如果室的容積驟減或室內容物體積驟增,則骨筋膜室內的壓力急劇增加,阻斷室內血液循環,使骨筋膜室內的肌和神經組織缺血。肌組織缺血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滲出液進入組織間隙,形成水腫,使骨筋膜室內壓力進一步增加,形成缺血-水腫-缺血惡性循環。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將發生下列後果:
1、瀕臨缺血性肌攣縮:在嚴重缺血的早期,經積極搶救,及時恢複血液供應後,可以避免發生或隻發生極小量的肌壞死,可不影響患肢的功能,或影響極小。
2、缺血性肌攣縮:時間較短的完全缺血,或程度較重的不完全缺血,在積極恢複其血液供應後,有大部分肌組織壞死,尚能由纖維組織修複,但因瘢痕攣縮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將嚴重影響患肢功能。
3、壞疽:範圍廣、時間久的完全缺血,其結果為大量肌壞疽,無法修複,常需截肢。大量毒素入血可以導致休克、心律不齊和急性腎衰。
以上三種結果是骨筋膜室或肢體缺血的三個不同階段,發展很快,急劇惡化,直至壞疽。
骨筋膜室綜合症常由創傷骨折的血腫和組織水腫使其室內內容物體積增加或外包紮過緊,局部壓迫使骨筋膜室容積減小而導致骨筋膜室內壓力增高所致。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65mmhg),小腿7.3kpa(55mmhg)】可使供應肌肉的小動脈關閉,形成缺血-水腫-缺血的惡性循環,根據其缺血的不同程度而導致。
1、瀕臨缺血性肌攣縮:缺血早期,及時處理恢複血液供應後,可不發生或僅發生極小量肌肉壞死,可不影響肢體功能。
2、缺血性肌攣縮:較短時間或者程度較重的不完全缺血,恢複血液供應後大部分肌肉壞死,形成攣縮畸形,嚴重影響患肢功能。
3、壞疽:廣泛,長時間完全缺血,大量肌肉壞疽,常需截肢。如有大量毒素進入血液循環,還可導致休克心率不齊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骨筋膜室綜合症暫無有效的預防方法,早發現早治療在機體損傷的包紮和日常護理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壓到相應組織誘發缺血,此外及時處理炎症反應及其他疾病,防止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強,引起出血水腫,誘發骨筋膜室容積改變,導致該病
體溫升高、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白細胞計數增多,血沉加快,尿中出現肌球蛋白。
根據臨床觀察的結果,各個筋膜間隔區內壓力升高後的檢查所見如下:
一、前臂間隔區
1、發生在背側時局部組織緊張,有壓痛,伸拇及伸指肌無力被動屈曲拇指及手指時,引起疼痛。
2、發生在掌側時組織緊張,前臂掌側有壓痛,屈拇及屈指肌無力,被動伸拇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經及正中神經分布的皮膚感覺喪失。
二、小腿各間隔區
1、前側間隔區內有伸趾肌伸踝肌、腓深神經。當間隔區內壓力上升時,除小腿前側有組織緊張及壓痛外(有時紅腫),可有腓神經深支分布的皮膚感覺喪失,伸趾肌及脛前肌無力,被動屈趾引起疼痛。
2、外側間隔區內有腓骨肌群腓淺神經。此間隙受壓,則足不能外翻足背皮膚感覺消失。內翻足部時引起疼痛,局部皮膚緊張及壓痛表現在小腿外側腓骨處,但在臨床上此間隙受壓少見,出現上述體征時,首先要考慮到腓總神經損傷。
3、小腿後側間隔區內有比目魚肌、腓腸肌此間隙受壓多見於股動、靜脈或膕動、靜脈損傷而僅修複動脈者。體征表現為強直性馬蹄足畸形,背屈踝關節時引起上述肌肉的疼痛,小腿後方有腫脹及壓痛。
4、中間間隔區內有屈趾肌肌後肌、肌後動脈、脛後神經。此間隙受壓則屈趾肌及脛後肌無力,伸趾時引起疼痛脛後神經分布的皮膚感覺喪失。在小腿遠端內側,跟腱與脛骨之間組織緊張,並有壓痛。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的病人,其體溫可能升高,白細胞計數增加血沉也可能增快,但不一定說明病人有感染。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為一種發展性疾患剛發生時可能症狀不明顯,遇到可疑情況,應密切觀察,多作檢查,以便早期確診,並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骨筋膜室綜合征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骨筋膜室綜合征一經確診,應立即切開筋膜減壓。早期徹底切開筋膜減壓是防止肌肉和神經發生缺血性壞死的惟一有效方法。切不可等到出現5“P”體征後才行切開減壓術,從而導致不可逆的缺血性肌攣縮。切開的皮膚一般多因張力過大而不能縫合。可用凡士林紗布鬆鬆填塞,外用無菌敷料包好,待消腫後行延期縫合,或應用遊離皮片移植閉合傷口。切不可勉強縫合皮膚,失去切開減壓的作用。
局部切開減壓後,血循環獲得改善,大量壞死組織的毒素進入血液循環,應積極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鉀症、腎衰竭、心律不齊、休克等嚴重並發症,必要時還得行截肢術以搶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