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一般認為是病毒所致。1964年Olson等自4例患兒上呼吸道中分離出腺病毒12型。Horowitz在一次流行中從21%患者糞便中分離到一種與柯薩基病毒亞型A相類似的腸病毒EVU-16,而大部分患者血清中抗該腸病毒的中和抗體增加達4倍,但接種EVU-16至各種動物包括免疫失常的動物以誘致淋巴細胞增生,均未成功。曾作Epstein-Barr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係列抗體測定,均陰性。曾檢測到CoxA、Echo7、CoxB抗體,但無法確定係何一病毒所致。骨髓、血、咽漱液及大便的病毒分離亦未獲成功。很多學者從患者鼻咽腔培養出的細菌均未顯示特殊意義。北京流行中患兒大便亦未培養出致病菌。文獻亦未證實與寄生蟲有關。
2、發病機製
淋巴結活檢鏡檢顯示淋巴濾泡變性及淋巴竇內單核巨噬細胞的顯著增生。
在疾病初期有時可見紅色斑丘疹,類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北京協和醫院報道45例中,症狀發生率最高者為腹瀉計33例,大便每天2~7次,便稀帶少量黏液,一般持續1~3周;其次為發熱計17例,體溫多在38~39℃間最高達40℃,一般1~3天即退。6例無症狀。體格檢查無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可因上呼吸道炎而有頜下淋巴結腫大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脾髒一般不大。該組45例中26例有頜下淋巴結腫大脾觸及隻1例皮疹3例。
很多患者無症狀及異常體征,有臨床表現者往往表現很輕或短暫,約
切斷傳播途徑:對於通過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和體液傳播的傳染病,蟲媒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等,切斷傳播途徑是最為直接的預防方式
1、主要方式在於對於傳播媒介阻斷,消毒或撲殺如對於汙染了病原體的食物或飲水要進行丟棄或消毒處理,對於汙染了病原體的房間或用具要進行充分的消毒,對於一次性的醫療用品在使用後要及時進行消毒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在蟲媒傳染病傳播季節采取防蚊防蟲措施等
2、同時,對於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幹預手段也是極為必要的,如促進靜脈注射吸毒人群對使用針具進行消毒,對會發生高危性行為的人群進行安全套使用的宣傳教育等如今預防甲型H7N9流感病毒的方法也仍然是注意基本衛生,勤洗手,戴口罩,吃肉要煮熟——雖然一直在強調,但仍然是切斷傳播途徑最有效的方式
1、外周血: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計數在正常範圍,外周血之最大特點為白細胞總數及淋巴細胞增高,白細胞計數均值有報道在(20~30)×109/L間,最高達178×109/L,白細胞於第1周最高,持續增高3~5周,淋巴細胞占60%~97%,絕對值約(8~10)×109/L,可持續增高3個月,淋巴細胞百分率在高峰時,嗜酸性粒細胞低,淋巴細胞下降後,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平均約2.3×109/L,於4~6周內恢複正常,血象的改變與症狀並不平行,增多的淋巴細胞大多為成熟的小淋巴細胞,大小不一,核染色質排列緊密,胞質甚少,瑞特染色呈嗜堿性;也可見少數大型成熟淋巴細胞或比正常小淋巴細胞更小,染色更深的過度成熟的小淋巴細胞,協和醫院報道45例中有15例見到不正常淋巴細胞占0.3%~3.0%,其中以類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中的DowneyⅢ型多見,此種細胞可在很多病毒性疾病中或正常兒童中出現;另一類胞質與胞核類似大淋巴細胞,具兩個核以一絲狀蒂相連,此細胞可能為直接分裂的淋巴細胞,也可在正常人中發現,因此該作者認為以上兩型細胞的發現均無特殊意義,Dodesh及Zodeh在1例本病患者中,96%為小淋巴細胞,其中2%為B細胞,46%為T細胞,52%為裸細胞。
2、骨髓象:骨髓細胞數增加,粒及紅係正常,成熟小淋巴細胞增多。
3、血清學檢查:嗜異凝集反應陰性,即使滴度輕度增加者,亦低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診斷要求。
4、根據臨床表現,症狀,體征選擇胸片,心電圖,B超等檢查
合理膳食可多攝入一些高纖維素以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營養均衡,包括蛋白質、糖、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等必需的營養素,葷素搭配,食物品種多元化,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物質的互補作用,對預防此病也很有幫助。
一般無需治療。散居兒童無需隔離,幼托機構如發生本病,宜進行呼吸道及消化道隔離以免發生流行。
1、不同病種最好能分室居住,如果條件不許可,也可同居一室,但必須做好床邊隔離,每一病床應加隔離標記,病員不能互相接觸,以防染。
2、每一病員應有自己的食具和便器(消毒後方可給其他人使用)其排泄物、嘔吐物、剩餘食物均須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