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陽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特有概念,因為中醫學上講究望聞深切,所以患者產生脾陽虛問題之後,中醫往往會通過觀察患者身體上的一係列症狀表現來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脾陽虛患者的主要症狀表現就是食欲衰退,長期處於一種拉肚子的狀態以及氣血不充足。因此中醫學上治療脾陽虛主要會選擇哪些方法?
脾陽虛證的主要臨床症狀
畏寒肢冷、食欲減退、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大便清稀,或水瀉完穀不化,或久瀉久痢,麵色虛白、倦怠神疲,口淡,喜熱飲,或泛吐清涎,或浮腫、小便不利,或婦女白帶量多而清稀,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遲弱。
脾陽虛證常見於泄瀉、痢疾、脘腹痛、痰飲、水腫、臌脹等疾病中。
脾陽虛證應與脾氣虛證、脾虛濕困證、脾腎陽虛證、肺脾腎陽虛證等鑒別。
脾胃陽虛,脾陽虧虛。
見於:胃痛,腹痛,嘔吐,呃逆,反胃,泄瀉,飲證,西醫: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脾陽虛證中醫發病機理
脾陽虛衰,失於溫運。
脾陽虛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憂思勞倦太過,或久病失養,或素體脾胃陽虛等,引起脾胃虛弱,中陽不足,絡脈失於溫養,脾胃納受水穀和運化功能減弱。病位在脾胃,病理屬性為虛證,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