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學者認為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Ⅰ型、Ⅱ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Ⅲ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發病機製至今不清楚。體外研究提示:各型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的造血異常主要在紅細胞係本身。造血微環境及粒係、巨核係細胞無明顯異常。核碎裂、多核可能與核蛋白合成異常、核膜異常或缺乏、核孔增寬、胞質和核內物質分布紊亂有關。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常見的並發症有以下兩種:
1、膽囊炎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
2、繼發性血色病
繼發性血色病常有大量輸血、長期內服鐵劑、慢性酒癖並攝入含鐵飲食或某些血液病等導致,臨床上表現為肝硬化糖尿病、心髒病、內分沁腺異常、皮膚色素沉著,呈古銅色及原發病表現。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CDA)主要分為三型。不同類型具有不同特點,具體如下:
1、CDAⅠ型
此類型兄弟姐妹可同時或相繼發病,但未發現上下二代在同一家族發病。發病可在出生後(出現新生兒黃疸)、幼兒期,但多數至成人發病。查體可見脾大和黃疸。貧血為輕度。
2、CDAⅡ型
1969年Crookston又把CDAⅡ型命名為伴酸化血清試驗陽性的遺傳性原始紅細胞多核症。此型相對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正細胞性貧血、黃疸、肝脾腫大。貧血的程度因人而異。輕型患者(60%)幼年發病,血紅蛋白可達110g/L。早期無貧血症狀,到成年後才有貧血表現,出現皮膚蒼白、頭痛、耳鳴等症狀。約25%的患者病情相對較重,嬰幼兒期就需定期輸血維持。部分患者有特殊麵容,顱骨雙層板增寬。
3、CDAⅢ型
同一家係同代、不同代均可發病,提示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上表現為中~輕度正色素性貧血。常用促造血藥物治療無效,但一般病情穩定,且預後良好。查體可見黃疸,無肝、脾、淋巴結腫大。
除上述三型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又有人報道了界於Ⅰ、Ⅱ型之間的CDA。還有人報道了所謂CDAⅣ型,其主要特點是:骨髓形態類似於CDAⅡ型,但“i”抗原正常。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預防時要注意飲食,最好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早餐忌隻吃幹食、雞蛋;午餐忌吃太飽,自帶午餐不宜帶綠葉蔬菜;晚餐不宜過油膩,忌暴飲暴食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還需借助化學檢查。主要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CDAⅠ型
1、外周血:細胞大小不均,異形、點彩、卡波環均很明顯,白細胞和血小板均正常。
2、骨髓象:紅係明顯增生,可見雙核紅細胞、多核紅細胞及巨大紅細胞。
3、血清檢查:血清間接膽紅素增高、尿膽原增高。血清鐵增高或正常。
二、CDAⅡ型
1、外周血:紅細胞大小不均。一位相顯微鏡下,可見紅細胞特征性改變,即紅細胞“鬼影”。電鏡下觀察“鬼影”區域由雙層膜組成。
2、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雙核紅細胞占紅係10%~40%。與Ⅰ型不同的是很少見巨大紅細胞。有些患者可見網狀細胞吞噬紅細胞現象。
三、CDAⅢ型
1、外周血:成熟紅細胞明顯大小不均,可見巨大紅細胞。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白細胞及血小板正常。
2、骨髓象:紅係明顯增生,各階段有核紅細胞均可見巨大改變。部分有核紅細胞胞體,直徑達50~60μm,含有10~12個核仁。
3、血清檢查:血清鐵水平升高。血清間接膽紅素增高。
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在飲食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應考慮給予高蛋白飲食。患者可以通過食用動物的瘦肉以及肝、腎等內髒,獲得優質蛋白的補充。
其次,應盡量控製脂肪的攝入量。脂肪可抑製人體的造血功能。高脂肪還可導致腹瀉、消化不良、肥胖病等疾患。所以,應盡量控製脂肪的攝入量。
再次,給予豐富的維生素。對於貧血病人而言,維生素B1、維生素B12、維生素C和葉酸等是至關重要的。維生素B1的補充,可以通過糧食特別是粗雜糧食物獲得;維生素B12和葉酸,主要來源於動物內髒等食物;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則是各種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再次補充微量元素。多食用含鐵豐富的食物。適量補充微量元素銅對糾正貧血也相當重要,通過日常飲食即可滿足。
最後,應少食含鹽食物。貧血病人應少食含鹽食物,一旦出現水腫還應暫時禁鹽。
重度貧血患者、老年或合並心肺功能不全的貧血患者應輸紅細胞,糾正貧血,改善體內缺氧狀態。急性大量失血患者應迅速恢複血容量並輸紅細胞糾正貧血。對貧血合並的出血、感染、髒器功能不全應施予不同的支持治療。多次輸血並發血色病者應予去鐵治療。鐵劑、葉酸、維生素B12及脾切除等對先天性紅細胞生成異常性貧血均無明顯療效。輸濃縮紅細胞是目前惟一的糾正貧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