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氣功的形成及其涵義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4-02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改革開放十幾年來,我國出現了空前的氣功熱潮,各種氣功門派如雨後春筍,全國練各種氣功的多達五千萬人左右,而且多半集中在大中城市。這極大地推動了氣功研究的深入發展,同時對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由於氣功曆史悠久,門類眾多,欲正確認識與操作殊非易事,且因人而異。因而在前一階段持續的氣功熱中出現了十分混亂的局麵,一些偽氣功魚目混珠,致使人們對氣功褒貶參半。最近氣功熱有所降溫,表明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認識氣功。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它有利於氣功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發展。

在氣功界,通常將佛教中的禪定、瑜伽視之為佛教氣功,並認為它臻於氣功之極致。因此,許多氣功愛好者都願研究佛家氣功,從中汲取營養,這本是一件好事。遺憾的是,一些氣功師並不懂什麼佛教“氣功”,僅僅竊取其中的隻言片語,卻打著佛家氣功的名義到處傳功。更有甚者,一些會道門、邪教別有用心地打著佛家氣功旗號傳教,從而使廣大氣功愛好者受騙上當,誤入歧途,同時也使佛教“氣功”深受魚目混珠之害,以致佛教界人士一提及氣功便心存反感。有見於此,筆者專門參考了有關氣功資料,並結合自己多年來對佛教“氣功”的研究體會,擬談談什麼是氣功,什麼是佛教“氣功”,它與一般氣功有何區別,希望能一正視聽,有利於廣大氣功愛好者正確認識佛教“氣功”。  

“氣功”一詞很早即見於道教典籍,顧名思義,它是一種與氣相關的修煉功夫。這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武術,特別是武術中的所謂“內家拳派”是以氣功作為防衛自己、襲擊敵人的必要功法。其實這隻是氣功的一個方麵,屬於硬氣功。氣功在古代不叫“氣功”而被稱之為“養生術”等,隻是到了本世紀五十年代,在唐山氣功療養院,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從大量的曆史資料和實際觀察中發現它有著特殊的祛病強身作用,極具科研價值,於是將它稱之為氣功並大力提倡,遂使氣功一詞得以廣泛流行。不過在本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它作為一種養生術,其運用還僅僅局限在醫療保健領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複興,隨著宗教熱的出現,隨著人們對特異功能現象的關注和研究,各派氣功相繼問世,形成了新型的現代氣功,並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氣功熱。它表明人們已不滿足於氣功的祛病強身作用,希望通過氣功的研究與實踐提高情操、開發智慧、認識和拓展人體生命潛能,於是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指向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從而使“氣功”一詞的內涵大大擴展了。氣功概念的發展變化,除了客觀的需要及人為的因素之外,主要還是由於其自身的特點及其悠久的文化積累所決定的。氣功盡管門派眾多,修煉方法各異,但都不外乎調身、調息、調心,以控製身心,達到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開發人體生命潛能等目的。而古老的東方文明,尤其是悠久的以儒釋道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些方麵積累了寶貴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資料。因而“氣功”自然而然地成為不同信仰者都比較容易接受的泛指道教、佛教、儒家、醫學、武術和民間身心修煉法以及祛病健體、防身禦敵等實用健身術的代名詞。由此看來,氣功的曆史可以說與中華文化的曆史一樣悠久。依據現存古籍和《老子》、《莊子》、《黃帝內經》等書的有關記載,氣功的來源,實當遠溯周秦或更為久遠的醫家(巫)和養生家。以後隨著道教的形成、佛教的傳播、宋明理學的興起,中華氣功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而在現代,由於科學工作者的介入和千百萬氣功愛好者的實踐,相信古老的中華氣功必將大放異彩,成為人體生命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將佛教與氣功聯係起來,實是現代的一項發明。嚴格來說,氣功與佛教是兩回事。因為佛教一般是不講煉氣的,其出發點與落腳點都與氣功不一樣,其修行理論與方法構成一個比較嚴密的體係,可謂博大精深,遠非氣功可比。不過佛教中的某些身心修煉方法與氣功有相通之處,可供氣功愛好者借鑒的地方甚多,例如本世紀初被稱為“靜坐法”的佛教中的禪定、瑜伽等。正是在這種前提下,從廣義氣功來說,我們不妨將它們稱之為佛教“氣功”。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