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的這個問題都是很多人在關注的,其實對於有些東西,發酵的這個事情好貨不需要都要看各自的種類,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在做一些食物的過程中就必須要使用發酵的麵粉,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達到一定的口感和作用,可是有的人家裏是沒有酵母的,麵粉沒有酵母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發酵呢?
發酵的方法有好幾種,各有特點,應根據所做麵點的品種來定。
家裏做麵食常用的方法是用老酵發麵,即用一塊老酵麵(又稱"老肥"、"麵頭"、"引子"等)和麵粉摻和起來調成麵團,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視麵團充滿多而密的孔洞,體積膨大,發酵麵就成功了。
這裏有以下三點操作要領要掌握。 發酵的方法有好幾種,
1.要控製好發酵時的溫度
把老麵肥掰成若幹小塊加水與麵粉摻和,夏季用冷水,春、秋季用40C左右溫水,冬季用60~70cC熱水調麵團,蓋上濕布,放置暖和處待其發酵。如果老麵肥較少,可先用溫水加麵肥調成厚糊狀,待糊起泡後再和多量麵粉調成麵團待發酵。麵起發的最佳溫度是27~30C,隻要能保持這個條件,麵團在2~3小時內便可發酵成功。
2.要掌握好發酵程度
如麵團沒有發好,製成的麵點質地板結、顏色灰暗,吃時粘牙;如麵團發過頭,製成的麵點表麵易開裂。因為發過頭的麵團必須吃重堿,麵點的顏色會發黃發暗,甚至會有酸敗的異味。發酵正常的麵團,俗稱"正肥",製做的麵點潔白鬆軟而有光澤。怎樣辨別麵團是否起發適度呢?麵團發酵l~2小時後,朝麵團彈性過大,孔洞很少,則需要保持溫度,繼續發酵;如麵團表麵裂開,彈性喪失或過小,孔洞成片,酸味很濃,則麵團發過了頭,此時可以摻和麵粉加水後,重新揉和成團,蓋上濕布,放置一會,餳一餳,便可做麵點了;如果麵團彈性適中,孔洞多而較均勻,有酒香味,說明麵"發"得合適,當時即可對堿使用。
3.要對好堿水
對堿的目的是為了去除麵團中的酸味,使成品更為膨大、潔白、鬆軟。對好堿的關鍵是掌握好堿水的濃度,一般以濃度40%的堿水為宜。測試方法是:切一小塊酵麵團丟入配好的堿水中,如下沉不浮,則堿水濃度不足40%,可繼續加堿溶解;如丟下後立即上浮水麵,則堿水超過40度,可加水稀釋;如丟入的麵團緩緩上浮,既不浮出水麵,又不沉底,表明堿水濃度合適。
發酵正常的麵團,揉和均勻後即可製作麵點了。為了確保對堿的成功,可將對好堿的麵團切一小塊上籠先蒸一下,稱為"試堿"。蒸後顏色發滯,質地板結無彈性,吃上去有味酸,則堿對少了,需再加堿水揉和;如蒸後顏色發黃,或表皮開裂,堿味明顯,則需要將麵團蓋上濕布再放一段時間"跑跑"堿,再進行製作;如試堿,麵團顏色白亮、鬆軟而彈性,說明堿對得合適,可立即用來製作麵點。