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血液> 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簡介

相關問答

  布魯菌病(brucellosis,布病),也稱波狀熱,是布魯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屬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病情輕重不一的發熱、多汗,關節痛等。

【詳情】

01布魯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杆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鍾,濕熱60℃10~20分鍾,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鍾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杆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幹燥土壤,皮毛和乳類製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2、布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3、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衝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症,毒血症等一係列症狀。

  4、病菌進入血循環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係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後後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複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5、布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6、布病的發生發展乃甚為複發,一則與菌血症,毒血症,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複雜,難治。

02布魯菌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生流產者約占1%。

  全身性布魯菌病又稱波浪熱,潛伏期5~30d或更長,初起病人有頭痛,背痛,全身不適及間歇性發熱,其它如胃腸道及神經係統症狀也可發生,約有半數病例淋巴結及脾髒腫大;1/4病例肝腫大;10%的病例發生非特異性皮疹,較常見的為麻疹樣,猩紅熱樣及薔薇疹樣發疹,少數可發生丘疹,水皰或出血性皮疹,還有報告在小腿發生潰瘍性結節,本病經過不定,通常3~4個月,有急性暴發型與極端慢性型,後者可有持久的骨,膀胱或其它器官的感染,接觸性布魯菌病又稱布魯菌皮炎,多見於獸醫及常與感染動物接觸的人,病人對布魯菌抗原發生高度過敏,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以後幾個小時內,在接觸的部位如上肢,有時在麵頸部即發生瘙癢性紅色斑點,丘疹或風團,幾日後可自行消退,較重者在48h內出現多數散在性毛囊性丘疹,並演變成水皰和膿皰,以後水皰或膿皰結痂,痂下方的組織壞死,經10~14d後痊愈,遺留微小瘢痕,有時在非接觸部位發生繼發性多形性紅斑樣皮疹,若病菌侵入皮膚擦傷的傷口,可引起無痛性潰瘍,病人沒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03布魯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睾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04布魯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1、患病動物必須予以隔離或宰殺,汙染地區要仔細進行消毒,奶和奶製品必須施行巴氏消毒法

  2、在流行地區的工作人員,均應施行菌苗的預防接種,牛群中可接種減毒活菌苗或19-B菌苗

05布魯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二、各種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布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三、各種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注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采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巰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補吉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抗人球蛋白試驗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複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複雜,隻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布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學試驗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因操作複雜,不適於普遍采用。

 四、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複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06布魯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布魯菌病食療方:

  〖組成〗大蒜60瓣、雄黃30克。

  〖用法〗雄黃研細未,大蒜搗爛,配製成60丸,每次1丸,1天3次,連服20天為一療程。

  〖主治〗布魯菌病慢性期,痕乏,多汗,低熱,失眠,煩躁。

  二、布魯菌病患者適宜吃什麼

  1、飲食宜選擇清淡而易於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以補充人體消耗的水分,如湯汁,飲料,稀粥之類;

  2、宜吃具有清熱,生津,養陰作用的食品;

  3、宜吃富含維生素及纖維素的蔬菜瓜果;

  4、宜吃以下食物:梨子,橘子,李子,柑,香蕉,椰子漿,甘蔗,西瓜,番茄,黃瓜,蘿卜,冬瓜,金銀花等等。

  三、布魯菌病不適宜吃什麼

  1、忌吃黏糯滋膩,難以消化的食品;

  2、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3、忌吃以下食物:糯米,牛肉,狗肉,羊肉,羊髓,雞肉,雞蛋,鯽魚,鰻魚,楊梅,胡椒,肉桂,炒米,薄荷等等。

07西醫治療布魯菌病的常規方法

布魯菌病中醫治療方法

  急性期濕熱毒邪外犯肌表,內侵髒腑,以邪實為主,治療以清熱化濕解毒為主;慢性期正虛邪戀,治療以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為主,佐以清除餘邪。

1、濕熱傷營型:此時菌毒血症及髒器病損均較嚴重。

  症狀:關節疼痛,肝脾、煩熱多汗,睾丸腫痛,舌苔黃,脈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滋陰養血。

  方藥:清營湯合三仁湯加減。

  玄參10克,丹參15克,麥冬15克,黃連6克,生地15克,連翹10克,鬱金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15克,滑石15克,蘆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2、濕熱內蘊型:相當於急性期,菌毒血症及病灶損害輕淺階段。

  症狀:畏寒發熱,午後熱甚,身痛,脘痞,舌苔膩,脈濡數。

  治法: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佩蘭10克,蔻仁10克,滑石15克,藿香10克,菖蒲10克,黃芩12克,連翹15克,木通6克,茯苓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3、正虛邪戀型:相當於慢性期,已無菌毒血症,以神經功能失調為主。

  症狀:煩熱失眠、乏力,腰腿疼痛,身體虛弱,或已有關節變形及活動受限,舌有瘀點,脈沉細。

  治法:益氣養血化瘀,清除餘邪。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黨參12克,當歸10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茯神12克,桑寄生15克,秦艽15克,獨活10克,黃柏10克,雞內金6克。

  水煎服,一日一劑,早晚分二次口服。

4、其他

  (1)穿山龍:每日2m1,肌肉注射,內含生藥1g,15日為一療程。近期療效為30%。本品為一種非特異性脫敏療法並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的作用。

  (2)0.2%黃連素注射液:每次4m1,肌肉注射,每日2~3次,療程2~3周。

  (3)雄蒜丸:雄黃30g,大蒜60瓣。將雄黃研末,大蒜搗成泥狀,揉合為60丸,每次1丸,每日3次,連服20日為一療程。配合針灸,可提高療效。

  (4)三黃湯:黃連15g,黃芩20g、黃柏h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20日。

  上麵資料僅供參考。

預後:預後良好,患者大多於3~6個月內康複,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係統並發症、全血細胞減少症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