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保健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麵。心理保健要做好"四自",即自我認同、自我宣泄、自我辨病、自得其樂。
一、自我認同
處於更年期的婦女,身體主要的變化是內分沁功能減退,突出的是卵巢功能衰退。這一變化或輕或重地引起體內一係列平衡失調,使人體功能係統的平衡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對各種精神和軀體變化都比較敏感,出現情緒波動,事情多變。對此,更年期婦女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足夠的思想準備。要認識更年期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生理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客觀規律。
不管你是女經理、女企業家、還是女工人、女農民,更年期這一生命階梯每個人都必須走過。女性的更年期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論。但女性的絕經年齡是可以肯定的,我國婦女平均絕經年齡在45-55歲。而更年期婦女出現的各種反應也多在這一年齡段,過了這一年齡往往逐漸緩解。所以,更年期不是疾病和身體衰弱的代名詞,而一個年齡段。有了這種自我認同,才不會今天恐懼身患絕症,明天預感大禍臨頭,時而怨天憂人,時而自感命薄,而應坦然麵對,拋棄焦慮和精神負擔,以平穩而堅定的心理對待生活和工作。
二、自我宣泄
喜、怒、哀、樂、憂、思、驚是人常有的情緒反映。按照心理學的觀點,人的情緒是不會自然消失的,總會通過某種途徑宣泄。善於外宣泄的人往往身體健康,而不善於外宣泄的人則往往造成身體的自損。更年期婦女精神穩定性差,情感波動大,心理容易失恒。所以,自我宣泄非常重要。宣泄的途徑玫方式多與自身修養有關,可選拔的有:
1、傾訴:身自己的親友、家人、朋友、領導、醫生傾訴,讓他們分享你的歡樂,排解你的憂愁,使自己的心理得到一種慰藉,減輕一些壓力。
2、交流:琴、棋、書、畫、影視、小品……。讓你和音樂交流,與書籍對話,和作品中的人物心靈溝通;還在到大自然中去擁抱清新,擁抱綠色,與大自然交流;或者去欣賞琳琅滿目的商品,與自己喜歡的物品交流。
3、化幹戈為玉帛:學會製怒,學會遇事換位思考,學會退後一步海闊天空,還要有一點阿Q精神,有一點仁愛性善,學會撫平自己的心靈,調節自己的情緒,即不壓抑,能適當控製。
三、自我辨病
35歲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35歲以後,人的體質由盛轉衰,生理機能也開始下降,精力逐漸減退。雖然這種變化不是以日計算,但變化確實隨著年齡的增長悄悄地進行著。更年期婦女身體的衰弱更趨明顯,一些疾病有時也會乘虛而入,所以,要有一點自我保健知識,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從日常細微的變化中,自我辨病。及時發現或察覺一些隱藏的疾患,從而采取甲期防範、早期治療。
自我辨病要做到以下幾點:
1、注意身體不良反映,區分這些反映是衰老過程中正常範圍內的改變,還是身體機能狀況不良的反應。
2、判斷自己生活秩序是否正常,工作、學習是否精神旺盛,各種活動能否堅持,睡眠狀況是否良好,大小便情況怎樣,從中發現一些潛在的病理因素。但不可誇大問題,或者把某些小病沒有根據地說成"不治之症",甚至把自己置於不能自拔的境地。這樣反而影響了健康,促進早衰的到來。
3、認識心身性疾病。美國科學家結人類近100年疾病譜的調查中發現,冠心病、腦血管意外、糖尿病……等已成為當今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我國的情況也基本如此。以上引起人死亡的主要疾病,被醫學普遍認為是心身性疾病,即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康複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排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對減少疾病,增進身體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4、定期檢查,防微杜漸:隨著年齡增長,腫瘤的發生機會增多,尤其是女性生殖器官是腫瘤的好發部位,從外陰到子宮、卵巢都可以發生不同類型的腫瘤。有的腫瘤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很容易忽略。因此定期普查,做到"三早",即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既能提高防治效果,也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四、自得其樂
日常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些更年期婦女感歎"生活沒勁,活得太累","人生沒有色彩"。這種感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年期婦女生活的乏味和心靈的孤單。
常言說"多一份興趣,就多一份歡樂",興趣是一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糧食。不少精神障礙的病人,往往興趣單一和沒有興趣。在生活中,有些更年期婦女使自己年輕時的興趣蕩然無存,更不主動去建立一些新的興趣。每天地兩點一線,隻有周六、周日的衛生大掃除和晚飯後的電視機陪伴成為她們唯一的興趣。這樣的生活日複一日,會給更年期的婦女帶來內心無比的惆悵。所以,排除更年期婦女的灰色情緒,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她們拓寬自己生活圈子,擴大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會自得其樂。
當前,社會的發展為廣大的婦女提供了五彩繽紛的生活空間,更年期婦女可在工作和家務之餘,去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插花、編織、種花、裁剪、旅遊、烹調、跳舞、看書、書法、繪畫、聽音樂、逛商店等等。這些活動動工可陶冶情操,也可以使自己增加一些生活的技能。此外,還可參加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適當的運動會使更年期婦女生活、工作充滿朝氣,提高睡眠質量,防止發胖,減緩中年以生身體結構的適應性和抵抗力。十八世紀法國醫生蒂鶯曾經說過:"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代替任何藥物…..."話雖過頭,但也有一定道理。體育運動確實是維護健康的一項不可少的"投資",隻要善於"投資",一定會有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